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0-02-05 11:29:56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一切知识不外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部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由于学校教育主要是传授间接经验的特殊性,学生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存在着相脱离的现象。因此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对于加强学校教育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表征

1.能力的内涵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能力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后天习得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实践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参与人的智力和体力支出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并经过再加工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

3.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包括两方面:

一是在校就读期间依照学校法则所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的理论、观点、知识完成学业标准,动脑动手进行综合、实验、技能训练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初步能力,还有人际交流交往方面的能力。

二是在校就读期间借助学校提供条件或者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诸如参与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以及其他阶层群体)改造自然或变革社会的某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或在已有基础上新增长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可塑性

由于大学生学习环境的规范性,其实践能力既有与社会人实践能力相通处,又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不扎实以及某种局限性。因此,特别需要加强指导、管理和强化工作,由此才能预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不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升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能力是学生知、情、意、行在新的水平上的综合,这种综合同学生的创造欲相结合,是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进行发明创造和创业的奠基条件。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二、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途径,通常是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和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的。此外还有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体的角色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以及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养成等。

1.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性与知识性密集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课堂教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延伸。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性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按本专业课程的教材章节体系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上或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等。若干次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的叠加,则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养成过程;二是课堂教学在新的意义上的延伸,即在完成某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教学之后,以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如工业见习、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工程技术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临摹写生或创作作品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两个组成部分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新的基础上的测试与提高。具有实践性强、验证性强和反馈性强的特点。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处于主角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能力以及验证所学的能力。

2.通过社会性实践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性实践是学校为克服教育脱离社会实际而力求同社会发展相联系,使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而选择的育人育才的途径,是学校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性实践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因为学生不是社会实践主体,而是以受教育者身分参加的。社会性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和稳定。

社会性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组织起来的面向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一些实践性活动。诸如:利用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的法律、医疗、“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学生相约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考证、探险等;二是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或自身需要有计划组织的、较为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而进行社会性实践活动,其活动指向不一定都同专业培养方向结合。如到部队当兵锻炼、参与定点支农、支工、支教等实践活动。学生参加社会性实践同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以及其他阶层群体)直面接触、通力配合完成某一项任务,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位、多层次、多频率的,因此,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增强。

当代我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时代主旋律突出的各族人民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和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学生以社会主体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获得能力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办学的实践经验,使各高等院校除了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和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外,还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体的角色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专科毕业或本科暂时停修学业到边远地区或重点工程项目中参加的支农、支教、支工、支医等,待完成任务后回校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尝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大学生群体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受教育者,他们是未来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检测和重要标志,应当从这个高度上来看待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一般说来,各高等院校对教学实践环节比较重视,能够纳入课程化体系中,使其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产生预期效果,但对社会性实践这个重要途径,则存在着某种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当的问题。所以在提升学校领导成员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同时,建章立制也要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做到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明确任务,积极扶持,定期评估。

教师是施教主体,承担着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即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关键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理论的、知识的、技术的以及行为取舍方面的难题的点化、转化和强化作用上。特别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示范作用对培育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努力形成尊重实践,营造使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的舆论氛围和环境氛围。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