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完美契合

发布时间:2016-10-15 11:57:10

内容 摘要:文章通过对歌曲《乡音乡情》的 分析 ,有益读者加深了解我国 艺术 歌曲歌词特点和钢琴伴奏 音乐 元素多样结合的魅力,领略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歌词内涵完美契合的魅力。

词: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音乐表现 民族化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中国 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 现代 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长期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 发展 ,本土音乐文化意识逐渐觉醒,肯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必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的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 规律 。作曲家们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努力将欧洲音乐作曲技法和文化审美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了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审美意识形态的矛盾。在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让中国的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歌词创作中的民族化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之一,其创作手法丰富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 ,在歌词创作中着重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难免有些隐晦之处。在借鉴西方作曲手法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创新,用旋律来衬托歌词情绪,但仅有旋律的弥补往往过于单调,此时运用钢琴伴奏恰到好处地处理,能更巧妙地牵引出歌词的内涵,成为歌词内涵表达的又一 方法 ,使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达到完美的契合。 虽然歌曲《乡音乡情》只是我国艺术歌曲作品中的"沧海一粟",但因为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我们将以此作为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该歌曲及其钢琴伴奏音乐元素的分析 研究 ,探寻了解这首艺术歌曲歌词的特色,深刻了解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完美契合。 一、歌词分析 这是一首中国抒情歌曲,它的歌词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是一首抒情诗。歌词中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抒发对祖国炙热的热爱之情,感情表达细腻、深刻。 艺术歌曲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的音律与音乐的关系密切。一般诗都包含有内在音乐性(一般称为音律)与曲调的音乐性。苏珊·朗格的"同化原则"将歌词同化为音乐的一部分。下面将从思想内容、语言、声韵、结构等方面分析歌词的艺术特征。 1.歌词节奏 中国古典诗词曲,因为都起源于曲,原先有较严格的音律。但新诗的内在节奏单元,不是以一个双音词为大致单位,而是以两个双音词构成的短语为单位,其节奏单元不是顿,而是短语。曲作者们将短语节奏有意调动歌词内部的音乐性。 第一二行的节奏,曲作家将原来十字一句的节律缩短了,将其划分为五字一个单元的短语,在这个五字一顿的节律中,正好可以做一个乐汇。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一字一拍,在第五字的时候,将节拍延长至三拍,有乐汇的呼吸感觉,同时也符合歌词中五字一节律的短语节奏。为了不打破原有诗歌十字一节律的韵味,曲作者将第二个乐汇的重拍放到第一乐汇末,使得乐节完整连贯。两个乐节构成一个乐句。 第三、四、五行都是七字句,曲作者遵循词作者的节奏,将七字为一乐汇,三个乐汇构成一个乐句。 第六至十行,与一至五行的节奏韵律完全相同,在乐曲编配上采取乐段的反复发展手法。 第六七行的节奏韵律,在曲作者同样采用改变诗歌节律的方法来改变诗歌中的音乐性。将原有的九字一句的节律改变为2+2+5的节律,2+2的节律构成一个小节,这就与4/4拍的强弱关系相互照应,两字一节律中有两个强拍。 第七行的节奏韵律,曲作者为了让情感抒发达到高潮,改变了旋律的节拍,用以2/4拍和4/4拍改变歌词的强弱节奏关系,打破了原有诗歌的韵律,这种处理方式让乐曲出现一个小高潮,为乐曲最终的高潮部分做铺垫。 第八、九、十行,曲作者与词作者在节律的处理上基本一致。 2.歌词的结构 词是三段式,"起、承、合"都十分明显。 第一部分,起,"我爱戈壁滩沙海走骆驼,我爱洞庭湖白帆荡碧波,我爱北国的森林,我爱南疆的渔火,我爱那崭新的村落。" 第二部分,承,"我爱运河边村姑插新禾,我爱雪山下阿爸收青稞,我爱草原的童谣,我爱山寨的酒歌,我爱那古老的传说。" 在旋律部分,曲作者采用乐段重复的发展手法,体现歌词的起承关系。按照中国古代诗词的结构,多为"起、承、转、合"四部分,然而这首歌词却没有明显的""。这种情况下,""主要体现在旋律上,曲作者在第二段()的最后一句上通过节拍改变、伴奏织体的改变为旋律进入高潮做铺垫。虽然歌词没有""作为桥梁,让人觉得似乎有结构上的缺失,但是乐段同头变尾的歌曲创作手法很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乐曲的映衬下,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

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完美契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