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辛弃疾摸鱼儿)

发布时间:2014-08-18 09:54:50

第十四课 《摸鱼儿》教案

教学目标:

1. 背诵此词。

2. 理解本词通篇采用比兴的手法

3. 把握稼轩体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 词的抒情手法的运用。

2.词中用典的含义。

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文内容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两宋时期的词派除了婉约词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词派就是豪放词派,它的代表词人北宋为苏轼,南宋则为辛弃疾,二人并称为“苏辛”。苏轼我们学过的课文比较多,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摸鱼儿》。

二、 作者及词体介绍

请大家看注释①和【阅读提示】第一段、【阅读链接】“辛弃疾词的主体意识”,出声地读一遍,然后告诉大家,你认为我们应该把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明确必须把握的知识点:

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 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另有《美芹十论》、《九议》

补充:

1.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属于豪放派词人。

2.与苏轼并称“苏辛”。

3. 他的作品充满了抱负难伸的忧愤,他的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格:沉雄苍劲,兼清丽柔媚(“豪放悲壮”)。

4.《摸鱼儿》,一名《摸鱼子》,本为唐教坊名,后用为词调。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片。

三、范读词作,学生熟读成诵

四、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 讲解词的上片

1. 找出词中的意象,分析哪个是中心意象。

2. 这些意象有没有“言外之意”?可能是什么?(比兴手法的理解)

3. 本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

4.分析本片的层次和思想。

明确:

1.中心意象:“春又归去”。

2.春又归去:北伐良机又一次失去。

几番风雨:南京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

落红无数:收复时机一个个丧失,国土一片片沦丧,爱国志士不断遭受打击。

天涯芳草:广大民众反对妥协退让。

蛛网惹飞絮:抗金志士不被重用,其中的努力也无法挽救国势衰颓。

怨春不语:怨刺最高统治者对国势殆危、民众的呼声无动于衷。

3.借暮春景物抒情

4.借伤春、惜春、留春、怨春抒发对丧失良机,国势日颓的痛惜和自己流年虚度、壮士难酬的感慨。

5.第一个层次:伤春。

第二个层次:惜春。

第三个层次:留春。

第四个层次:怨春。

6.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所表达的意思:象征南渡后的局势,政治上的阴晴风雨,断送了恢复北方山河的可能。运用了比兴手法。

暮春的象征意义:残春景象是南宋局势风雨飘摇的象征。

二、 讲解词的下片

1. 结合词的下片,找出词中引用了哪些典故。

2. 能否分析出辛弃疾用这些典故的意义。

3. 本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明确:

1.陈皇后长门事、赵飞燕自杀事、杨玉环赐死事

2.以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闹旧事自喻,写了美人失宠、见妒、闲愁、苦思。玉环、飞燕:对妒贤嫉能的奸佞小人发出警告,为非作歹,终究没有好下场。

3.托古喻今,借典故抒情

4.第一个层次:失宠。

第二个层次:被妒且被阻隔,使之难修旧情。

第三个层次:指斥。

第四个层次:“闲愁最苦”

5.“佳期又误的寓意:被重用的机会又失去了。

末句烟柳斜阳的景象正与残春呼应,具有象征局势的意义。

三、 全词的主旨、艺术特点

这是一首借春怨而感慨国事的抒情词。作者先写春怨,后写闺怨,抒发了自己的政见和抱负,表达出在主和派得势的情况下对国运衰微、形势危殆的忧虑,以及壮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抑、幽愤。

比兴手法通贯全词。上片类于《离骚》的“芳草”,下片类于“美人”,在春愁、闺怨的步步转折、层层深入中,表现的是对国势危殆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怨愤和无奈。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寓豪放于婉约之中,风格刚柔相济。

四、 稼轩体的特色

雄豪(主题)、博大(题材)、隽峭(语言、用典、意象)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尤其是下片。(下节课抽查背诵)

2. 完成【阅读与思考】、《指导用书》巩固练习。

第十四课(辛弃疾摸鱼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