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发布时间:2018-12-27 13:52:45

《干将莫邪》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篇一:干将莫邪劳山道士翻译
  《干将莫邪》译文
  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造利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想要杀了他们。(干将夫妇铸的)剑有一雌一雄两把。(当时)干将的妻子正怀孕在身,就要生孩子了。丈夫对妻子说:我为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我)去他一定会杀了我。你要是生的孩子是男孩,长大了,告诉他说:出门望南边的山,有棵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树后面。’”接着就拿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十分生气,派人仔细察看,剑有两把,一把雌剑,一把雄剑,雌剑拿来了,雄剑没拿来。楚王很生气,当即杀了他(干将)。
  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后来成年了,就问他母亲说:我父亲在什么地方?母亲说:你父亲为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杀了他。(他)离开时嘱咐我:告诉你儿子:出门抬头看南边的山,有棵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树的背后。’”儿子就出门往南边看,没看见有山,只看见庭院前有一根松木柱子竖立在石头上面。随即用斧子劈开柱子的背面,得到了宝剑。(赤)白天黑夜都想着要报复楚王。
  楚王梦见一个男子,双眉之间有一尺宽的距离,说要报仇。楚王随即悬赏千金捉拿他。干将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赶紧)逃离,进到山中边哭边唱。有个陌生人碰到了他,对他说: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特别悲伤啊?他回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父亲,我要替他报仇。这人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买你的人头,拿你的人头和宝剑来,我替你去报仇。干将的儿子说:太好了!当即刎颈自杀,两只手捧着自己的人头和宝剑进献给他,(死后)直立不动。这人说:我不会辜负你。尸体这才倒下去。
  这个陌生人拿着干将儿子的人头去见楚王,楚王十分高兴。这个陌生人说:这是勇士的人头,应当放到开水锅中煮。楚王按照他的话(做)。煮干将儿子的人头,人头煮了三天三夜都煮不烂,还跳出开水中,瞪着眼睛显得十分生气。陌生人说:这个男子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跟前去仔细看看,这样就一定会烂。楚王立即到跟前去看。陌生人拿宝剑一比画,楚王的人头就掉到开水中;陌生人也自己砍下自己的人头,头又掉到开水中。三个人头都烂了,不能分辨出来,就将水和肉分开埋葬了。
  《劳山道士》译文
  本县有个姓王的读书人,排行老七,是世代官家子弟。年轻的时候爱慕道术,听说劳山上有很多仙人,就背着书箱前去学习。他登上一个山顶,山顶上有一座道观,里面很幽静。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头发垂到衣领上,神情仪态清爽高迈。王生询问并和道士交谈起来,道士说的道理很深远奥妙。王生请求拜道士为师,道士说:担心你娇气懒惰不能干苦活。王生回答说:能吃苦。道士的弟子很多,傍晚的时候全聚集在一起,王生向他们一一磕头行见面礼,这样王生就留在了道观中。
  凌晨,道士把王生叫出去,交给他一把斧子,让他随着众弟子上山砍柴。王生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过了一个多月,手和脚上都长了厚厚的茧子,王生不能忍受这种苦楚,暗地里有了回家的想法。
  一天傍晚回到道观,王生看见两人和师父在一起饮酒。太阳已经下山,还没有点灯,师父就剪了一张像镜子一样圆的纸贴在墙壁上。一会儿,明亮的月光照耀房间,月光明亮,能照出极细微的东西。众弟子环绕着他,听他差遣,给他办事。一个客人说: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能不和大家一起享受。就从几案上取一壶酒,分着赏赐给众弟子,并且嘱咐他们尽管喝。王生自己寻思:七八个人,一壶酒怎么能供应所有的人?众弟子各自找来很大的酒杯,争着饮尽杯中的酒,惟恐酒樽中的酒被别人喝尽了。但是反复从壶中倒出灌入杯中,酒最终也没减少。王生心里觉得很奇怪。一会儿,一个客人说:承蒙赐给月光一样明亮的亮光,却这样冷冷清清地喝酒!为什么不把嫦娥叫来,就把筷子投到月亮中,只见一个美女从月光中走出,起初的时候身高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和人一样高了,纤细的腰肢,俊秀的脖颈,翩翩而动,跳起霓裳羽衣舞。过了一会儿唱道:仙哪!仙哪!还会回去吗?还会把我禁闭在广寒宫里吗?歌声清澈高扬,就像吹箫一样响亮。唱完后,打着旋往上升,跳着登到几案上,(众人)惊得回头看的间隙,(嫦娥)又变成了筷子。三个人大笑。又有一个客人说:今天晚上最高兴了,但是不胜酒力了,希望在月宫中给我饯行,可以吗?三个人离开坐席,慢慢地进到月亮中。众弟子看着三个人坐在月亮中饮酒,胡须眉毛全显现出来,就像影子在镜子中一样。过了一会儿,月亮渐渐暗了下去,(等)弟子点燃蜡烛走过来,只剩道士一个人坐着,而客人都不见踪影了。几案上的鱼肉瓜果还在,墙壁上的月亮,只是一张像镜子一样圆的纸罢了。道士问众弟子:喝够了吗?(弟子们)说:够了!(道士)说:喝够了,就应该早睡觉,不要耽误打柴割草。众弟子答应并退了下去。王生暗地里很羡慕,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十分劳苦,(觉得)不能忍受了,但道上并没传授一门道术。(王生)心里不能等了,(向师父)告辞说:弟子从几百里外的地方来这里从师学习,纵然不能学得长生不死之术,要是略微给我传授一点(法术),也可以抚慰我求教的心情。现在已经过了两三个月,不过是早上去打柴,傍晚回来,弟子我在家的时候,从来没经受过这样的苦楚。道士笑着说:我本来就说你不能吃苦,(今天看来)确实这样。明天早上一定打发你走。王生说:弟子我操劳了(这么)多天,师父稍微传授一点小法术,这次才算是没白来。道士问道:求取什么法术?王生说:每每见到师父所行之处,墙壁不能阻隔,只要学到这个法术就足够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于是就把咒语传授给他,并让他自己念咒语,(念)完了,叫道:进去!王生面对着墙,不敢进去。(道士)又说:试着进去!王生真的从容地往里冲,到了墙那里就被阻住了。道士说:低下头猛地进去,不要迟疑!王生真的离墙几步远,奔跑着进去。到了墙那里,空空的就像没有东西,回头一看果然到了墙外。王生十分高兴,进去感谢师父。道士说:回家后,应当洁身自守,否则就不灵验。接着资助了旅费,打发他回去了。
  王生回到家,自己夸耀说遇到了仙人,坚硬的墙壁也不能阻挡自己。他的妻子不相信。王生仿效从前做过的,离开墙壁几尺远,奔跑着往里冲,脑袋碰到坚硬的墙壁,猛地跌倒在地。他妻子扶起他一看,额头鼓起了个大包,就像个大鸡蛋。他妻子取笑他。王生又惭愧又生气,(也只能)骂老道士不是个好东西。
  篇二:《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对照
  《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对照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人称小杜以别与杜甫。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赋》是杜牧的成名之作。他凭借此文中了进士。
  篇三:礼记学记 原文译文对照版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
  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断句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兑命篇》说:恭敬谦逊,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
  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 )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
  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Joy

《干将莫邪》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