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坤两篇写作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4-08-21 13:00:17

《周易》中乾坤两篇文章的写作艺术特色

梁士強

主题词:《周易》乾坤篇 写作艺术特色

《周易》这本书很古老,既无前言,又无后记,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一组符号逻辑语言:

乾下乾上,乾。

怎么样朗诵、呼读?它究竟想说点啥?符号逻辑语言,明明是要讲哲理,却偏偏调动了以形象思维写作时、常用的艺术手段——象征、比喻、拟人、示现和对比等“语法修辞学”所讲的艺术手法。而且,在全书64篇文章、450个自然段中、几乎无处不有,无处不用。

这一著书立说的写作艺术特色,真可为独树一帜!它,犹如虎守杏林,想进去,很费劲。

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开它那符号逻辑语言的呼读方法——只有这样呼读,才能把它那符号逻辑语言岀示的意会与文字言传的内容接上茬、对上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周易》64篇文章所讲的、所揭示的,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周期性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一部掌控自己命脉的蓝本。但它这64篇文章、讲的64个问题,涉及的人和亊很广。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不管您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您社会地位髙下、尊卑,为人谋亊处世,领家过日子,都应当以永终知弊,掌控规律,把握自己,尽量别让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乾》、《坤》两篇也不例外。但写作艺术却别开生面,也是明明要讲哲理,却偏偏不用逻辑语言,而动用了形象思维中常用的象征、比喻、拟人和对比等艺术手法提岀问题、表现问题。例如:

《乾》篇中的“乾”。 乾下乾上是符号逻辑语言呼读方法的说明词。其呼读方法是:乾为天,乾是天。下上皆天。它以人定位,人抬头往上看,在目光所能达到的高度之下的空间,呌天下;因人是头顶青天,脚踏大地。人体最高的部位是头顶骨,呌天灵蓋,称“巅”,顶着天。所以,天灵蓋以上的空间,就呌天上。天下天上,即宇宙空间——自然界的天,故命名为“乾”。乾,象征天(符号“”读九,即“用九”),比喻为龙、君、君子;还象征男,还比喻为刚、刚毅、雄健。

《坤》篇中的“坤”。坤下坤上是符号逻辑语言呼读方法的说明词。其呼读方法是:坤为地,坤是地。下上皆地。仍以人定位,人体最低的部位是脚,脚亲地!所以,脚以下的地方就呌地下;但人的头部有两个地方也呌天地——人的脑门称“天庭”,人的下巴呌“地额”。相面术语:“天庭饱满,地额方圆”,好福相啊!这就是说,地面以上,下巴之下的空间就是地上。地下地上,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地,故命名为“坤”。坤,象征地(符号“――”读六,即“用六”),比喻为牝马、臣、大人;还象征女,还比喻为柔、柔顺、至柔。

在《乾》篇中,乾象征天,比喻为龙、君、君子。物与人在一起。拟人化的写作艺术手段,就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並赋予它人的思维、感情和动作——人格化。《乾》这篇文章,除符号逻辑语言及呼读方法说明词之外,共8个自然段,67个字。正文初、二、三、四、五、上6个自然段,54个字,全是表现该亊物(龙)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六个阶段,都是写龙的发展变化,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条龙、是怎样的在发展、变化的吧!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现)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音,绢绢),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文章开始就写:看到的是一条潜伏着的龙,不知道它有多大本领,谁也不敢用。接着,这条龙岀潜离隐来到了田野上。海为龙世界,龙在陆地上怎么样发挥作用?最有利的作为,就是去见见对自己有帮助的伟大人物。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这条龙就像人间的君子那样,爱岗敬业,勤奋实干,还整天小心谨慎,警惕自己,很怕发生错误,产生危害。这样,这条龙就具备了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所以,在渊中跃跃欲试,等待时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腾在宇宙空间的天上,就如同登上了“九五之尊”座位的皇帝。这时,最有利的作为,就是访贤问能,助己成功,造福人类,创造未来。这是人发挥才能、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期。

这种以龙喻人的拟人化艺术手段的运用,尤其是那些动词的连用、动词的活用和奇巧的构思和比喻,就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物。可这条龙还在变,但变来变去,因不能唯变适所,与时俱进,最后就变成了一条“亢龙”。

这就涉及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亊物发展变化的适应性。谚语说:“能大能小是条龙,光大不小是条虫”。因不能随时随宜,唯变适所,就成了亢龙

“上九,亢龙,有悔。”

亢是高亢、高傲,目空一切。

按照《周易》的呼读方法,应读为:处乾时,上九居乾的最高、最上,也是最后、最末的极限。因它不能随时随宜,与时俱进,就变成了一条高傲、过甚的龙。还要居决策者之上,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用《易传·文言》的话说,上九是“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象辞”对它的评议是:“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应当说,这篇文章首尾呼应,对比鲜明,这就是发展的变化!

《坤》篇的坤,象征地,比喻为牝马、臣、大人。又是人与物在一起。其写作艺术的表现手法,与《乾》篇略有不同。如果说《乾》篇是描绘龙在该亊物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是怎么样变成亢龙的?那么,《坤》篇在表现该亊物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时,却又多了一个内容——人分六等——初,象征平民;二,象征官员;三,象征诸侯;四,象征宰相等;五,象征皇帝;上,是其结果或结论。人在社会中生活,应当恪守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完成任务,循序渐进。但在写作时,却又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而这些象征和比喻,又带有人类社会生活中周期性演变的基本规律。遵循其呼读方法,就来看看这六个阶段中的发展变化吧。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亊,无成有终。

六四,括嚢,无咎。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黃。

从“初六”到“六五”——即从平民、官员、诸侯到朝廷的宰相、重臣、近臣,直至皇帝。他们在大地上的活动,都沿着、遵循着生活中的基本规律,勤奋工作,律己防毁,步步前进。从“初六”到“上六”,人与龙,龙与人,又共为一体。而且“上六”这条龙还不循其道——龙入大海,才如虎添翼!现在它跑到陆地的田野上来争斗,“秘本兵法”《三十六计·擒贼擒王》的论据就引用了:“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从《乾》、《坤》两篇所揭示的内容来讲,乾象征天,比喻为龙、君、君子,还象征男等等;坤象征地,比喻为牝马、臣、大人,还象征女等等。这就明确地告诉人们,活跃在天地之间的人——男、女,是构成人类社会中丰富多彩、综合生活内容的两个要素——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周易》这本书本身所掲示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周期性演变的基本规律——掌控自己命脉的蓝本,也才由此产生、而且贯穿64篇文章的全部。说《乾》、《坤》两篇是《周易》一书的总纲,也不为夸大其词。因为其它62篇文章的写作艺术特色、呼读方法、亊物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以及象征、比喻、对比和隐喻故事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也处处皆有。知道《乾》、《坤》两篇文章的写作艺术特色,也就知道了纲举目张的特点与作用。

从《乾》、《坤》两篇文章的结构艺术来讲,这两篇文章又是《周易》的作者所构思的、理想的、农耕社会结构的家、国蓝图。《乾》篇中的乾,象征天,比喻为龙。龙之为物,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其最大的本领就是:龙会乘时而变化,如人得志纵横四海!从潜龙到现龙,从或跃于渊到飞龙在天,这条龙便成了“九五”真龙天子,代天行事。《坤》篇中的坤,象征地,比喻为牝马。生活在大地上的人,像平民、官员、诸侯、宰相等,就如同牝马(母马)负重、执着、健行那样,循其道而履行职责。“黄裳元吉”,是居天子之位的皇帝。金黄色的滚龙袍,象征着黄土地的色泽——古时,谁占有了土地,谁就占有了天下。这些顺时合序、与时俱进、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就像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宁、美好的乐园之中——农耕社会理想的结构蓝图——即:乾吉贵无首,坤利在永贞。

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农耕社会、理想的结构蓝图的乐园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飞翔在天上的龙,不因时而变化;生活在大地上的物和人——牝马虽负重执着健行,却也会发生失蹄之误;生活在社会活动中的人,也同样会有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的时机错过之失。可《周易》的作者在这里却以拟人、示现的艺术手法提出问题、表现问题:说“上九,亢龙有悔”;“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让人们如临其境地、展开丰满想象的双翼,回答这一问题。

试想,在一个农耕社会、理想的结构蓝图的乐园中,出现“亢龙有悔”,必引发血溅宫墙的灾难;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定是产生血沃大地的根源!可不可这么领悟,《周易》在这里揭示了一个人类社会生活中周期性演变的基本规律:家家日子盼美满,代代儿孙闹江山。

2014629日稿

周易乾坤两篇写作艺术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