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发布时间:2013-07-12 17:20:37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姆的简介

(一)弗洛姆的家庭

弗洛姆生于1900年,享年80岁。生长在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个中产阶级正统的犹太家庭的独生子。他的祖父母是犹太学者,父亲也是个犹太学者,母亲则是个著名犹太学者的侄女。弗洛姆的童年时期并不完美。据他自己的回忆,他有着“非常神经质的父母”,而他大概是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神经质小孩”。他的父亲是个息怒无常的人,而母亲则有抑郁症倾向,这使得他对异常行为非常感兴趣。

此外,他还生长在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传统而地道的犹太人世界,一个是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分裂存在造成的紧张是令人无法忍受的,但是这促使弗洛姆养成了从多个角度看事物的习惯。

(二)弗洛姆的3个重要经历

1、跟着学者旧约全书:孩提时期,弗洛姆曾跟着几位著名的学者学习旧约全书。这些宗教思想提倡世界变革和社会进化,为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童年的烙印。

2、女邻居的自杀事件:在弗洛姆12岁时,他目睹了邻居一位美丽的女艺术家在父亲死后不久便自杀了。当时,在弗洛姆看来这位女邻居既漂亮又有才能,而他的父亲又老又丑。但是,她自杀后的留言条上却说希望同她的父亲葬在一起。这让年仅12岁的弗洛姆百思不得其解,不能理解她的愿望,也不能理解她的行为。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弗洛姆的心中,这也使得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能够部分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后来,弗洛姆将年轻女性对父亲盲目的依赖解释为一种非生殖性的象征关系。

3、一战的爆发:弗洛姆亲眼目睹了一战的爆发。失去理性的德国民主主义,以及英法同样失去理性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烙印。当一战结束时,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人类会集体失去理性行为,这些问题困扰着弗洛姆。他热切的期望和平以及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三)弗洛姆的职业生涯及其生命中重要的几个人

1、弗洛姆的职业生涯:一战结束后,弗洛姆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者。1922年在海德尔堡大学主修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并获得了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1930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的训练。1934年,离开纳粹德国移居美国纽约。并在美国从事广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的实践活动。1941年,加入霍妮新成立的精神分析发展协会(AAP)。1943年,弗洛姆与霍妮成为竞争对手,并产生了分裂。1946年,与沙利文等人离开了协会,并成立了怀特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所,弗洛姆担任主任。

2、弗洛姆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1)弗里达.里斯曼:里斯曼对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很有一手,所以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气。她比弗洛姆大10岁,是他的分析师,1926年两人结婚。很显然,里斯曼对于弗洛姆来说是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物,并且她和弗洛姆的母亲长得很像。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弗洛姆具有恋母情节。但是,两个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但两人移居美国很久后才离婚。

2)卡伦.霍妮:比弗洛姆大15岁,与弗洛姆来说,她是一个如母亲般强大的人物和导师。曾经是弗洛姆的情人,但后来由于弗洛姆与精神分析发展协会的分裂,两人分手。

3)亨妮.格兰德:比弗洛姆小2岁,1944年与弗洛姆结婚。亨妮对宗教和神秘思想很感兴趣,这也助长了弗洛姆对禅宗的喜好。1951年,弗洛姆因为妻子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原因,两人迁居墨西哥,并在那里任教,从事心理分析的工作。

4)安尼斯.弗里曼:两人相识于墨西哥,并于1953年结婚。(一段黄昏恋)

(四)弗洛姆的主要著作

《逃避自由》1941)、为自己的人1947)、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健全的社会1955年)、爱的艺术1956)、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概念1961)、《人心》(1964)、《人的破坏性剖析》(1973)、《为了一生的爱》(1986

二、社会精神分析理论

)理论的基本假设

1、人类两难的境地:推理能力使人类进入了两难境地。弗洛姆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被迫脱离了史前与自然的统一。人类没有强有力的本能去适应变动的世界,但获得了推理能力。这种推理能力使他们与自然分离,但却能够知道自己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2、人类的“存在二分法”:弗洛姆认为,人的推理能力使人不能摆脱“存在的二分法”。即推理能力使人们生存下去,但又迫使人们去解决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他认为,人类有三个“存在二分法”。(1)生与死之间的二分法【最基本的二分法】:自我意识和推理告诉人类,他们将会死去,但人类又通过假设生死轮回来否认这种二分法。但这并不能改变生命将以死亡为告终的事实。(2)人们能够将全部自我实现的目标概念化,但是人们意识到生命太短暂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有人通过假设自己的历史时期是人性最辉煌的时期来解决这一二分法问题,有人则通过假设死后发展还会继续来解决。(3)人最终是孤独的,但是他们不能忍受孤独。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他们又相信幸福取决于与人类同伴的结盟。所以,人类一旦解决不了孤独与团结的问题,就容易精神失常。正常:能融入群体,但又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自己与群体是不同的。

)人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健康的个体能够找到自己存在的答案,而这些答案与人类的全部需要(亲和、超越、觅根、同一性感觉和定位框架)完全一致。即健康的个体通过建设性的解决这些人类需要,能够较好地找到与自然界重新统一的途径。

1、亲和需要:与一个活几个人联合的驱力。弗洛姆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可能有3种:顺从、强权和爱。

顺从支配:(1)定义:一个人为了成为世界的一员,可能会顺从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机构。顺从的人寻求与支配欲很强的人建立起关系,而追求权力的人也喜欢顺从的搭档。所以,当他们发现彼此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共生关系,它能使双方都得到满足。(2)但它阻碍了个体整合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处于这种关系的个体,因为缺乏内在力量和自我依靠而痛苦,因为它们是自由和独立的必要条件。处于共生关系的个体不能完全满足亲和的需要,他们隐藏着对彼此的无意识敌意,相互指责对方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

爱:(1)定义:在保持个人的自我独立和完整的前提下,与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物的统一。它是个人与世界合二为一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获得个性和完整的唯一途径。爱,包括彼此的分享和交流,但也允许个人具有独特和独立的自由。(2)爱包括4种基本要素。关心(愿意照料对方)、责任(一种反应的意愿和能力)、尊重(尊重对方本来的面目,不试图去改变对方)和熟悉(从他人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他人),并且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

2、超越需要: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来到这个世界和被驱逐出这个世界都是没有得到自己的允许和意愿的。但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因为他们受超越需要的驱策。(1)定义:超越被动、受偶然因素摆布的存在,进入有目的的、自由的王国的驱力。(2)人们可以通过创造生命或毁灭生命来超越自己被动的天性。

3、觅根:

1)定义:是确立根基的需要,或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再次有家的感觉。物种进化时,人类失去了自然界的家。思维的能力使其意识到自己无家可归,没有根基。由此引发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驱使他们去确立觅根。

2)建设性策略的觅根:积极地、创造性地与世界建立联系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或整合的人。这种与自然界的新联结给予人安全感并确立了归属和根基感。(如何积极地、创造性地与世界建立联系捏?)

3)非建设性策略的觅根固着:一种执拗地不愿意离开母亲所提供的保护自己的安全领地的方法。通过固着寻根的人“害害怕母亲给他断乳;他们渴望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物给他们提供母亲般的养育、照料和保护;他们对外特别依赖别人,当他们是去母亲般的保护后,他们没有一点安全感”。弗洛姆认为偏爱俄狄浦斯情节中的母亲中心论,不同与弗洛伊德的父亲中心论的观点。他与弗洛伊德一样认为乱伦情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欲望,但它又不是性的欲望。他认为乱伦情感基于要留在或返回全封闭的子宫或能提供全部营养的乳房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渴望。弗洛姆的这些观点与他喜欢大龄女人是一致的。

4、同一性感觉(形成关于自我的概念):1)定义:人有能力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2)弗洛姆认为,原始人不认为自己与群体是分离的个体,因为他们与自己的宗族紧密相连。中世纪,人们是通过封建等级制度中的社会角色来识别自己是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和政治自由,但只有少数人有了真正的主体“我”的感觉。但部分人的统一性仍然依附于他人或群体(国家、宗教、职业或社会)中。健康的人不一定会为了适应社会而放弃他们的自由和个性,因为他们拥有真正的统一性感觉。而神经症患者则会竭力地去依附有权势的人、社会或政治机构。

5、定位框架:1)定义:(2)作用:能使人组织作用于他们的各种不同刺激。拥有坚实的定位框架的人能够理解事件和现象的意义,但是缺乏可靠定位框架的人为了理解事件或现象的意义,也能力将这些事件纳入一种框架。例如,对于有人得了癌症这件事情,没有医学常识或医学背景的人,又迷信的人,他可能会认为这是命或者是“魔鬼附体”或者是脏东西附体。(人需要确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生命才有意义。有人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理性的;而有人确立的目标则是神的启示,自己种族的优越性,是非里性的。)

需要小结:

弗洛姆认为,这些需要的任何一种得不到满足都是无法忍受的,并会导致精神错乱。因此,人们被强大的动力驱使者采用这种或那种,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去满足他们。

7.1 弗洛姆的人类需要一览表

)自由的重负(孤独感、逃避自由和积极自由)

1、孤独感:

1定义:人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即霍妮所说的基本焦虑。只是霍妮强调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认为这种基本焦虑源于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而弗洛姆则把重点放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认为孤独感源于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个性化过程。

2)孤独感的由来:(中学读研,孤独感增加)原始社会至中世纪,人的个性化进展缓慢。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个人溶于集体之中,个体的自由度小,但由此不易感到寂寞和孤单。到文艺复兴时期,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个体自由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同时人们的孤独感与疏离感也增强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于发展,人的个性化程度大大加强,人们有了更大的自由和选择性,有更多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实现自己的潜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的疏远,个人要为自己的自由和选择负更大的责任,社会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存在,人们产生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更加的普遍。为了克服难以人数的孤独感,人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逃避自由和崇尚积极自由。

2、逃避自由:

弗洛姆认为人们主要有3种逃避自由的机制:独裁机制、破坏机制和服从机制。

1)独裁机制:为了获得个体所缺乏的力量而放弃自己独特的自我独立性,并将自我与自我以外的人或物混同在一起的趋势。使用这种逃避机制的个体,需要与强大的伙伴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为两种形式:受虐狂和虐待狂。

①受虐狂:旨在使自我能与一个更强大的人联系或成为某一机构的一员。它源自无能、软弱和自卑的基本情感;他们伪装成爱或忠诚,但他们不会为维护独立性和真实性而作出积极的努力。

②虐待狂: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虽然它也是为了通过与另外一个人或几个人结合以减轻基本焦虑,但是要么是让别人依赖自己获得控制弱者的权力;要么剥削别人、利用别人以及利用他们获取自己的利益或快乐;要么希望看到别人遭受躯体或心理的痛苦(《甄嬛传》里面的安陵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她没有利用别人的权力和能力,就甘心被人利用,通过使用各种权术和计谋使别人遭受躯体或心理上的痛苦)。

2)破坏机制:和独裁机制一样,也根植于孤独、疏离和无能感之中。但它不是为了与他人有持久的关系,而是要极力的除掉别人。个体和国家都有可能采用这个逃避机制,通过消灭别人或他国,以获得一种变态的隔离。

3)服从机制:具有服从倾向的人通过放弃自己的个性,成为别人所希望的人来逃避孤独和疏离感。现代的世界虽然给了人们很多的自由,但是许多人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很多人就像机器一样服从某个无名的权威并认为自我是不可信的。人们越是顺从,就越觉得自己无能,越觉得自己无能就更加的顺从。采用顺从机制的人,很少表达自己的看法,墨守成规,看起来似乎死气沉沉、呆头呆脑。

3、积极自由(实际自由):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会阻碍个人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人们只有通过自发的、充分的表现他们的理性和情绪的潜力才能够获得实际自由。获得实际自由的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喜欢自己,并按照自己的真实本性来行事。比如,儿童和艺术家,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基本天性去行动,而不是按照传统规则去行动。

弗洛姆认为,实际自由可以解决人类两难的境地。人们通过主动的爱和积极的工作,可以保持个体的完整又可以将个体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性格倾向

弗洛姆认为,气质和性格共同组成了人的人格。人格是先天和后天全部心理特征,它标着着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并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气质是先天的,不可变的;而性格则是后天的,是由人的早期生活体验构成的。弗洛姆认为,性格能将自我与人类和自然联系起来的比较持久的系统,它是本能缺乏的替代物,是一种内驱力系统

性格能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获取与使用物体)和社会化(将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过程。而同化和社会化是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建设性或非建设性的方式来与他人或物建立起联系。

非建设性倾向:“非建设性”是指该策略不能促使人们获得实际自由和自我实现。但它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们每一个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人格总是若干倾向的组合或混合物,虽然通常有一种倾向占优势。它包括4种:接受倾向、剥削倾向、贮藏倾向和交易倾向。

1.接受倾向:接受性格的人感觉所有的好东西都在自身之外,他们与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是接受物体,包括爱、知识和物质财产。他们关心接受胜于关心给以,要求别人给予其大量的爱、观念和礼物。

积极品质:忠诚、容忍和信任。

消极品质:被动、顺从和缺乏自信。

2.剥削倾向:剥削性格的人也相信好的东西都在自身之外。但他们采取攻击的方式去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而不是被动接受。该性格倾向的人,更喜欢用讹诈或武力占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喜欢剽窃别人的观点或夺取别人的财产。例如,弗洛姆认为,一个具有剥削性格的男人, “爱上”一个已婚女人,不是因为他喜欢她,而是因为他要剥削她的丈夫。

积极品质:有冲劲、自尊、有魅力和自信。

消极品质:自我中心、欺骗、骄傲、傲慢和引诱别人。

3.贮藏倾向:该性格取向的人,不看重自己没有的东西,寻求保存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他们什么东西都保存下来,不放过任何东西。例如,在恋爱中,他们努力占有爱人,并努力保持这种关系,不让其发生变化。在生活中, 他们讨厌任何新鲜事物。

积极品质:守纪律、整洁和守时。

消极品质:僵化、思想贫乏、固执、强迫性和缺乏创造力。

4.交易倾向:交易性格的人是现代商业社会派生的产物。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们的交换价值。交易性格的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持久的原则或价值观念。他们按照市场上最畅销的特征来装备自己。

积极品质:随机应变、思想开放、不教条、能适应和慷概大方。

消极品质:毫无目的、机会主义者、行为不一致、挥霍无度。

建设性倾向:

建设性的人为了实际的自由能够不断实现自己的潜能而工作。他们是所有性格类型中最健康的。单一的建设性倾向包括3个维度:工作、爱和理性。

1.工作:他们把工作看做是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途径。把工作当成是创造性地表现自我的手段,重视工作,但不是看重工作本身的结果。他们工作不是为了剥削别人、出售自己、避开别人或积累不必要的物质财产。

2.爱:建设性的爱包括4种品质关心、责任、尊重和熟悉。他们热爱所有有生命的东西,关心自己也关心别人。

3.理性:建设性思维与建设性工作和爱是密不可分的。它被关注的一个人或物体的兴趣所激发。健康的人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不会只接受自己所希望别人的样子。

总结:弗洛姆认为,健康的人依赖这5种倾向的结合。一个健康的人拥有从别人那里接受物品的能力,适当时候获取东西的能力,保存东西、交换东西以及建设性的工作、爱和思维的能力。

20世纪5060年代,弗洛姆和一群心理学家研究了距离墨西哥城以南大约50英里的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社会性格。这个村庄大约有800居民,162个家庭,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比较封闭的村庄。对村子里的每一个成人和一半的孩子进行访谈、释梦、问卷调查和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结果发现:

1)这些村民身上没有发现交易性格。因为交易性格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产物,而这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村庄,个体自然不会将自己视为商品。

2)这里最常见的性格类型是:非建设性接受性格。他们尊敬别人,尽心竭力的去讨好他们视为上级的人。在发工资的时候,属于这种类型的雇工卑躬屈膝的领取他们的工资,仿佛这工资不是他们自己挣来的。

3)第二个最常见的人格类型是:建设性的贮藏性格。他们工作努力、生产能力强而且独立。他们通常耕种自己的土地,并依靠节省一部分粮食作为今后农作物歉收时的种子和食物。对于他们来说,贮藏是维持生活不可或缺的。

4)第三种人格类型是:非建设性剥削性格,只占10%。男人们最可能舞刀弄枪攻击别人,而女人们往往是恶毒的长舌妇。

5)第四种类型是:建设性剥削性格,整个村庄不超过15人。他们是村庄里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利用新的农业技术和新的旅游项目积累资本。也利用非建设性接受类型的村民,让他们在经济上依赖他们。

这个村庄的性格倾向与弗洛姆理论上提出的性格倾向是很相似的。

)社会性格

弗洛姆还把人的性格分为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个体性格: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心理差异。

2.社会性格:(1)定义: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2)基本特征:①是群体心理:在不同场合指不同群体(纳粹德国),有时指一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心理;②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③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经济因素在这种作用中占有优势。家庭则将一种将社会所需要的性格结构的基本特点转移到孩子们身上。

弗洛姆认为社会性格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造就社会性格的决定因素,具有一定社会性格的人就会形成一些共同的观念,这些观念经过理论化形成了意识形态。形成了的意识形态又容易被具有一定社会性格的人所接受并强化了这种社会性格。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性格,意识形态又根植于社会性格中,反过来对经济基础起作用,推动其向前发展。(不要)

)人格障碍

弗洛姆认为,健康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工作、爱和思考,不健康的人在这3个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他们没有创造性的爱的能力。有心理障碍的人不能够爱,也不会与他人结成联盟。他讨论了3种人格障碍:恋尸癖、恶性自恋和乱伦共生。

1.恋尸癖:指一个人希望与尸体有性接触的性变态。而弗洛姆则将其概括化为“对死亡感兴趣”。他认为人们天生热爱生命,但当社会环境阻碍了人们的这种天性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恋尸癖的倾向。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讨厌仁慈,他们是种族主义者、好战分子和恶棍;喜欢流血、毁灭、恐怖和折磨;对疾病和死亡津津乐道;对肮脏、尸体和粪便着迷;喜欢黑夜胜过白天。所有人有时都会作出攻击和破坏行为,但是恋尸癖的人的全部生活方式都围绕着死亡、毁灭、疾病和衰败。

2.恶性自恋: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自恋,即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但恶性自恋的人则认为凡是属于自己的东西都珍贵无比,属于他人的东西则一文不值。恶性自恋的人过分专注于自己的躯体,并且常常会导致疑病症,或强迫性地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3.乱伦共生:对母亲或母亲代理人的极端依赖。乱伦共生是常见恋母症的夸张形式。生活在乱伦共生关系中的人,如果他的关系受到威胁就会感到极度的焦虑和恐惧。他们确信如果没有他的母亲代理人他们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个代理人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教会或国家)。乱伦倾向扭曲了理性的力量,毁灭了真爱的能力,并阻碍了人们实现独立和完整。

弗洛姆认为,某些病态的个体将这三种人格障碍齐聚一身,患上了腐朽综合征,而成长综合征则有积极品质组成,即热爱生命的天性、爱和实际自由。腐朽综合征和成长综合征都是人格发展的极端形式,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均发展的,既不受腐朽综合征也不受成长综合征的趋势。

弗洛姆采用心理学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阿道夫.希特勒进行了研究(参见《逃避自由》)。他认为,希特勒就患上了腐朽综合征的典型代表。恋尸癖贯穿于希特勒的整个人格。在希特勒掌权后,他不但要求他的敌人投降而且还要将他们全部消灭。狂热的摧毁建筑物和城市,还下令杀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恶性自恋是希特勒的另一个特质。他只对自己、自己的计划和自己的意识形态感兴趣。他深信他能够打造一个“千年德意志帝国”,这显示了他膨胀的唯我独尊的感觉。他对任何人都不感兴趣,除非是为他服务的人。他与女人的关系没有爱和温柔。而希特勒对德国“种族”所表现出的热爱表明希特勒也有乱伦共生的倾向。这些特征虽然没有使希特勒变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却让他成为了一个残忍的危险人物。

三、弗洛姆的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弗洛姆的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实践应用并不广泛,所以在这里只简单的提一下。

1.弗洛姆形成了自己的治疗体系,所以称之为人本主义心理分析。他关心治疗会谈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了解自己。

2.弗洛姆对患者的梦进行分析,认为梦是患者用象征性语言来表达自己。弗洛姆也会要求患者对梦的材料进行联想,以更好的理解患者的梦。

3.弗洛姆认为,治疗师不应该太拘泥与科学技术,要有亲和的态度,将患者看做是追寻人类需要的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理解一个人。

四、对社会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优点

1提出了社会精神分析理论,丰富了人格理论;

2、以现代人的困境和精神危机作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突出了其学说的现代性和实用性;

3、他的理论涉及心理学、哲学和历史学,是一个影响广泛的体系,增强了精神分析的生命力,丰富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

4、他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少数精神病患者,而且是整个社会中的各种人群。

(二)缺点

1.弗洛姆使用的术语不严密、含糊其辞。这一缺点使得相关的后续研究比较少;

2.弗洛姆的理论哲学意味太浓,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

3.他的理论虽然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它很难作为行动的指导。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治疗师从弗洛姆的理论中所获得的实践指导意义都比较小。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