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解析《仁慈》

发布时间:2020-11-04 01:39:35

从美学角度解析《仁慈》

冯秀平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1993年,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文学史上黑人女作家第一次获此殊荣。《仁慈》(A Mmercy)是她的又一部重量级作品。文章以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的空白理论为支撑点,从主题、情节和人物的层面分析小说《仁慈》给读者留下的大量文本空白,读者通过无限遐想和自由思考,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交流。

【期刊名称】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期】2010(009)004

【总页数】3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仁慈》;接受美学;空白;

一、前言

空白是艺术作品的共同特征,是艺术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美学追求。空白是衡量艺术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代表性论文《文本的召唤结构不确定性作为文学散文产生效果的条件》和重要理论著作《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中最先提出空白理论。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指未实写出来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是文本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东西。所谓的空白并非缺欠,恰恰相反,它正是美的构成要素,是艺术创作中为了实现意蕴之美而应有的形式。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将关键的部分表现出来,而这些或轻描淡写,或遮蔽略去的部分就形成了空白。空白绝不是人们认识上的作品缺陷,空白正是通过破坏文本表面的可连接性来实现文本的潜在连接,由此获得审美效果。从表面上看,作品因简化出现了空白似为缺失,令人遗憾,但实则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将作品的意蕴挖掘权交给了读者,使作品与读者之间形成最大的意义张力,且作品意蕴的天地被大大拓宽。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当不完全的形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时,会使审美者产生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希冀和谐的愿望,审美者会被激发出补充填实空白的冲动力。填补空间的欲望成为读者阅读的驱动力,读者成为作品再创造者,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这种创造远远超过作者的思想,空白自然也就体现了更大的美感。

从美学角度解析《仁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