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刘希国

二次备课
三维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长相思》,品读文字,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2、学习在诵读中根据作者情感来处理抑扬顿挫。3、通过品读《长相思》,走近纳兰性德,感悟词人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
教学重点:
准确深刻的体会诗歌文字的魅力,如“身”“碎”等。教学难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通过诵读两首纳兰性德的词《木兰花令》《浣溪沙》导入新课。“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百年之后,我们还在呼唤着纳兰性德,在街头巷尾诵读着他得诗词,可有几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忧伤。今天我们就来借着《长相思》一同穿越百年孤寂,走近纳兰性德。二、知人论世,了解纳兰性德
1、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纳兰性德除了我们熟知的词人身份外,还是一个重要的身份,御前一等侍卫,属于武官正三品。所以纳兰性德是一个能文能武之人,深受皇帝的器重。但是他并不倾心于仕途,他为什么没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个,我们会随着长相思的学习,慢慢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饮醉,引得旧疾复发,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长逝,年仅三十一岁。
2、生平避谈世事,故他的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的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纳兰性德的成就主要在词,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词作342首,先后集结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内容涉及广泛,但尤以爱情(悼亡)词最为哀感凄艳,引人共鸣。
3、虽为包办,但纳兰性德的婚姻是幸运的,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江南总督女儿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卢氏于婚后三年因难产去世,虽后又续娶妻妾,但一直难以忘记卢氏,所以写下很多悼念卢氏的作品,如《浣溪沙》等。

1


三、缘景明情品读《长相思》
1、请同学们一字一句地品读<长相思>,体会哪些字眼触动了你
的心?这些字眼向你展现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片以“身”入手,照应前后两句。下片以“碎”入手,提挈下片。四、扩展阅读:
纳兰性德《如梦令》《河传》《浣溪沙》
1.徐志摩对纳兰性德的评价: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
2.纳兰性德是何等的出身,何等的地位,为何他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反而追求的是这些最平淡的生活呢?
既然他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又还要去从军呢?既然故园这么美好,他为什么还要出征?既然他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家看看?
这些问题,除了我们想问问他,试想还会有谁也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引导:
长亭中,秋风瑟瑟,年迈的老父问纳兰性德……长亭下,芳草萋萋,幼小的孩子问纳兰性德……长亭外,杨柳依依,娇弱的妻子问纳兰性德……
(多找几学生说,也和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开展此环节)
其实,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么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明确:
1】性格崇尚自由。《咏笼莺》2】通过父亲,看到官场黑暗。3】伴君如伴虎,天天处于生命的煎熬。
这就是纳兰性德,一个对爱专一,对情执着,至情至性的才子;一个背弃名利,背弃污浊,至真至诚的词人。这就是纳兰性德,一朵永开不败的花。
五、因声求气致敬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纳兰性德的传奇,就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都站着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容若,我想请同学们在课后用文字写下你心中的那个纳兰性德,用我们最简单也最真诚的方式给孤寂百年的人带去安慰。教学反思:

2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语文课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个别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家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3

《长相思》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