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喧嚣

发布时间:2014-01-03 13:13:07

《小镇喧嚣》读书报告

这本书是作者在2003-2004年在武汉市大江区近郊的一个小镇调研一年半的成果。作者主要采用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小镇在发展变迁中的矛盾,主要讲述政府收农业税时的艰难,乡镇干部的煤与农民的刁,采石场关闭之争,农作物种植的问题,小镇办企业等几个独立并相互联系的故事。 

   小镇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和水产业大镇,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黄豆等,尤其以黄豆品质优良而出名。水产品则生产鱼类和虾蟹。由于小镇位于市区近郊,镇里的农民多因种地收益小将土地抛荒,进城打工,传统农业受到严重的挑战。种地收益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另一方面则是要上交农业税。国家在2004年为减轻农民的负担将农业税下调并且规定乡镇干部在收取农业税时不许采取强制手段。那么,农业税下调会让农民心甘情愿地交税吗?干部在收取农业税时不使用制手段能否顺利将税收上来呢?这本书就跟踪了几个村子收农业税的状况,向我们展现乡镇干部地位的难堪与农民的赖,以及乡镇干部亲缘关系对收税的帮助。 

   由于小镇的地理优势,小镇的部分地区被规划为工业园区用地。由此,开发引起了政府与村民、外商及私企业主的矛盾。在本书中,围绕着政府与村民关于土地补偿、与外商台胞叶桦的矛盾及与采石场业主的矛盾展开叙述。不难看到,政府想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叶桦的庄园位于被规划的园区用地中,可是他建庄园在先,规划在后,关于怎么赔偿的问题成为双方博弈的重心。由于他巧妙利用自己台胞与外商的双重特殊身份,在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最终也取得了好的结局。可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呢,没有特殊身份的私人业主呢?再怎么强势,最终也被乡镇干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权术说服。关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俗说法就是政府利用人性的弱点将结成攻守同盟的农民个个击破,先从有特殊情况的人下手。比如在镇政府与洲头村就开发引起的各种纷争问题中,政府就首先针对小组长于组安实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利用其多年的干部身份进行政治软威胁,同时针对他家的特殊情况给予适当恩惠。把于说通后在拿他的签名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通过反复的动员,最终使得农民妥协。在讲血缘关系的农村,政府已经相当熟练地将非正式权术利用于人情味特别浓的乡村之中了。 

   同样,在与采石场的纷争中,政府也是用这种方法一点一点瓦解掉业主的团结。政府一纸文件下令将区里采石场全部关闭,不予业主任何赔偿。关闭的原因明里是保护环境,实则光秃秃的山留不住开发商。而当年由于响应政策办起采石场的业主们基本没有任何利益,有的甚至面临破产危机。当初明明是政府诱使我办场子,现在为了开发要关闭场子而置业主的利益不顾,这事滩谁身上都觉得怨。在每家平均三十万的巨额损失面前,几十家业主形成坚不可攻的统一防线,最终业主通过进京上访两次赢得政府的让步,从一开始的不与任何补偿到给予适当赔偿。虽然结果与他们开始期待的有巨大的落差,可是毕竟与政府进行了致命一搏,而且他们还具备反悔的筹码。只要稍有空子可钻,他们就会伺机而入。这也怨不得他们,为响应政策而投资几十万的项目近乎血本无归,这种遭遇只有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才会遇到。 

   农民是靠天靠地吃饭的,政府开发把他们的地占了,然后给点少的可怜的补偿费就把他们打发掉了。而且层层剥削,落到农民手上也没多少了。这些补偿费他们吃不了几年,也不能凭此去做点小生意。那农民以后还怎么活?只能趁年轻力状之时出卖体力。你收了人家谋生的工具,你就要对人家负责。要么送年轻人去学技术,以工业或手工业为生,要么就提高补偿费标准让农民做点小本生意。只是,这样算什么啊?失去了土地的他们怎么能不闹?可是闹的过政府吗?。政府想做的谁拦的了。最后只能在强大的整治武器的压迫下,谋些小利。只是这一闹,农民就成了大家广为所知的刁民了。 

   这本书就通过叙事手法将乡镇政府干部、村级干部及农民之间的博弈之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读到无奈,为何政府那么霸道?读到气愤,为何农民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读到心酸,为何中国的农民那么难?农民还有出路吗?这本书是了解当代农村社会一定要读的。 

小镇喧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