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A卷

发布时间:2020-04-11 02:51:18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共6题;共24分)

1. (4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爱阅读”行动寄语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读书爱好的关(jiàn)________时期,爱上阅读,就有了一个不会(kū)________竭的快乐源泉,有了一个不会背(pàn)________的忠实朋友。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但在你们的人生(lán)________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理想﹣﹣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的读者。

2. (12分)古诗文填空。

①持节云中,________ , ________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②________ , ________ , 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更深夜色半人家,________。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刘方平《月夜》)

④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格调高昂,其中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且写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⑤“诗圣”杜甫心系民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两句诗道出了人们心中的“安居梦”:“________ , ________。”

⑥曲院风荷的莲花开的正旺盛,在碧波中摇曳多姿,真可谓“________ , ________”。(请选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文句)

3. (2分)下面四句话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我们每天都朝着目标努力一点点并持之以恒 , 或许在七八年后或十多年后,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更强大。

B . 排污工人在深井里中毒,救援战士没有汇报请示,而是自作主张 , 果断采取措施,为抢救工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C . 阅读时没有必要处处死抠含义,暂时不懂的可以跳过去,在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读书非常愉快。

D . 爱美的女孩想要在街头走俏,绚丽的印花装绝对是好的选择,无论是数码印花,还是花朵印花,都能让你花枝招展。

4.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

B . 为迎接“读书月”活动,学校领导研究并听取了各班开展活动的意见。

C . 八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D .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5. (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 . ⑤②③④①    

B . ③⑤①②④    

C . ③②④⑤①    

D . ⑤①③②④    

6.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 .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扇公主使诈假借芭蕉扇”、“杨志中计误入白虎堂”、“火云洞智取红孩儿”,都是明代作家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

C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

D . 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去战胜它,而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怯懦与悲观。

二、 阅读分析 (共5题;共94分)

7. (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①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①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此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1)联系全诗,说说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 (17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

①廿二日天稍和                          ②柔梢披风                                   ③麦田浅鬣寸许                                 ④呷浪之鳞         

(2)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 . 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 .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

9. (2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菊圃记

元结

舂陵①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圃,嗟叹久之。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② , 犹宜徙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

于是更为之圃,重畦植之。其地近宴息之堂③ , 吏人不此奔走;近登望之亭,旌旄④不此行列。纵参歌妓,菊非可恶之草;使有酒徒,菊为助兴之物。为之作记,以托后人,并录《药经》,列于记后。

【注】①舂陵:地名。②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③宴息之堂:人起居休息的地方。④旌旄: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此处借指官兵。

(1)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其 地 近 宴 息 之 堂    ②菊 非 可 恶 之 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①前时自远致之( )    ②及再来也( )

③君子自植其身( )  ④而忍蹂践至尽( )

(3)下列加点虚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于是更为之圃     贤于材人远矣    

B . 近登望之亭        无丝竹之乱耳    

C . 菊为助兴之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 而忍蹂践至尽      温故而知新    

(4)翻译下面语句。

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

(5)作者看到菊花的遭遇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0. (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十三岁那年的寒冷

张亚凌

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也正是那一年,十三岁的我,遗失了寒冷。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过程。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都不曾将我送到家门口,就转身忙自己的活儿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喘了半天气才缓过神来。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叫“护单”——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它东西铺在地上,褥子显然是不能直接铺在地上的。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的同学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很潮湿,挨地的那面经常是湿漉漉的。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来没有给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现在想来,那种奇怪的反应不会是寒冷留下的恐惧症吧?

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只能无奈地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的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甚至曾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于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父亲就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刷地流了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再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

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选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在十三岁那年寒冷的冬天发生了哪些事情。

(2)赏析下列语句。

①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

②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

(3)文章开头部分写道“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有什么作用?

(4)作者回忆小时候受冻挨饿的求学经历,与我们舒适的学习环境相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11. (2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后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做出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净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打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的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

(1)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②段划线句中写我“样子潇洒得要命”与表现父亲有什么关联?

(3)“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试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②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5)读完全文,你觉得父亲挑在肩上的仅仅是书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 表达与交流 (共1题;共5分)

12. (5分)请以“生活告诉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姓名。③不得以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参考答案

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共6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 阅读分析 (共5题;共94分)

7-1、

7-2、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9-5、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1-4、

11-5、

三、 表达与交流 (共1题;共5分)

12-1、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A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