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动量效应产生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15 07:08:28

股价动量效应产生机制探析
作者:王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06

        提要股票市场所存在的动量效应几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动量效应的形成机制学者们争论较多。本文从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风险模型、行为金融角度以及从奈特不确定性视角等方面对股价动量效应的产生机制进行探讨。结合我国股市自身特征,从行为金融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的产生做了解释。

        关键词:动量效应;产生机制;行为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动量效应是金融经济学英文中momentum effect一词的中文翻译,也有根据含义译为惯性效应”,它属于资产定价理论研究中异常现象的一种,一般是指在过去较短时期内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收益也较高;相反,在过去较短时期内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大量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动量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而使得对股票的未来价格趋势做出预测成为可能,因此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被公认首次发现和系统论证动量效应的是JegadeeshTitman(1993)。他们采19651989年度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和美国证交所(AMEX)的上市公司股票交叉搭配形成16种交易策略,发现几乎所有的策略都能够获得显著正的利润,即使是经过风险调整或扣除交易费用之后超常收益依然显著。随后,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先后对动量效应的存在进行了证明。动量效应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现象如何产生,其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理性风险补偿

        

        1、样本均值方差模型。ConradKaul(1998)认为动量利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单个股票回报时间序列可预测性产生;另一部分由构成组合的股票的平均回报横截面偏离产生。但是,该文在检验中采用股票已实现回报的样本均值方差来度量期望回报的横截面方差,从而忽略了小样本偏差的影响。所以,之后许多学者都用实际数据结果拒绝了样本均值方差模型的理论。

股价动量效应产生机制探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