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

发布时间:2015-09-16 08:56:23

丁肇中

1、简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127日-至今),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2、主要成就

发现J粒子,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3、世人对他的评价

《丁肇中传》对丁肇中的评价: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他是第一位用中文发表获奖演说的人,赢得了全世界华人的敬重。丁肇中曲折地成长经历、敢于创新的大师风采、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都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三、人物镜头汇总:丁肇中的传奇一生

1【青年】学习生涯

19362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镇。他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他的数学、物理成绩优异,对历史学也很有兴趣。
19568月底,丁肇中只身一人到美国安阿伯市的密执安大学留学。在大学里,他废寝忘食,埋头书斋,图书馆一实验室一食堂一宿舍,是他生活的轨迹。尽管美国大学里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却很少看到丁肇中的身影。同学们嘲讽他:塞缪尔(sarnuel是丁肇中的美国名字)真是个怪人,学习顶呱呱,可惜不合群。
在学习上,丁肇中并不满足于几本教科书以及教师指定的参考书,他决心系统地、深入地搞清整个近代物理学的来龙去脉,及时地、广泛地了解近代物理学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他饶有兴趣地研究物理学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博览物理学期刊。
管丁肇中刚去美国时,口袋里只有100美元,而且举目无亲,英语也不太纯熟,但经三年努力之后,他获得了数学及物理学硕士学位。过了两年之后,他又荣获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这时,丁肇中再次面临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是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呢,还是经商、教学?跟丁肇中一块的台湾省美国留学的同学中,有的准备带着文凭回台湾,求个一官半职,也有的打算继承家业做买卖。丁肇中对升官发财没有兴趣,决定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物理学研究,把自己的命运同方兴未艾的高能物理研究牢牢地拴在一起。

2【青年】怪人

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有时是两天两夜,三天三夜,甚至五六天五六夜不回家。孩子都抱怨老见不到爸爸。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就不会见到他的身影。据说这么多年来,除了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外,他没给包括他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学校或科研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3【青年】刻苦学习

1948年冬,丁肇中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受家庭的影响,他对学习一丝不苟,读书专心致志,遇到疑难问题,便找遍书本,务必得到答案才肯罢休。一次物理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很多同学想了想觉得很难就放弃了,等着老师讲解,丁肇中不是这样,他吃饭想、走路想,别的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只有他还对着那道题苦苦思索,终于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直到确认自己的解题方法没有错误,他才满意而去。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论对自己的答案有没有把握,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往往要辩论到甚解才肯罢休。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很少与同学一起打球、看电影。他认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由于丁肇中勤奋刻苦,各门功课成绩优良,尤其突出的是数理,这为他实现终身的奋斗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青年】决定当实验物理学家

19569月,丁肇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赴美国学习。开始了在密歇根大学的艰苦学习。

在大学期间,丁肇中能打破书本的局限去理解物理现象。他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不断探寻教科书之外的事物。

丁肇中经过三年的努力,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密歇根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了两年,提前获得博士学位。他本来想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但有两件事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一件是在研究所中,他虚心向乌伦伯克·凯斯等学识渊博的名教授请教,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乌伦伯克教授告诉他:作一个实验家比理论家有用。另一件是进研究所的第一个夏天,有两位教授正在进行一项暑期实验工作,缺少一名助手,丁肇中应邀参加了实验。从此,他与实验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5【青年】测量电子的半径

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6【青年】胶子的发现

在物理学中,理论上认为夸克之间的力是胶子传递的。如果胶子是存在的,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中就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如果胶子不存在,那么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实验上就不会出现三个喷注的现象,只会有二个喷注现象。在实验中,丁肇中果然发现了三个喷注的现象,这证明了胶子的存在。丁肇中根据这个故事告诫年轻科学家们,做实验物理要对意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丁肇中总是在实验中教会学生如何学问。就像他自己一样,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

7【中年】发现
1972年,丁肇中向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所提出了寻找新粒子的计划。由于这一实验费用多、难度大,所以,他的计划一出台,便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责难。
即使丁肇中的实验能够搞起来,也没有什么价值。在丁肇中计划实验能量区域内,新的长寿命的重粒子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一般教科书上的常识。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这样断言。
翻开科学史,研究一下那些给人类以光明和智慧的盗火者们所经历的磨难,你就不得不承认:对于人才来说,逆境往往如同命运之神特意安排的一段里程那样,苛刻地检验着每个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检验着他们成才的勇气、信心和素质。
对于来自各方面的非难,丁肇中毫不示弱。他对那些权威们说:先生,这不是不懂常识的问题,而是要靠事实来回答的问题。什么叫常识?常识就是不经证明而常常引用的知识。一个人不可不懂常识,但是过分迷信常识的科学家,往往就会错过一些重大发现的机会。
丁肇中坚信自己的预见,决心向常识挑战。他再三告诉自己的实验组成员:不要管反对意见是多么不可一世,决不要放弃自己的科学观点,要毫不胆怯地迎接挑战,要始终坚持对我的科学观点的探求。
事实证明丁肇中的观点是对的。J粒子的发现,在当时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件意料不到的事,使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大为惊异:现有的基本粒子理论中出了一个大漏洞,为什么先前没有预料到它的存在呢?此刻,那些曾经嘲讽、攻击过丁肇中的权威们,在事实面前,也只好认输了。

8【中年】物理革命

197411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自1978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还说: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像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9【中年】心声
按照惯例,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获奖者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裔,因此,在授奖典礼上,他必须用美国语言——英语发表演讲,以前的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无法打破这一贯例。
但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只不过是在美国的土地上出生而已。他决心实现自己的愿望:让中华之声响彻诺日尔奖授奖大厅。
于是,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请求:在授奖仪式的即席演讲中,先用中文讲,后用英文复述。
当时的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曾竭力阻挠。但丁肇中坚持己见的性格促使他去据理力争,终于获准。
19761210日下午4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丁肇中跟其他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在受奖席上就座。他抬眼望去,只见主席台前,大厅两侧都摆满了鲜花,好像绚丽的彩霞落到了人间;能容纳2000余名观众的大厅内,坐满了外国来宾、瑞典社会名流;大厅门口,挤满了头戴白幅、手持彩旗的大学生组成的欢迎队伍。
军乐队奏起了瑞典王室音乐,典礼开始了。
诺贝尔奖基金会主席简要地介绍了丁肇中的贡献后,在庄重、悦耳的王室音乐中,丁肇中精神抖擞地走到讲台中央扩音器前,用流利的汉语致辞。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如愿以偿地抒发了作为中华民族后代的自豪感。此情此景,令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永生难忘。

10【中年】乡情

身在大洋彼岸的丁肇中,心中常惦记中国的亲友和故乡。
19778月,十年动乱结束了,中国各条战线都在拨乱反正。我国有关部门准备大力发展高能物理,而这又急需一批实验人才。为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邀请丁肇中来华访问。接到来自祖国的邀请,丁肇中立即放下手中紧张的科研工作,启程回国,去为父母之邦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丁教授与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副院长吴有训进行了会谈,具体讨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决定实现中美科学技术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合作——由中国科学院选派最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物理学家参加丁肇中领导的高能物理研究工作。会谈的结果,使丁教授十分兴奋,他激动地说:“我这次来中国参观,看到大家很有干劲,都想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我相信,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搞科研的历史这么久,一定会出人才,会很快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的。”
最后,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取得很大的进步。

11【中年】惜时

丁肇中是一位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以前,由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瑞士日内瓦都有实验室,而家在美国,他几乎每两星期就要飞越一次大西洋。为了便于适应时差,他每天清晨5点多钟便起床,深夜才就寝。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正因为如此,他的孩子们抱怨老是见不到爸爸。近年来他转移到日内瓦附近工作。为了不与家人太疏远,已举家搬到瑞士。但这已太迟了。因为小孩都已长大,有自己的事业和学业。爸爸想见他们反而又见不着了。
他对工作历来一丝不苟,从不马马虎虎。他非常讨厌懒散拖拉的作风。在他身边工作,稍有松懈,就会遭到他严肃的批评。有些人开始对此不大习惯,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为此而高兴,因为这种战斗作风是科学工作者取得成绩的基本条件之一,更何况他对自己也是同样严格要求的。他常常因工作忙而不能回家。他多少次想去访问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可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一推再推,迄今未能如愿。

12【中年】科学的重要性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 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 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

13【老年】不知道的故事

2004117日,南航报告厅座无虚席,师生们在聆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作报告,内容关于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一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后,按照惯例,丁教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而且回答不知道时,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大感意外,短暂的沉默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起来。旋即,丁教授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简短而平实的几句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丁肇中,这位在华人中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据说经常回答不知道。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求知欲,使他读起书来孜孜不倦,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百年历史上从学士到博士完成时间最短的学生。当时该校每年学费1000美元,他因表现出色一直受到校方资助,从大学到博士的6年间,他仅用了100美元学费。也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不断探索不知道的领域,为人类揭开了很多很多的不知道,并最终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14【一生】家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

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分别取名为丁肇华及丁肇民。丁肇中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在被问到如果有第四个兄弟姊妹,是否取名为时,他爽快说:不,叫丁肇国,因为没有这个国,所以就到台湾去了!取名中华民国是要纪念为中华民国起义而殉国的外祖父。

由于在父母出国访问时提前出生,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国。由于中国那时是在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15【一生】关心祖国科学发展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国。为了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他不辞辛劳,远涉重洋,多次来大陆从事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介绍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努力促进国际物理学界同中国物理学家合作。在他亲自指导和无微不至地关怀下,从事研究的中国科学工作者有的已经在欧美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实验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还热心为祖国培养实验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他受聘出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丁肇中说:四千年以来中国在人类自然发展史上有过很多重要贡献,今后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时间内,为中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4、共鸣法对接镜头素材

1奋斗
200多年前,物理学的伟大鼻祖牛顿说过:我不知道后人怎样看我,但在我看来,我只是像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男孩,一会儿找到颗特别光滑的卵石,一会儿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蚌壳,就这样使自己玩乐消遣;而与此同时,在我眼前的真理的汪洋大海,我尚未认识,尚未发现。
那还是在诺贝尔奖授奖会的当天晚上,在欢声笑语、灯光辉煌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都会大厅内,在人们频频举杯和祝贺声中,丁肇中谦逊地说:“J粒子也不过是真理大海海滩边一颗光滑的卵石罢了。他在接受大众的欢呼之际,更体验到了牛顿这段名言的真谛。
是的,J粒子把丁肇中带上了荣誉的顶峰,但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到了科学事业的至高点。世上还有众多奥秘有待于人们去揭示,还有无数的真理有待于人们去认识,丁肇中认识到自己任重而道远,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堡垒等待自己去攻克。

2境界
丁教授是一位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以前,由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瑞士日内瓦都有实验室,而家在美国,他几乎每两星期就要飞越一次大西洋。为了便于适应时差,他每天清晨5点多钟便起床,深夜才就寝。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正因为如此,他的孩子们抱怨老是见不到爸爸。近年来他转移到日内瓦附近工作。为了不与家人太疏远,已举家搬到瑞士。但这已太迟了。因为小孩都已长大,有自己的事业和学业。爸爸想见他们反而又见不着了。
他对工作历来一丝不苟,从不马马虎虎。他非常讨厌懒散拖拉的作风。在他身边工作,稍有松懈,就会遭到他严肃的批评。有些人开始对此不大习惯,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为此而高兴,因为这种战斗作风是科学工作者取得成绩的基本条件之一,更何况他对自己也是同样严格要求的。他常常因工作忙而不能回家。他多少次想去访问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可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一推再推,迄今未能如愿。

2、惜时

时间就是生命,鲁迅先生说: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这就说明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时间对于学者来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者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开拓新的知识天地。科技才能进一步发展,为祖国腾飞奉献自己的才华。

丁教授是一位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以前,由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瑞士日内瓦都有实验室,而家在美国,他几乎每两星期就要飞越一次大西洋。为了便于适应时差,他每天清晨5点多钟便起床,深夜才就寝。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他对工作历来一丝不苟,从不马马虎虎。他非常讨厌懒散拖拉的作风。在他身边工作,稍有松懈,就会遭到他严肃的批评。

3、不知疲倦

丁教授知识渊博而又精力充沛。他每天要埋头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但精细而又枯燥的实验并没有弄皱他的面庞,染白他的头发。他说:我完全靠工作来激发充沛的精力,工作就是我的兴趣,兴趣使我不会疲倦。他成为著名科学家,仍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十分难得的。
他对生活非常热爱。有一次,当记者问他时,他笑嘻嘻地说:我不是没有嗜好,我最爱吃中国的美食。在欧美常有中国食品,但我从没有吃过像香港和国内那么好的。

4、爱国科学家

丁教授少年时因为战乱12岁以前就没有读过书,考试成绩也不好只能读二类学校,爱国的家庭教育背景,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学术前途去德国做谁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实验物理研究,受邓小平同志嘱托为中国培养了数百名人才,是第一位用中文发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正领导数百人的科学家队伍进行AMS研究等。于是丁教授在我脑海里的印象逐渐丰满起来,一个执着、务实、爱国的科学家形象给了我久违的振奋感,虽未见其人但在我心里敬佩的情感已经荡漾开来,我想那些孩子们也许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5、严肃认真的丁教授

丁肇中教授是比较严肃的人,浮现在他脸上的时常是一种极其认真好像随时准备提问的表情,比如他就非常认真地对在座的学生说: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我做实验物理是因为我感兴趣。又比如当有人请他题字时,他说题字?不敢当,人家又不认识你,这话耿直得有点不通人情,又非常朴实可爱。他也不总是那么严肃,比如一位宏志班的学生向他介绍自己的学校和校训的时候,他显得特别的开心。对一位一心要回报祖国的科学家来说,当他发现自己是要为一群有天赋热爱物理同时更有抱负的青年人提供一些指引和帮助时,心里一定很快乐吧。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丁教授常说不知道”“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记者原本还想请丁教授就最近丘成桐教授和北大的激辩给点看法,却没想主持人立即越俎代庖:他不是这个领域的学者,况且他连文革都不知道。联系丁教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的发言,我没有资格说这个,我对不了解的事情从来不敢说,跟我工作的人来自15个国家,一共600多个科学家,我对他们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除了物理以外的,不是我们工作范畴的,我希望他们至少不要在我面前说,所以我没有资格回答。我觉得这不知道比知道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做一个真正的学者,要诚实,严谨,专注,一辈子就努力做这一件事才能有所成就。

7、勤奋刻苦

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 说到,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后牺牲。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由于早产,他于19362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8、好奇心

科学的原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丁肇中说,好奇心是成功的关键,而兴趣是产生好奇心的前提。19568月,丁肇中身揣100美元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始他在工学院的机械制造专业学习。对这个专业,他着实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用心,因此常常连机械图都看不懂。而他对物理和数学特别感兴趣,常常沉浸其中乐不思蜀。这使他所在系的领导颇为恼火,说了一句:那你到物理系去吧!丁肇中心中窃喜,随即转入物理系。如鱼得水的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和资料室里,并在一个又一个好奇的念头引导下,一步步攀登科学的殿堂,最终取得辉煌成就。丁肇中充满感触地说:如果你对你面前的东西带有浓厚兴趣,那你就多用心、加倍努力吧!成功会渐渐靠近你的。

8、好奇心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正如丁肇中科学的原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成功的关键,而兴趣是产生好奇心的前提。19568月,当时丁肇中身揣100美元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始他在工学院的机械制造专业学习。对这个专业,他着实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用心,而他对物理和数学特别感兴趣,常常沉浸其中乐不思蜀。这使他所在系的领导颇为恼火,说了一句:那你到物理系去吧!丁肇中心中窃喜,随即转入物理系。如鱼得水的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和资料室里,并在一个又一个好奇的念头引导下,一步步攀登科学的殿堂,最终取得辉煌成就。

9、爱国

19761018日,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只有40岁。在这非常激动和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即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  同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谁来做翻译?”丁肇中回答:我自己做翻译。
   这一消息见报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深深感染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我要用中文,这是因为,履行热爱祖国的天职是一种最纯洁、最温柔、最敏锐、最强烈、最高尚和最值得敬重的行为。热爱祖国,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要表现在行动上。

10、严谨的治学态度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 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1、时间

时间,是多么有魅力的一个字眼!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时间呢?我认为,应该像齐白石所说的那样,不教一日闲过
  时间是无情的,它每时每刻都在流逝着,时间也是公正的,珍膺时间的人更有可能拥有成功。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这是丁肇中的一句名言。

珍惜现在的每一刻要充分利用时间。古今中外,凡成功之人必会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如果没有欧阳修利用分秒时间来构思文章,哪来的《醉翁亭记》这样的千古名篇;如果没有丁肇中每天分秒必争的研究,又怎会有夸克这种微粒的发现;如果没有鲁迅先生拿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学习,哪会有现代的文学巨匠;如果没有爱因斯坦潜心探索,又怎么会提出伟大的相对论,伟人们的做法告诉我们,时间并不是没有的,而是要抓紧点滴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12、珍惜时间

茅以升从勤奋开始最终成为桥梁专家,丁肇中靠执著走上了诺贝尔领奖台……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只有勤学才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勤学就要珍惜每一寸光阴,不能认为时间很多,今日不学还有来日,今年不学还有来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接班人,就应像革命先辈那样心系祖国,就应像革命先辈那样自强不息,时刻牢记我是中国人,时刻牢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13、尊严

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其实,人性中的某些闪光点,与时间、国籍、年龄统统无关,他们经常保持惊人的相似,带来莫大的惊喜——“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聚集了500多名学界精英,可会议组织者竟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与会者使用汉语演讲和交流!然而,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却没有理会组织者的禁令,坚持用中文作报告,成为唯一一位反潮流者,丁教授的英语表达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却冲破重重阻力发出母语的声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华夏儿女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14我要用中文

我要用中文这是一位美国籍华人科学家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说出的一句话——丁肇中,他在美国驻瑞典大使斩钉截铁的说出了要用中文,但美国大使却十分不满的说我们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十分不好,你是美国公民,用中文是叛国行为但丁肇中却继续坚持用自己的方式,不惧美国的威胁。这样,这位美国大使碰了一鼻子的灰,但他始终不明白一个美国公民为何会用一颗不变的中国心。有人说,祖国是父亲的土地,语言是母亲的舌头。就这样他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他是这个金色的大厅里回荡起有史以来从未在这里使用过的语言——中文。事后,有很多人问他你后悔这样做吗?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却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不后悔这样做,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的说中文,因为我有一颗永恒不变的中国心!是啊!我要用中文这使人感到履行热爱祖国的天职是最纯洁,最温柔,最敏锐,最强烈,最高尚的行为。一颗中国心,一个强国梦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拦我们的步伐,没有任何的挫折能战胜我们的勇气,没有任何羁绊可以磨灭我们的梦想。

15、诚信,真实

一个让中华骄傲的名字——丁肇中,他凭着自己闪光的成果而问鼎诺贝尔奖。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便是一个伟大的象征。然而在接受央视东时空的采访时,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他却连说无次不知道主持人无奈,只好说我发现您用的最多的就是不知道丁肇中认真的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决不能说知道一席话,不仅显示了他的严谨,更显示了他的真实和诚信。

丁肇中也有不知道,三个字拉进了他与平凡人的距离,这非但没有减损他的伟大,反而使他因真实而美丽。

真实创造美丽,诚实焕发美丽。拥有诚信,便拥有了美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拥有真实才能拥有诚信。

丁肇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