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6-05-26 05:50:05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

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学科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2)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3)学科性质:

哲学的分支: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

第一章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1)系统自然观:

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③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④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2)人工自然观

①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②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③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3)生态自然观

①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②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

自然界作为一个自组织的物质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自然界必须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开放的自然界才有成为自组织的潜力,封闭的系统无法实现自组织化的过程。

其次,自然界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无法实现自组织化的过程。只有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才能实现自组织化的演变。因为,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瓦解了系统原有的结构和状态,并且引入外界环境中的负熵流,促使系统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由低序走向高序。

再次,自然界必须存在涨落。涨落是对自然界平衡和稳定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在自然界总是存在着,并且是随机的。涨落通常在远离平衡状态的临界点附近,成为打破原有系统、成就新系统的诱因。因此,普利高津提出:“涨落决定全局。”

再次,自然界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中,系统的内部要素呈现形成相互作用的耦合状态,进而导致系统呈现出整体功能。同时,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产生反馈作用,在反馈作用的影响下,系统的涨落瞬间被放大,使系统偏离原有的稳定状态,并在一定条件下达成新的有序结构。

自组织律是自然演化的内在机制。自组织律说明,自然界是一个自组织的物质系统,它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条件下,借助偏离稳定状态的涨落,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反馈,促使自然界自发、主动的改变原有状态,迈向更加有序、高级的自组织系统。

第二章

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去年考的)

1)必要性:①恩格斯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定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为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和脑都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界规律。”

②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口就业问题、粮食短缺和转基因食品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城市的恶性膨胀问题,等等。

2)可能性:①认识上的可能性:人类有能力找到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原因,现在仍在寻找之中。

②主观上的可能性: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的认识自然界的能动性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③客观上的可能性:从自然界角度来看,自然界所具有的潜力是无限的。

3.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去年考的)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有相当一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再加上人口素质较低,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再加上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使我国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通过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三方面的压力来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实践

第三章

2.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1)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科学是一种文化

3)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理论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特征:(1)客观性和实证性:实证性是自然科学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客观实证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重要标志,科学与常识、宗教、巫术以及伪科学划清了界限。

2)理论性和系统性:理论化和系统化是科学的根本特征,科学的理论性使其与常识相区别。

3)探索性和创新性: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创造新的知识是科学的基本任务和一大特征。

4)主体间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能够被不同主体的实验所检验和证实。

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本质: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这种理解体现了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特征:(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它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2)主观性与客观性: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3)动态性:技术的动态性表现在技术是一个不断由潜在到现实的实现过程。

3.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1)必要性: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才能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否则,割裂二者,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或注重一方面压抑另一方面,必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带来全球性的大灾难。可以说,二者的有力结合是促使人类文明向着健康化、合理化方向迈进的动力源泉。

2)实现途径: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将人们从物质匮乏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从而也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造前提条件。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意味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②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发展。只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单向度社会”纳入平衡发展的轨道,人们才有可能在合理社会制度的规范和指引下,充分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在具体措施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将宏观指导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对本国的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加以引导,完善监督机构,并以严格的行政执法为强制性保障,严厉打击和控制违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带有强制性的意味,但这至少是较为可行有效的方法。

③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加大人文学科的资金投入,倡导人的均衡发展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教育方式和教育资金投入,使得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相对立,这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背离的重要因素。在已经意识到学科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努力调整学科配置,学科设置不仅要适应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还要顺应人的精神完善的需要。教育课程不应仅仅被当作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该被当成发展学生对伦理道德、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认识,以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手段。此外,在加大人文学科的教育份额的同时要加大人文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为人文学科缔造较好的学习条件。最后,在教育方式上,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素质教育。

4.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1)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①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②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

5.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指科学性质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用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须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四章

2.波普尔的伪证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

1)基本观点:波普尔伪证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勾画了一幅科学知识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图景,反映了20世纪科学革命中知识增长的动态特征,它包含有合理思想。

第一,他把科学看成一个永不停息的动力学系统,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他反对逻辑实证主义仅仅对科学进行静态的逻辑分析,强调从动态角度来揭示科学知识增长的机制,从而在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中开创了动态研究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的先河。

第二,他把“问题”看作科学发展的动力,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忠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终点,它推动着科学认识的发展。

第三,他强调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主张在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义的经验主义。

第四,他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在真理与谬误这对矛盾中,把可错性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来分析,旨在强调一种革命的批判精神,使人们以科学的批判态度来对待现有的一切,这有助于克服思想僵化,促进科学进步。

2)理论局限:波普尔的伪证主义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错误:

第一,他在强调科学通过批判、否定而前进,通过“不断革命”而发展的时候,却否认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否认科学发展包含着量变渐进的过程。

第二,他强调猜想、想象、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不仅削弱了假说形成过程中的经验基础,而且忽视了对假说形成过程可能的逻辑性解释。

第三,他在反对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的同时,却片面地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

第四,在实证和伪证的关系上,他认为实证是相对的,证伪是绝对的,忽视了在实践中两者的对称性和复杂性。

3.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

1)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有许多精辟、新颖、深刻的思想:

第一,他的这一发展模式既不是传统逻辑实证主义的“渐进积累”,也不是波普尔的“不断革命”,而是克服了两者的片面性,综合了两者的合理性,提出了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替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第二,他的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即认为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旧理论,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第三,他不仅把范式看做认识论上的知识体系,而且看做知识的社会形式、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行为规范。

2)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错误:

第一,他过分地强调新旧范式之间的差别,认为“相继范式之间的差别是必然的和不可调和的。”

第二,他认为范式不过是科学家解答难题的工具,不同范式之间没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只有工具实用意义上的好坏之分,科学革命中新旧范式的交替,并不表现人类更加逼近客观真理。

第三,在新范式、新理论的产生和转变问题上,片面夸大灵感、直觉、心理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因而陷入非理性主义。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

1)特点: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新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的过程。

2)合理之处: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既注意吸收库恩的合理观点以克服波普尔的错误,又注意吸收波普尔的合理思想以克服库恩的片面性,它与科学发展的实际更为切合。

第一,拉卡托斯把科学理论看做由彼此联系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等组成的整体,认为经验反驳并不立即淘汰理论,而是先修改和调整保护带,从而否定了波普尔的伪证主义原则即认为理论一旦被经验伪证就把它抛弃。

第二,他肯定了科学研究纲领之间更替的先后连续性和继承性,认为新纲领只有继承旧纲领的全部合理的经验内容,并有新的预见,才能取代旧纲领,从而消除了库恩模式中对旧研究纲领之间先后连续性或继承性的否定的错误。

第三,他对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肯定了科学研究纲领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即科学研究纲领由进化阶段转化为退化阶段,科学革命就是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从而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进化与革命、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5.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总体趋势?

1)前沿科技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的一个表现,就是前沿科学技术的集群发展。当前,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正在形成一种强大的集群力量,各种技术之间出现了极强的群体性,它们的发展呈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

2)发展“低碳技术”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热点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新热点。

3)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科学技术的全球化现已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市场和资源,开展全球竞争的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是一个挑战,因为这有可能加剧科技人员的流失,同时,跨国公司的产品还更具有针对性和本土化的特征,有可能对民族产业产生更大的冲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也可能成为一个机遇,即通过技术扩散和人才的流动,加速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

4)发展高技术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

高技术是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支柱力量之一。在当今以内涵增长为特征的世界经济竞争中,高技术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制高点。谁能取得高技术发展的优势,谁就能掌握世界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因而世界各大国都把研究开发高技术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

6.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1)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①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②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

③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

2.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5.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去年考的)

1)重要意义:

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有选题的指导思想,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原则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选题要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选题目的必须明确、设计新颖、思路清晰,需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并在掌握一定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实验理论研究。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身体健康和社会生产的需要,也就是满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而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2)基本原则:

①意义原则:问题是否有意义这是问题能否作为选题的前提,也就是说,科研选题必须首先排除那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②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我们在选择和设计课题时,无论课题属于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都必须符合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到的规律,都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可以说科学性原则是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

③必要性原则:也叫需要性原则,从本质上说,社会需要就是科技发展的最终源泉。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固然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但终究要推广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来,才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不同时期应有所侧重。

④创造性原则:选择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极少的课题,自是创新,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选题的创造性不在于问题本身如何古老,也不在于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多少重复性的研究工作,重要的是研究者自身是否把握了选题的本质内容,找到了问题之结症所在,如何做出创造性的突破。

⑤可比性原则:所谓可比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根据实际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来确定,这样才有完成课题的可能性。否则不管题目有多么的诱人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可比性原则要求在选题时认真考虑科学研究的整体能力。

⑥灵活性原则:这一原则的精神实质在于课题在坚定执着的原则下,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必须审时度势,在情况与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形下,必须掌握时机,对课题作必要的调整和转换。

6.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

科学发现由问题开始,是由科学问题和科学发现各自的特点决定的。科学发现不是重复和模仿,而是探索和创造。科学发现是一个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始终贯穿于研究工作的始终,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一旦问题消失,科学的生机将不复存在。

2)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问题引导着发现 ,而新的发现又会激发新的问题。问题和发现的相互引发机制是导致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重要原因。问题的增长促进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激发问题的增长,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问题不仅推动研究,而且指导科学研究,在科学问题中已经包含了问题求解的目标、预设求解范围和方法。科学问题中所蕴含的求解的应答域,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像一个路标指示人们向何处寻找这个问题的解。

3)科学问题起理论评价的作用

一个理论能解决一个问题无疑是理论成功的标志,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一个理论的优劣,这不但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不矛盾,而且正体现了实践标准的内核和精髓。一个正确反映事物规律的理论必然是能够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实践检验的过程。

第六章

3.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

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歌猛进,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类社会问题丛生、人们困惑重重。现代高科技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将这两种正负效应推向了极致,引起人们对现代高科技相关问题深刻的审视和反思。

1)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的负面作用

科学技术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根源很复杂,它的作用大小、效应正负,既受其内在规律支配,更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着社会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约,要把科学技术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全面把握造成全球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防止和克服现代高科技发展中的各种负效应,寻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建立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使科技与人文实现最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发展。

2)用正确的伦理道德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应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向并及时修正传统的伦理观念,使伦理道德根植于科学技术的土壤之中,不断汲取科技进步成果的丰富营养,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容。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正确指引科学技术发展的向导,否则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阻碍社会的发展。

3)加强科技伦理的道德约束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由于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科技工作者如何从事科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活动的走向,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科技工作者的个人觉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献身科学的勇气及高尚的人文精神,都将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必须正确地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不当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七章

3.为什么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1)为什么:自主创新是核心,是贯穿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线。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2)如何提高:第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加大相关政策出台的力度,为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第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第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不是这个答案作为第4题第二问答案更好?这两个题第二问答案是不是可以一样?)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一样,应该只考一题,尽量多写就行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意义: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如何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力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①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 ,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②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坚作用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知识的创造和应用中的中坚作用,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③积极推动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重点,面向未来,使国家战略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有机结合。

此外,要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创新团队。要加快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形成军民高技术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要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快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

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其内涵。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1)它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

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的重点是在它的考研组织的特征上。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当然这里面涉及到新的科学技术的组织形式,比如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化科学技术、e-科学几个方面等。

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等。

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1)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保障

2)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经济保障

3)构建完善有效的科技法律保障体制

4)科学奖励制度的设立

5)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6)建立科学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5.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1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方面:将科技投入由靠政府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唯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转变。 

②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方面:采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三方面的关系。 

③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方面:将科学技术的立法和执法作为科学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 

④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方面:将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具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转变,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 

2)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通过从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可以使我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同时储备丰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资源、形成透明公正的法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上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拥有更好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