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处理孩子不听话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0-02-21 03:18:03

七个处理孩子不听话的方法

引导不听话的孩子,并非将固定公式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和个性,使用不同的方法,其目的在促使孩子养成自觉、自律。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常常会以处理来控制孩子,这似乎是我们在教养孩子时最习惯的一件事,但这个习惯一旦养成,长期使用的结果,也使父母和孩子在亲子关系上付出相当的代价。如果成人经常带着气愤、高亢的声音和孩子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对成人的[喊叫]也就习以为常。以后成人如果不提高嗓音、不重复喊叫,孩子便很难接收到指令,而且孩子一旦习惯于高亢、粗暴的声音,就会逐渐对温和、文明的教育方法采取了[抗命]的态度。处罚也是一样,不良或经常性的处罚,只会让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适或意志遭到压制,很难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愿意诚心的配合。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以下有几个比较温和的方法,提供父母参考。

1.向孩子解释行为的规范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和成人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记得吗?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才不会妨碍别人。][记得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成人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2.以周围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样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除了语言成人可以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来纠正他或引导他,或者可以建议孩子:[你看!可以照那个叔叔那样做][你要像那个小孩一样安静],将具体的目标告诉孩子,引导他代替原来不好的行为。

3.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其他不听话的方式(大喊大叫),使大人满足他的愿望。父母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才去处理。这是弱化不良行为的方法,利用不回应坏行为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但成人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与禁止。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小孩,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一味的称赞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选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语句,譬如[你很有礼貌][很热心]……,使孩子的行为更具体性。

4 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因素(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成人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说要纠正他的行为。此时利用[严肃的谈话],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他的工作,请他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他的良知,思考秘书的不当行为。

5.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成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6.家园配合,共同教育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和荣誉感心、自尊心,很在意他人的观感,尤其是团体生活中,幼儿园幼儿及小学生都很在乎学校老师对他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不好的行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时上床,并且都要胡闹一番,有时透过老师的指导与要求,利用说话课,谈一谈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并且称赞准时上床的孩子,这样比父母千叮万嘱还有效果。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有好的行为或已纠正过的行为,老师把赞美的话写在联系簿上,回家后让父母再一次称赞他、肯定他。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积极的运用这种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请园方老师留意这件事,并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里也要实行相同的规则,双方贯彻执行,一直到他习惯纠正为止。当然家、园方要事先沟通好,规则也要相同。

7.针对不同的年龄和个性,使用不同的方法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还有属于孩子自己本身的气质。例如:对于动作迟钝缓的孩子,要利用机会给他容易达到的成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示范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则需要激励。引导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并不是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需求,在他们的身上找到力量,从而创造孩子能够自觉听话的先决条件。

小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不听话,而且逆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看法是:应该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只能约束,无所谓信任与尊重,不然他们会不服管教。因此,家长平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与要求,甚至不择场地申斥孩子,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孩子对家长望而生畏。还有的家长则受孩子的左右,孩子说什么是什么,孩子要求什么做什么,以求得孩子听从自己。更有的甚至为孩子护短,替孩子说谎,或是过分夸耀自己的孩子,这样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压抑,孩子一旦明白了,会对父母的纵容感到羞辱和愤怒。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与尊敬,家长的话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心理会愈发严重。那么,家长如何做才算对孩子尊重与信任呢?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做对了或做好了,要使他知道应该这样做,并且鼓励他做下去。表扬不要言过其实,尤其避免在众人面前做不适当的夸奖。孩子做错了或做坏了一件事,要提出意见和批评,甚至严厉的批评,采取惩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训,但批评也要实事求是。其次,当孩子遇到困难,包括学习知识,技能上的困难,处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和朋友之间的一些麻烦等,家长这个时候不要包办,更不要申斥他们为“笨蛋”。要关切地看一看,提示一下,帮一把,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够做好而努力去做,并从完成任务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孩子情绪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评、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爱的玩具损坏了或是要做的事情总也做不好时,家长要给予安慰,鼓励或者指导。教孩子自己动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们谅解伙伴或主动与小朋友和好等。

孩子犯除了各种烦恼,就会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给父母讲,父母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就会增强自信心,意识到自己的能力。

再次,要让孩子当父母的助手和参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谢谢他,即使做坏了也不要嫌他帮了倒忙,而要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请他来出主意,如到哪儿参观,爷爷奶奶过生日买什么礼品;甚至家里什么东西摆在哪儿,等等。这样做会 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大人,和父母一样拥有参预“家政”的资格,从而更加尊敬父母,并主动用“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对孩子的事情,只要他们应该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让他自己去练,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这样才能使孩子从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增长才干。

只要家长不实行“专制”,让孩子觉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信任,觉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们就会喜欢这个家,喜欢父母,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人同此心,无可非议。但有的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过严的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认真学习,逐渐提高,并要不断予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教育科学研究证明:不听话,是孩子发育中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科学地认褒孩子不听话现象,父母会发现,听话的孩子未必就好,不听话的孩子未必就不好。而造成孩子的不听话行为,既有孩子自身的心理与生理原因,更有外界环境影响的客观原因,而父母的教育意识与教育方式更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父母们在想方设法纠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当之处,是否有过激行为,是否考虑过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等等。只有找出自身教育的不足之处,才能扬长避短,从孩子和自身两方面出发,双管齐下,找出解决孩子不听话的科学解决方案。

如何帮助、引导不听话的孩子?父母首先要真正了解孩子不听话的原因,然后从理解与尊重孩子入手,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形式恰当的教育。

一、孩子不听话令许多父母颇感头疼,然而,许多父母却找不出问题的根源。其实,只有把孩子不听话的根源找到了,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否则,只是感到头疼,甚至病急乱投医,那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二、对孩子过于严厉会对孩子产生反抗心理,为什么不能以和气的语气对孩子去讲道理,或是在游戏中、在鼓励和表扬中去教育和引导孩子。您能够采用鼓励和表场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的话,相信您的孩子一定会让人有出乎意料的变化的。

三、与孩子的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要总想让孩子怕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更不要动不动就动手打孩子,打孩子收到的教育效果只是表面的、暂时的,而实际上是增加了教育的困难程度。教育是需要条件的,其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是最重要的情感条件,而打和骂恰恰破坏了这一条件。在被教育者眼里,对教育者一旦失去信任和亲切感,即不认为你是真心对他好,那教育就无从谈起了。从这个意义讲,打孩子是最愚蠢的最无能的最野蛮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记住,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孩子最听话,未必是好事,孩子不听话,一定有原因。

建议您到书店里去买一些育儿的书籍看一下,因为现在书店里有很多这样类似的书,我非常相信,您一定会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提高,您的孩子也会在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健康成长!

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大人干涉多了,就会在他的内心有一种和

大人相对抗心里产生。这只是一个过程,大人们只要冷眼旁观,只要孩子不作出出轨的事,就不要管他。

另有一办法,是我育儿中得到启发。就是在小孩不听话时,大人就装作在找他似的叫着孩子的名字。眼中看到了孩子,也只当没看到。这时孩子会感到很好玩。会主动跑过来和你说话。这时你就装作不认识他。说“你不是我的宝宝。我的宝宝很乖,很听大人的话。我在找我的好宝宝”之类的话。孩子一但装很乘的样子跑到你身过。大人就要即时跟宝宝说。刚才有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在这。我们都不喜欢他。我们很想你。你是我们的好宝宝。你一来他就跑了。这时孩子就会乘一些了,作为家长的这时要好好表扬一下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人慢慢懂得了个好孩子大家都喜欢,不听话的孩子大家都不会喜欢他的。这们孩子就会一点点听话了。

以我的切身经历来讲,错不在孩子,教育方法最关键。我的孩子也五岁多了,从前非常不听话,逆反很严重。可从遗传基因上看,应该是一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最近我从一些事情上看出,应该最重要的是我们常说的“理解”两个字!我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管教得非常严厉,生怕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不好改,但管得太多,规矩太多孩子倒不听话而且还形成性格过于细腻、事事顾虑太多的缺点。

平时她看动画片时,到了吃饭的时间我总是豪不留情地叫她把电视关了,每次都是以哭闹收场。可有一次,我在吃饭前看电视,到吃饭时正演着非常关键的情节,我连想都没想就边吃边看,孩子说我:“妈妈,吃饭的时候别看电视!”我很不舍得关掉,这时才意识到,平时孩子看得正带劲时我总是很强硬地让她关电视,她的感受应该比我还难受啊!从此以后我恍然大悟,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勉强让孩子去做!在你每次下命令前要想一想,如果让你这样你会如何?还是个孩子啊,能比大人还要强吗?!

再有,应该掌握孩子的弱点,比如,他是不是“顺毛驴”。应该在要求他做一件事前,先鼓励他,夸奖他。把他不愿做的事情说成是相信他能做、做得特别好的事情;或者从侧面相同性质的事情上夸奖他,给孩子信心和勇气,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现在当我改变了教育方式后,孩子听话多了,和我更加亲近了。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孩子过招,也是同理。了解孩子,看清自己,才能从简单的父母和孩子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在这个时候焦急、气恼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想了解孩子,家长应该先看看自己,其实孩子就是父母行为的镜子,只是很多家长不去照而已。严厉这个字眼,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法则中已经不太行的通了,因为社会的发展,孩子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渠道越来越多,单单靠父母的人生经验当作权威来压制住孩子已经不大可能了,只会加剧对立。其实父母的严厉和高压在孩子身上折射出来,可能就是他现在的不听话、叛逆甚至是暴躁的脾气。所以建议你跳出与孩子的对抗的恶性循环中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一言一行,理性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一方面给孩子做表率,另一方面与孩子建立起一种融洽的沟通关系。另外,了解孩子,可以从老师入手,多跟老师交谈,从而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是否有其他苦衷。如果没有,就经常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的事情,如果他说了让你生气的事,也千万不要立刻发作,去批评他或批评别人,要让他畅所欲言,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处境,他的症结所在,过后再对症下药。

与孩子多交流,看看他的想法,然后讲道理 ,顺事利导,不可强求.只要没有其他过激行为(打架骂人),大可不必惊慌.大人不要压制太紧,更别恫吓,对小孩后期发育不利

首先要想到他们还是孩子,要有一定的耐心,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他们知道对与错,他们正在形成正确的观点

交流也不听还 只能慢慢来 教会他什么是耻辱 比如生日不给过 不带他出去玩

不提供各种其他小朋友该有的 他就会感到那种感觉了 他会很无助的时候 你要开始开导他了 他的性格是那种很外向性的 没有特别场合别来心理战 没用

而且他每个怕的? 他爸干啥的?开打!说实话了 不让孩子受打骂说那是旧社会的方法 但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多半是有高人的自制力考上的 孩子从小不在强硬的手段下培养一种强硬的性格 将来是不会在这社会上立足立业的

不听话,给他警告二次,不听,就打他,不要手太重了,他哭了就行了, 几回后就好了,

实际经验呀,4岁多的孩子.

小孩子 ,为什么打我?

因为你不听话,我给你说了,你再这样,我不是说要打你了吗?

我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但我知道如果家长讲道理给我,我会很听话的。其实有时家长说的话不中听,我就会反家长,所以若家长说的话,可以让我接受,我会很听话的。教育孩子不是严格管教就可以了,而是要耐心讲道理,说一些让孩子可以接受的道理。还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

只有严厉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引导

仔细观察他有什么爱好或是特长,加以引导,可以有效的转移其注意力,降低破坏力,对他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最好是需要和别人合作的才能完成的特长,如踢球(让其知道什么是集体、什么是纪律)。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如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选择,引导孩子摆正爱好兴趣与学习的关系。

其次,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所做所为。要正视孩子的实际情况,要多一些正面引导和鼓励,让孩子建立自信,切忌用过激的语言刺伤孩子的心。

再者,让孩子体味父母的苦心与真爱,并从心理上理解父母的告诫,进而改正自己的行为。

还有,父母多一点陪同孩子玩耍,让他感受到父母经常在身边。

这样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主见,他不愿意听别人的话是因为他可能觉得别人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跟本点不着别人对他说的话 。这样的孩子应该多带他出去玩 或者培养他的一些爱好 让他学习跆拳道之类的可以培养他内在修养的运动。平日多夸夸他 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 多给他买点图书或者儿童玩具 比如魔方 拼图还有图画书之类的让他把心放在那些东西上面 还可以多给他讲故事 引导他 让他热爱生活 家长多和孩子温和的交流 也许会改变他现在的情况 要让孩子家长的听话 首先得让孩子有爱家长 尊重家长的心理 他们才会听话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孩子能够自觉.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好孩子"原因就是剥夺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不知道您的孩子现在在幼儿园接受的是什么教育,是蒙式的吗?蒙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多动,但思维却比较活跃.

严格的管教对孩子来说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他需要理解,需要鼓励,当然我们也不原因放任.与其批评他的不足,不如强化他的优点.少说不要……多说你真懂事,你真聪明,同时简单的说夸奖他的原因。

孩子的差异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天生好动,但不是他不能成为好孩子。分析他的特长,发挥他的特长,转移他的注意,引导他的成长。

我们这么分析不如举几个例子来分析设想对策。您可以补充些他生活中的事情,大家来探讨一下。

家长应该多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说话要讲道理给他,这样比较容易接受.

只要你有空时专门找他来和他讲讲关于学习的事,再加上引导,我想他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就像我姐姐的孩子,他对数学没兴趣,非常贪玩一些网络游戏.我姐开个玩笑对他说:你不好好学数学,以后你买东西或者游戏里的东西钱都数不好.....

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虽然只有5岁,但他已有自己的想法,他可能现在不喜欢老师的教育内容,或者只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以自己的方式来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是这样如果他没犯什么大错,家长应该多表扬,多鼓励他的奇思妙想,孩子在得到赞许后,一方面会很容易的和家长沟通,把他的想法告诉家长,家长再合宜的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加以发掘发展。很多有作为的人在幼年时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就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造就了他们后来的成就。

在婴儿即将届满一岁之际,他们逐渐从爬行慢慢开始学走,此时,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开始有了改变。舒尔指出,研究者观察到,12个月大的幼儿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回应,而18个月的孩子则获得较多的教导与指引。  

而研究发现,母亲平均每9分钟就对他摇摇学步的孩子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这可能是因为开始学爬、会走的婴幼儿喜欢探索充满危险性的东西。  

一位母亲,一日看到自己的女儿正拿着紫色的彩笔在墙上乱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对女儿大吼。女儿看着母亲,一脸惊恐,刹那间她了解她做错了事。她低下头去,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母亲唠叨了一会儿,告诉女儿色笔只能画在纸上,然后她抱着女儿想到她们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墙壁!”她女儿再度亮起双眼,开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绵。  

这样的互动,帮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耻感。  

旧想法  

传统的学者认为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护孩子安全并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副产品。但是传统的研究者并不认为,羞耻感可以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相反地,他们认为应该减少让孩子感到羞愧的处境。 

 

新想法  

最新的育儿理论则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处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  

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父母可以怎么做  

舒尔说:“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藉由一些小小的羞耻感来促进其社会化是很重要的。”尴尬(羞耻感的成份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母亲“不可以”的指令,跟随着孩子低垂的头与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  

孩子与兴奋(开心地在墙上涂鸦),忽然间掉落很泄气的情境(母亲“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兴奋的情绪(“好吧!让我们一起刷洗墙壁吧。”)  

在这一个快速的过程中,脑部许多部分开始活动,并且产生许多连结,使得这整个脑部系统获得更紧密的锻炼。其结果可以促进认知部位(前额脑区底部,orbitofrontal cortex)与感情部位(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发展,并且促进这两个系统的连结,让孩子在感情与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发展。  

很重要的一点必须记得,要赶快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尴尬的感觉一直持续下去,你会不会想要逃开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

这实际上是一场小孩子和家长比耐性的战争,如果你输了,非但你自己一辈子倒霉,也毁了孩子的一生。

七个处理孩子不听话的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