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

发布时间:2023-02-10 20:26:27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篇一: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3日定为'颁金节'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满族风俗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男式旗鞋是满族及爱新觉罗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兽皮或家畜皮制成。帮底相连,形状前平后圆,口方,前脸上聚皮纳褶,四周安有六个小耳,穿皮条或麻绳系紧。冬季鞋内放兀拉草,轻便、暖和。贵族则穿靴,上朝穿方头朝靴,平时穿一种薄底短筒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便靴,俗称“快靴”,也叫“爬山虎靴”。还有一种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帮、圆口或方口式,鞋脸上镶着皮条制成的单梁或双梁。旗袍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无领(也有圆领的)捻襟、窄袖(也称箭袖、马蹄袖)扣绊、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开衩本是为了上下马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还有一种便服,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有单、夹、棉、皮等几种。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边镶有彩条。另外,满族坎肩的样式也很多,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还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称为巴图鲁坎肩。坎肩也正是以这种独有的魅力,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服饰。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清代中期以来,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旗头)它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的。满族男子一般戴礼帽。大凡礼帽,一般都在顶珠之下装有短翎管,用来佩饰羽翎。日常满族男子戴的,还有圆形瓜皮便帽。满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围猎为生而又能歌善舞。长期的野外劳动和简单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这种性格的长期沉淀,使满族音乐旋律俭约、朴实,音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呈现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的风格。因繁重艰辛的劳动急需松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发展。满族歌舞始于民间,用以自娱,始终保持其淳朴之风。“渤海乐”的《新靺鞨》“女真乐”的《鹧鸪》《臻篷篷歌》,满族民歌《出征歌》《子孙万代歌》等,后被宫廷用以典礼、祭祀、宴飨而日趋高雅化。如渤海乐舞成为渤海国、日本国的宫廷乐舞;女真乐舞用于大金朝宫廷;满洲“莽式空齐”演变成清宫廷“庆隆舞”。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庆、节令无不歌舞之。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乐的主体。在丰富多彩的歌舞中,“莽式空齐”和“鞑子秧歌”最具典型。一、“莽式空齐”是满族盛传之传统歌舞,“满洲大宴会,主家男女,也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莽式?“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由此观之,“莽式”为舞,“空齐”为歌。“莽式舞”之表演有九折十八势,九折: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十八式:手、脚、腰各三式,肩、转、走各两式,鼓三式。“莽式空齐”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其喜爱之程度正如杨宾诗中所说:“马闲青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式空齐曲,逍遥二十年。”乾隆年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被宫廷乐舞吸收后发展为“庆隆舞”二、“鞑子秧歌”就是东北满族秧歌。满、汉皆有秧歌,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吸收发展。满族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表演者前有持伞灯似卖膏药之人,后有扮演各式角色,手持圆木相击对舞,以锣鼓伴奏,歌舞更迭。篇二:满族传统节日《满族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纲要选营小学徐检一、一般项目:1、主讲教师:徐检2、教学材料:《走进满族文化》《民族常识》、上网查询、社会访问。3、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4、授课时间:一学期5、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二、具体内容:(一)理论依据: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结合丰宁满族自治县教体局关于《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我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资源拟定此校本课程。现在有很多人一味追求外国的节日,而忽略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作为满族的后代,应更多关注我们民族自己的节日,做一个充满民族活力的青年。(二)课程目标:1、学习通过初步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文化遗产,领略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启发学生珍惜宝贵的历史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具有世界性。2、学生通过叙一叙,问一问,查一查,用多种感官,用不同方式,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中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3、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课程内容及安排:第一学期(18课时):以春、夏两季节日为主,包括(立春、春节、元宵节、填仓节、吃肉节、春龙节、清明节、柳神节、浴佛节、端午节、虫王节、三伏)第二学期:以秋、冬两季节日为主,包括(七月七节、中元节、八月节、重阳节、颁金节、冬至、腊八节、过小年)三、实施建议:第一,开展学生调查,了解学生对满族节日的了解程度。第二,教师多方收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第三,把校本与综实课程结合起来,用综实课促校本,从而获取更多的教育方式。四、课程评价:1、评价内容:主要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2、评价方法:以调查问卷,知识竞赛,建立信息收集本,学习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3、评定方法:将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坚持及时性、鼓励性原则,并注意交给学生展示机会,多作肯定的评价。篇三: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8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46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

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