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难点突破:“以华治华”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发布时间:2013-03-22 15:27:13

2010高考历史难点突破

“以华治华”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在近代历史上,虽然列强曾经采取军事侵略的手段大肆侵华,并企图瓜分中国、把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列强被迫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先后扶植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各派系、蒋介石集团、汪精卫伪政权等政治势力,以便维护其在华的利益。“以华治华”,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难点磁场

1.(★★★★★)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经不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案例探究

1.(★★★★)“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利

B.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美国、日本争夺对华控制权

命题意图:本题是一道程度式的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之一,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必然产物。

知识依托: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的错误主要是错选AC。出现错选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把握住题干中“从根本上”这一限制语,没有从实质上去分析、理解,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现象。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所要求的“从根本上”。四个选项都与“府院之争”的激化有关,反映其激化的不同侧面,因而判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A项是“府院之争”的性质;B项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府院之争”的激化没有多大的关系;C项是“府院之争”的焦点,是“府院之争”的激化的具体表现,是“府院之争”的内容,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的东西。D项体现的才是实质,是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的特点。

答案:D

2.(★★★★★)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来维护其在华利益,它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列强与近代中国的反动政府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B.近代中国的反动政府需要得到列强的大力扶植

C.近代列强需要近代中国反动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D.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对列强的沉重打击

命题意图:本题是一道程度式的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出现原因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明白:近代列强在中国能够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除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狡诈以外,还有中国近代反动势力的卖国投敌的原因。通过对本题的分析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外反动势力本质的认识,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知识依托: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出现错误的原因,首先主要在于没有紧扣住题干中的“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错误地理解为“列强采取的主要原因”,审题不清。其次是没有掌握分析“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的方法,即应该从列强和中国两个方面来分析,故而出现了以偏盖全的错误。

解题方法与技巧:本题的四个选项都与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有关,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难度。要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正确地把握住题目中“能够得以实现”这一限制语。“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并不能等同于“采取的主要原因”,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能够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列强与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而“采取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列强或者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由此看来,BCD三项都是从某一方面来说明原因的,因而都是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的原因,故应排除。

答案:A

●锦囊妙计

1)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的原因和目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危及了列强的在华利益,列强转而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其在华利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显示出来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迫使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手段来维护其在华的统治。

2)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的主要表现:扶植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进而把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扶植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支持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扶植北洋军阀各派系,造成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和“府院之争”的激化,导致中国战乱不断;扶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建立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日本扶植伪政权,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3)近代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近代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既维护了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又维护了中国反动势力的反动统治,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造成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

4)在解决涉及列强“以华治华”的问题时,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比如,“府院之争”激化的实质等。

5)在解决涉及列强“以华治华”的问题时,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比如,列强扶植袁世凯的原因等。

6)在分析列强“以华治华”政策能够得以实现的原因时,还要看到中国反动势力与列强在一定时期某种程度上的利益是共同的。

●歼灭难点训练

1.(★★★)中外反动势力“合作”的新格局形成的政治基础是

A.清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压力

B.中外反动势力的根本利益相同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打”后“拉”的策略

D.慈禧太后和奕訢主张“尽心议和”

2.(★★★)《辛丑条约》中的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3.(★★★★)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有

①控制北洋新军②立宪派的支持③帝国主义的扶植④革命党人的妥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是因为

①他拥有最高地位和独裁权力②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

③“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泛滥④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力量涣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中国两大主要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D.清政府、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6.(★★★★★)导致20世纪初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③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④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7.(★★★★)1927年帝国主义之所以积极扶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主要是基于

A.蒋介石野心日益膨胀

B.陈独秀右倾妥协退让

C.蒋汪争权夺利的斗争

D.北洋军阀的统治土崩瓦解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成都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材料2 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材料3 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材料4 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到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请回答:

1)材料1提出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表明了英国的态度是什么?

2)材料2各国的行动对哪一方有利?目的是什么?

3)材料3说明英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出发点是什么?

4)材料4表达了各国的一致态度是什么?综合4个材料指出各国“中立态度”的实质。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的选择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体会材料的意思。瓦德西的话透出的无奈,说明在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下,瓜分中国计划破产,(1)(4)都是正确的。“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说明他们要选择上策,也就是要实行以华治华。虽然瓦德西承认欧美日本都对统治中国无能为力,但并不表明列强已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故(2)是错误的。

答案:C

2.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的选择项设计有很强的迷惑性,ABCD四个选项都是原因。英美列强积极扶植哪一种政治势力,其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英美列强选择袁世凯,主要因为袁世凯能够维护他们的在华利益,故AC应排除。清政府与袁世凯一样,都忠实于帝国主义,之所以被帝国主义抛弃,是因其已经无药可救 ,而不是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故B可排除。

答案:D

[歼灭难点训练]

1.解析:本题是一道因果关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理解“合作”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ACD三项强调的都是单方面的因素,因而都应该排除。

答案:B

2.解析:本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帝国主义把清政府变成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根本目的是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BCD三项的内容,应该是近现代社会的国家与国家交往的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因而它们不能完全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是正义的斗争,而清政府要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这是替帝国主义办事,这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3.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式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于一果多因的类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住题干中的“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而非篡夺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抓住这一点,首先就可以排除(4),故BD两项也可以排除。而AC两项中都有(1),故而只要判断出(2)(3)哪一个正确,即可得出答案。立宪派梦寐以求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又无任何实权,即使他们支持袁世凯,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不能成为袁世凯重新掌握实权的原因。而袁世凯控制北洋新军,既具有镇压辛亥革命的实力,又具有统治中国的能力,因而帝国主义选其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4.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式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于一果多因的类型。选项从不同角度涉及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有关因素,基本上都不是照搬教材原有表述,这要求具备较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1)(2)(3)(4)分别从袁世凯本身、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思想领域、资产阶级民主派四个方面揭示了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的有利条件,也可以说是复辟帝制的原因,所以A项是正确的。

答案:A

5.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识两大社会矛盾是什么?一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国内阶级矛盾,这是思考的重点。矛盾汇流是因为帝国主义选择了“以华治华”的统治方式,把中国的反动势力统治作为统治工具,反动政府既代表国内剥削阶级的利益,又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另外,A项的情况只能突显阶级矛盾,B项的情况只能突显民族矛盾,C项的情况只能主要激化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答案:D

6.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出现原因的理解和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地理解“根源”一词的含义,即根本原因,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因素。由于四个选项都是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因而判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③是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应该排除。④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并不一定出现军阀割据局面,袁世凯的统治时期就是例证,故④应排除。

答案:D

7.解析:本题是一道程度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出现原因的理解和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理解“基于”一词的含义。“基于”是指“根据”,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情况或目的。由于四个选项都是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的形势,因而选择正确答案有一定的难度,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目的是维护其在华的利益,扶植蒋介石,也就是重新寻找统治中国的工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原来的工具已不能达到其维护在华利益的目的,也就是指北洋军阀统治土崩瓦解。

答案:D

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等能力。从这道题目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遏制和破坏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其目的是寻找新工具、扶植代理人,采取“以华治华”的统治策略,以维护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答案:(1)从经济上遏制革命的发展。表明英国并不希望中国发生革命,不支持革命军一方。

2)对清政府及袁世凯有利。目的是干涉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保护列强在华利益。

3)支持袁世凯组织政府,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出发点是保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4)阻止革命。实质是反对中国革命,扶植列强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

w.w.w.k.s.5.u.c.o.m

www.ks5u.com

2010高考历史难点突破:“以华治华”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