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 胡莹马原ppt及论述题整理复习

发布时间:2015-06-15 23:07:27

胡莹马原ppt论述题整理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经济条件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个人条件

119世纪上半叶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 —— 经济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既是一场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

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激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

—— 傅立叶

原因:

一是社会生产部门比例失调;

二是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

这两个原因都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暴露,为人们预测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观依据,从自然历史过程揭示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已经成为可能。

2、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 的发展 —— 阶级条件

1)捣毁机器 以罢工形式进行的经济斗争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共同特征:建立了工人革命组织,并在运动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2)工人阶级的斗争孕育了一批无产阶级的领袖

第一个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工人阶级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

第二个阶段: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工人阶级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3、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困惑和社会理论领域的众多探索 —— 思想条件

1)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

2)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封建阶级:复古倒退方案

小资产阶级:理想化的小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方案

3)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社会科学的新探索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社会认识的深化。

4、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 个人条件

在《莱茵报》时期:

林木盗窃问题

关于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原因的论战

《德法年鉴》创刊号:

《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

《英国状况》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不同的道路走过了共同的思想转变历程。他们的转变,既是革命实践的客观要求,又是直接参加革命实践的结果;既是从思想上不断清算黑格尔哲学的过程,又是政治上为贫苦大众谋利益,同统治阶级作战的过程;既是对共产主义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把唯物主义推向更高阶段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内容

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教材第2页)

内容:

学科构成 层次高低和稳定性 国别(民族)形态

从学科构成看,马克思主义是“板块结构”:

从层次高低和稳定性看,马克思主义是层次结构。它分为根本方法、基本原理、具体论断三个层次。

从国别(民族)形态看,马克思主义是过程结构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的发展大体上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政治生活的演变、以及它本身的历史遭遇相一致的。

119世纪的奠基时期(1848-1895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逐步走向垄断的时期。

革命运动从风起云涌走向相对寂静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从在实践中运用和展开并发展为日益完善的科学体系的时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建马克思主义而终身奋斗的时期。

220世纪初社会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准备时期(1895-1917

3、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连续胜利中重大发展时期(1917-1956

科学社会主义史上取得辉煌胜利的时期。

地球上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史上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时期。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初步经验教训的时期。

420世纪下半叶以来曲折前进时期(1956-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面临严重挑战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时期。

社会主义国家掀起改革浪潮和马克思主义艰难探索、曲折前进的时期。

专题一

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

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与科学知识一样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哲学借科学的威名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

科学借重哲学的威名来提高自身的地位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不取名为《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3、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为什么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呢?

毛泽东:《矛盾论》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下学上达上学下达

4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什么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

问题的两个侧面。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这个问题贯穿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其二是说,这个问题在哲学的诸种问题中始终处于中心或主导地位。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恩格斯

物质决定意识,但这种决定作用是不确定的,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意识都能找到一个具体的物质和它完全对应并被它完全决定。决定只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独立的和自由的,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正是这种自由意志的存在,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kuojin

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前提:承认思维能反映存在。

哲学派别的分类

唯物主义

谁是本原

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可知论

能否认识

不可知论

客观唯心主义:

宇宙精神决定一切。

主观唯心主义:

推崇个人精神和意志的力量

精神万能论和唯意志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否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

坚持物质决定论

坚持意识能动作用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原则(能动性、合目的性、价

值、善):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实践

客观性原则(受动性、合规律性、知

识、真):区别于唯心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体现,是把整个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内容上的体现,是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哲学的基础、出发点、核心、归宿和社会作用上,是实践性及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的无产阶级哲学。

专题二

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希腊:地、水、火、风

古代中国:金、木、水、火、土

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元素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朴素唯物主义的比较?

相同点:都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事物

不同点:科学概念 / 朴素的生活词汇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如何解决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问题?

物质以具体的形态存在,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上是对物质现象的高度概括。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与空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过程性和周期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承认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就必然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二、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4、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 世界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实践意义

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

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既然物质是运动的……

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

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生意义

  1.冷慧与热慧双举。

2.健德与顺德相资。

3.自由与节制并重。

4.瞬间和永恒互渗。

5.奋斗与静穆兼得。

四、 认识和实践

1、两种认识论的对比

唯物主义的路线:物质 意识

唯心主义的路线:意识 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特点:

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又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从而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论上彻底地克服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物质的活动

有意识的活动

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区别和联系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的手段则是指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生产劳动 政治活动 科学实验 教育艺术活动

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

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

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毛泽东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无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从而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

五、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1、 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整体性。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2、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固然的、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界限。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方法

2、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

3、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的方法

4、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上面是专题一二的内容,下面是按高栋所划重点问题列出的。

重点内容4、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一、基本内容:

1、价值是商品的因素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规定。

3、劳动二重性是价值理论展开的“枢纽”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价值

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各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

价值实体是抽象的人类的一般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4、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总价值量不变。

5、价值形式及其历史的发展

6、价值构成

商品价值=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劳动(不变资本)+生产中加进的必要劳动(可变资本)+生产中加进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

7、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的关系

“惊险地一跃”

8、价值的外在转化形式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劳动价值论的新课题

1、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2、阶级矛盾的缓和对劳动价值论的影响

3、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新要求

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

第四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

商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无形商品的生产。因为第三产业、第四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而可以用其他价值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吗?

三、劳动价值论与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价值?

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劳动价值论的新课题

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究竟还适用不适用?

3、私营企业主的管理与劳动价值论

管理劳动到底创不创造价值?私营企业主是否是劳动者、是否存在私营企业主对劳动者的剥削?

四、劳动内涵的新变化

1、马克思关于“总体工人”的思维

单一的劳动者->总体工人

马克思所提出的“总体工人”的概念不仅包括生产工人、管理人员,而且还包括了工程技术人员。

区分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和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不同含义。

2、生产劳动的界定与劳动价值论

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产品

排除: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提供的服务

自然界提供的服务

非劳动活动所提供的服务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界定,并不是以物质生产领域或非物质生产领域为根据的,而是着力于直接的或间接的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不对第三产业作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区分,它们的劳动只要是间接地从事物质产品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并扩展到间接地进行产品生产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

五、价值创造的意义

1、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流行的观点之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形成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 劳动价值论

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流行的观点之二:四位一体的要素分配论

劳动得工资 土地得地租

资本得利息 企业主才能(管理活动)得利润

不能用价值分配反过来决定价值创造

不能认为坚持不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同时使用,与承认不承认劳动创造价值有关;也不能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坚持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更不能认为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参与价值的分配,就具有了创造价值的功能。

2、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

运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来看价值财富,价值的创造与抽象劳动联系在一起,而财富的生产则与具体劳动相关联。

因此,价值创造要说明的是其源泉在于劳动,说明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财富生产说明的则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同等重要性。这是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问题。

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需要理解马克思的总体工人概念: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的劳动产品虽然没有确定的物质形态,但是,只要他的劳动融入总体工人的劳动之中就是创造价值的。必须区分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创造价

值和科学技术创造价值两个不同的方面。

信息、知识作为人类劳动的物化,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为活劳动,只有把它传授给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只有当劳动者把这种劳动技能运用于生产过程,把劳动技能转化为一种较高质量的活劳动时,才能创造价值。因此,知识、信息本身是不能创造价

值的。

不是科学技术或知识创造价值,而是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脑力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价值。而且,作为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能够比简单的体力劳动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是所

谓的知识价值论的真正秘密。

阶级矛盾的缓和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有人认为资本家和劳动之间的界限正逐步模糊,其主要依据在于:第一,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做法。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事实上广大劳动者只掌握了极少部分的股权,并不能与资本家阶级抗衡,因而资本家

仍然是生产资料的掌控者。

第二,把收入多少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于是认为中产阶级的人数与日俱增。这种划分

标准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正是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区分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两大阶级,才有了他们在收入多少上的差异。中层收入者的增多反映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资本主义改变生产资料占有上的总体格局,取消阶级差别。

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着力阐明的是商品价值创造的问题,也就是价值决定的本源问题。

从根本上看,价值决定的本源同社会生产中各种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生产资源和要素作用

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界定,并不是以物质生产领域或非物质

生产领域为根据的,而是着力于直接的或间接的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当人们解决了生存需要之后,就会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的享受,精神产品在人们的需要中也日益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在现阶段,间接地从事物质

产品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应该进一步扩展为间接地进行产品生产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

至于间接到什么程度,间接到什么范围,是和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相适应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劳动价值论的新课题

不能认为坚持不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同时使用,与承认不承认劳动创造价

值有关;也不能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坚持了劳动创造价值的

原理;更不能认为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参与价值的分配,就具有了创造价值的功能。

运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来看价值财富,价值的创造与抽象劳动联系在一起,而财富的生产则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因此,价值创造要说明的是其源泉在于劳动,说明劳动在

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财富生产说明的则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同等

重要性。这是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问题。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一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格局所决定的;

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充

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

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新课题

关于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涉及到对要素价值论的分析。一般来看,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经营管理作为四大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财

富生产有别于价值创造,因此,作为的生产要素资本和土地虽然与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创

造密不可分,但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土地只是转移原有的价值,不创造新价值。

一般的分析会把经营管理和资本、土地并列起来,一同作出以上的分析。但我个人认为,经营管理实质上应该归属于劳动的范畴,不宜将其并列称为四大生产要素之一。所以,

我认为,资本和土地不创造价值,但是经营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劳动形式,它是创造价

值的,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就是创造价值的。

为什么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要单独拿出来讨论?因为对于私营企业主来说,经营管理的功能同资本的功能结合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若是承认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也创造价值,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这也意味着承认资本创造价值,就会远离劳动价值论。对于私营企业主来说,来自管理活动的收入是劳动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小部分;私营企业主

的大部分收入还是非劳动收入,即凭借资本所有权而获得的收益。

重点内容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尤其是劳动力商品的概念)、剩余价值理论过时了吗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阶级矛盾的缓和对剩余价值论的挑战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和阶级矛盾缓和的状况,一些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变成一个中产阶级社会,并且随着中产阶级的发展,雇佣劳动者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资本家阶级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也将改变。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和劳动共创的,也是由资本家和劳动者共享的。

有人认为资本家和劳动之间的界限正逐步模糊,其主要依据在于: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做法。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事实上广大劳动者只掌握了极少部分的股权,并不能与资本家阶级抗衡,因而资本家

仍然是生产资料的掌控者。

第二,把收入多少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于是认为中产阶级的人数与日俱增。这种划分标准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正是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区分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两大阶

级,才有了他们在收入多少上的差异。中层收入者的增多反映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资本主义改变生产资料占有上的总体格局,取消阶级差别。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流动。作为经理人的中产阶层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资本,

逐渐向资本家阶级流动。阶级流动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的社会现象,不能因为阶级流

动的出现而否认阶级差别的存在。

1、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并未过时

1)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理性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高度

基于事物自身发展逻辑的否定

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与合理性

2)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本规律的分析依然正确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依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问题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2、剩余价值理论面对当代资本主义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剩余价值占有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影响

知识才干

企业的法人财产

职工持股

作为社会利益代表者的国家

2)资本主义的生命力需要根据当代实践重新估计

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估计和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的认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估计不足,但他们对这种生命力根源的分析却是异常深刻的。

重点内容6、关于劳动力商品

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2 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3 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4 劳动力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范畴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专用名词。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社会化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与简单商品经济不同的是,在社会化商品经济中,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且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都成为商品;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目的不再是获得另一种使用价值,而是实现价值的增殖,即获得剩余价值。这样,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转化为资本,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就表现为资本的运动。

在《资本论》写作的时代,社会化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因此,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都被马克思认定为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化商品经济新的历史形态,资本、劳动力和剩余价值要还原其本来面目——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但是又不因为客观事物趋于灭亡的必然性而忽视其现实的合理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资本所作的科学分析是辩证地理解现存事物的一个范例,对我们今天认识资本及与资本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仍不失指导意义。

5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6 工资的国民差异、个人差异和地区差异

7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中大 胡莹马原ppt及论述题整理复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