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发布时间: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文章,学习并归纳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2、研读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课文简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读《屈原列传》,我们必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益荣辱于度外、存君爱国之情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深深感动,更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而这些正是当前的社会和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的。【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疑难字词较多,因此本文应在老师的指导讲读下进行;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解决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就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和被作者寄寓的一些精神和感情,着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大段的夹叙夹议之文。【教学难点】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的理解为难点。【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读【教学准备】
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一、导入新课:
由曾学习过的《离骚》一文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生平及作品,老师稍作补充。二、结合课前预习,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一)研习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封号得氏的。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明于治乱偏义复合词,偏在“治”

(出号令省略句

(二)研习第二段:1)文言字词句:
怀王使屈原为宪令制定
屈平草稿未定连缀,引申为写作上官大夫见而欲更改屈平不同意
其功自夸、夸耀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认为
2)行文思路: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正直的品格,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三)研习第三段:1)文言字词句: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动作名,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小人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方正之人
离骚者,犹忧也通“罹”,遭遇
处境困窘,走投无路通“返”故劳苦倦疲困
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治乱之条贯条理
靡不毕通“现”,表现,表达其文,其辞简约含蓄精深其称文小而其极大通“旨”
类迩义远事物通“现”,表现,表达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泥浆
蝉蜕浊秽名作状,像蝉脱壳那样形作名,黑暗社会而不者也洁净同“涅”,名作动,染黑污浊
2)行文思路: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是主旨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最终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三部分所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四部分所写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最终自沉汩罗江。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尝试翻译下面的文章。
2、背诵第三段,思考: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4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一、导入。

二、检查背诵情况。
三、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

(一)研习第四、五、六、七、八、九段:1)文言字词句:
屈平既通“黜”,罢免官职齐与楚通“纵”,合纵
厚币事楚名作状,用丰厚的礼物通“贽”,见面礼遂绝(省略句愿得张仪而甘心快意
楚,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靳尚到„„去省略句而(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通“返”
时秦昭王与楚名作动,结为婚烟
秦,虎狼之国名作状,像虎狼一样奈何绝秦友好
亡走赵,赵不逃亡内:同“纳”,接纳,收留动词,到。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眷念挂念通“返”
冀幸君之悟,俗之改也侥幸希望一旦,一经全部国而欲反思念使动,使„兴翻转过来
人君愚智贤不肖无论
莫不欲求自为,举自佐忠、贤,形作名,忠诚的人贤能的人
自为、自佐: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家相随使动,使„灭亡,使„破败连着惑于郑袖,欺于张仪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死于秦,天下笑名作状,像客那样表被动
2)行文思路:四、五、六、七、八、九段写屈原被放逐后,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且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汩罗江。
(二)研习第十、十一、十二段:1)文言字词句:
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形作动,说短处,诋毁发行吟泽畔通“披”颜色憔悴脸色
形容枯稿形体容貌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变化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宁赴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尔通“长”,长流即江水
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表反问,怎么„„呢?
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效法,模仿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2)行文思路:前两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三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三)研习第13段:1)文言字词句:
其志痛惜长沙到、去
生死意动,认为„相同
轻去就意动,以„为亲轻,轻视
被贬在野在朝为官
2)行文思路:(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段议论最突出。四、小结。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理清本文的层次脉络。2、找出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或典故。3、背诵第11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2、研读重点语段,了解屈原的志向,品味作者寄寓的情感。一、导入。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1、背诵。
2、总结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或典故。
a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b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c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d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e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二、梳理文章层次脉络。1、文章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英才遭谗被疏,穷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第三部分(49):屈原遭罢黜后楚国日衰。
第四部分(1012):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以及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2、感受文章,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9黜——迁

第四部分(11
3、重点研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段(11)。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而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对比,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A、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B、表现屈原“志洁行廉”.三、艺术特色。
和前面刚刚学习地《高祖本纪》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后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附:关于史传“变体”:
我们读完《屈原列传》之后总觉得和一般的传记不同,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和前面《高祖本纪》相比较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写呢?
A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B、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四、小结。

五、作业。
1、就屈原的最后地自杀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篇小文章,要求言之成理,2、预习《项羽本纪》,划出疑难字词句,尝试翻译。


屈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