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

发布时间:2011-11-16 22:58:44

第一章 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与社会经济现象,是以特殊的短期性生活方式完成的,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文化种类,它既是人类活动的表现,也是人类有目的人文化的结果;作为存在方式,不仅仅反映了人类旅游实践的结果,还包括创造成果的活动本身。

旅游文化的定义旅游文化最早见于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理论》一书,目前主要观点就达七八种之多,其中以下三种定义具有代表性: 1. 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2.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物质和精神成果; 3. 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 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旅游一词的由来 旅游文化,这个词虽然出现的很晚,但不并等于中国的旅游文化就发生得很晚。在古代中国,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借用为行,是为旅行。游,意为流动,与流同义,即为游。但是,真正的旅游一词则最早出自东汉王粲的《七释》曰: 西旅游梁,御宿素粲。 瓜州红曲,参糅相半。 软滑膏润,入口流散。 这里的旅游一词是分开句读,但的确是有关旅游的最早词组。将旅游正式作为类似于今天内涵相同的词组,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他在《悲哉行》中首次将合为一词并应用于诗歌当中。其诗曰: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苹。 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从此以后旅游便正式出现于文辞当中,尤其是唐人的诗歌。如张籍的《岭表逢故人》一诗:过岭万余家,旅游经此稀。相逢去家远,共说几时归。海上见花发,瘴中闻鸟飞。炎洲望乡伴,自识北人依。旅游是动态的,文化是发展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到今天。

中国旅游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由于我们的活动主要是在中国,因此探讨中国的旅游文化实属必要。 中国的旅游文化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为基础的,包括已经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内的文化产物。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所以,她不以旅游活动的出现而存在,也不因旅游事业的发展而消亡。 中国旅游文化以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现世人目前,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考古发现与自然景观等最为突出。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感是浅薄的。因为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过去,而是预示着辉煌的未来。 (一)历史承传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承传特征,也就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承传性指世世代代相传延续,承传延续具有社会特点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现象和文 化载体。 o (二)地域文化特征:地域特征即:同一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相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文化。 o (三)民族特征:中国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正是中国56个民族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同时也是展示我国多民族和睦团结气氛和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所在。 o (四)综合发展特征:旅游是动态的,文化是发展的,而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因为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可以肯定地说西方旅游文化的传入并不能也不可能取代中国原有的旅游文化,特别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 理方法和手段的引进,其结果只能是对中国旅游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

发展中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始终相同步,并且在不断地与变化当中,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对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中和变化中,产生和消失 中国要发展旅游,就必须要走出国门,学习国外成功的旅游经验,才能冲向世界,才能将中国由旅游大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同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复习与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定义的探讨 简述中国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 如何理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文化在新时期发展趋势的预测

第2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考察

中国旅游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旅游行为考察 (一)政治型旅游行为 (二)事业型旅游行为 (三)考察型旅游行为 (四)游玩型旅游行为 (五)社会型旅游行为 (六)出走型旅游行为 (七)精神寄托型旅游行为

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简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感是浅薄的。因为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过去,而是预示着辉煌的未来。中国的旅游文化源远流长,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o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新石器时代(远古时期),五帝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与近代时期,总共为八个时期。

新石器与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是指距今5000年到10000万年之间,亦称之为远古时期,在文化史上又称其为三皇时代 三皇有七种说法,即:伏羲、神农、黄帝;燧人、伏羲、神农;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女娲、神农;伏羲、神农、祝融;伏羲、神农、共工。 伏羲距今在距今80005800年之间。

伏羲女娲图 1960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唐代古墓中。 伏羲左手举着即拐尺,女娲右手举着即圆规,背景为可用规矩画出的日月星座图

炎帝神农氏炎帝神农氏,炎帝时代距今60005000年之间,黄帝距今在50004500年左右,他们分属于各自不同的时代。但是,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代表。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五帝时期š五帝时期,即考古学上所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距今5000年为界,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在进入了文明时代的同时也揭开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新篇章。 š š黄帝距今在50004500年左右,黄帝被认为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草创国家的第一人。 š š史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为旅行方便,黄帝还发明了指南车,以指示方向。黄帝不但好游,就连他的妻子也喜欢旅游。他的正妃叫嫘祖,发明养蚕,所以嫘从系。嫘祖不但发明了养蚕而且还好远游,最后就死于去衡山的旅游途中。黄帝夫妇好旅游,影响着他们的孙子颛顼、曾重孙帝喾也好游。

夏商周时期 禹根据自己对祖国山川的考察和丰富的旅游经历,首次建立起全国性的地域区划,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游会稽山。夏禹曾经由河南省的登封、新密一带千里迢迢到良渚文化中心地的余杭大会诸侯,并斩不迟到的诸侯防风氏以示众。 夏代的帝王都好游,如夏启的儿子太康,沉湎于游乐田猎。一次外出长达一百多天,不顾人民的死活,被有穷国君羿率领民众驱逐,为此还丢掉了王位。 由于旅游的发达,因而又产生出旅游祖神。修是共工之子,是中国人的旅游之神。古代人们在远游之前祭祀,以求这位行神来保佑平安幸福。 由于5.12大地震使大禹生地的四川北川县受到巨大的灾难,因此,这里主要介绍2007年本人在参加北川羌族自治县祭祀大禹时的部分图片,以悼念我的朋友不幸遇难的同胞!大禹与旅游大禹是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生于四川北川县,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 o 大禹活动的遗迹有:大禹庙16处、禹庙8处、禹王庙8处、禹山2处、禹穴2处、禹王台1处、禹息城1处、禹迹山1处、禹期山1处、大禹陵1处、禹墟1处、禹池1处、禹溪1处、禹井1处、禹迹洞1处、禹门河1处、禹隄1处、禹门寺1处。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的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权威遭到挑战,用以维系的礼乐制度及其宗法制度不断被破坏,社会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发生了一系列的错位。与此同时,新兴的各诸候国为了争得一席之地,纷纷打起招贤的旗号,一时之间各种学说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经济家、军事家等,由于各种学派林立,师者尊长授徒课学,使天下求学者趋之若鹜,纷纷投其门下,又有各色各样的人物相互串联相互交流,游学布道,纵论天下,货卖王侯治人治国之策,安邦富民之术。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成为中国旅游文化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贡献就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宗师们对旅游提出了理论上的思考。 特别是孔子 提出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旅游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包括今天我们对中国旅游文化的传统认识,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旅游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但秦与汉有所不同。秦对人民的自由控制很严格,不允许随便游历,还制定了严厉的《游士律》。然而,秦朝惟有秦始皇帝本人例外。在中国帝王专制的社会里,平均两年出游一次者秦始皇是第一人。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第二年就开始西狩东巡,直到公元前210年在巡游途中去世,其前后于公元前220年、219年、218年、215年、2105次出游。 汉代的旅游是以汉武帝的封禅与文化交流以及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代表的。汉武帝一生封禅泰山,其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在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一生好大喜功,尤爱巡游,他西到崆桐,东至大海封泰山、上蓬莱。北至朔方,南至长江以南,遍足两湖,在安徽登天柱山,在江西游庐山。其出行工具由马到车到舟,且多次乘船由长安入渭水东下至山西汾水流域,观禹门口等。汉武帝在位53年,一生巡游全国30余次。 另外,具有凿空意义的是张骞通西域,李约瑟在评价张骞的历史贡献时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发展丝绸贸易的开端。而瑞典探险家斯坦因认为:自此(张骞返西域)以后,丝绸遂由安息经叙利亚以达于地中海。所以后人把张骞开通西域的道路,称之为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又一个大动荡大战乱的时期,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长达400年的战乱,人们无法正常地生活,所谓的旅游也只能在小范围进行。如江南文人间的相互交往和逃避现实的玄游,以及北方求佛求法和考察山川地理等,以及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嗜游如命纵情山水之游等。 随着西晋的统一和南北朝的形成,使这一时期以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代表形成了北方地区以邺城、平城、洛阳、姑藏,南方则以建康、会稽,西南地区的成都等城市的旅游繁荣。

隋唐时期隋朝与秦朝一样,是个十分短暂的朝代,从公元589618年,前后不过30来年的光景。隋朝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是隋炀帝空前绝后的帝王巡游,尤其是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侈游,在开创龙舟旅游之先例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来了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旅游在唐代的普及化已经成为部分阶层生活的重要构成,创造了中国旅游文化最辉煌的篇章。其中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文人雅游方兴未艾。 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富庶甲天下的扬州,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广州等城市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二月初一、三月三等假日旅游的兴起,成为唐代城市旅游的一大特色。还有那彪炳千古的边塞之旅,为我们留下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百年来盛传不衰的边塞诗句。

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是个重文轻武的软弱朝代,因此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忧国忧民与回归自然的时尚之旅并存。至于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则成为提升旅游理论的佼佼者。 元朝具有国际旅游大融合的特点,是建立在横跨欧亚大陆的疆域之上。特别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成为外国人在中国旅游见闻中最伟大的著作。 明朝是我国旅游史上人物辈出的时代,最著名的人物有郑和、徐霞客这两位世界级的探险家和旅行家。三保太监七下西洋与《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式的探险和中国旅游文化的里程碑。 清代由于闭关锁国的国门被外国人的大炮打开,迫使中国人放眼世界。唐甄苍陟高山而远望,游长川而安流,望之然,临之漪如,斯亦天下之美观,人情之所乐,君子所不废者也 认为旅游是人之美德,亦是人情之所乐,为人之常理,无可挑剔。关键如何把握善游的度。而魏源的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游道理论,成为继孔子旅游理论之后的又一大提升。

中国古代旅游行为考察

(1)政治型旅游行为 政治型旅游行为是一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的旅游行为。政治型旅游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不同,政治型旅游行为大多集中在帝王和政治家身上。 黄帝著名的西游空桐山,目的就是问道于广成子。以帮助五谷丰登,以饱养天下百姓,为民求福。

二)事业型旅游行为事业型旅游行为是为了实现人生的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旅游行为。事业型旅游目的明确,且多与政治相关,有一定的功利性。 事业型旅游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之风,学子们为着一已事业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往来于大师之间拜师学艺。他们游学成功后,事业成者,为王者之师,左右朝政,影响社会扬名于天下;事业不成者,为人门客,或教书文化,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交流现象。

三)考察型旅游行为是以游历和田野调查为主要内容的,通过旅游进行实地考察,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补充资料,为更好地完成自己所选定的事业打好基础。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考察型旅游行为大体上是以学术活动及文化活动为主,接近或相同于今天的科学考察,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以司马迁和徐霞客最为突出。司马迁v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6),字子长,陕西龙门(今陕西韩城市高门村)人。司马迁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与孔子并称东西“二圣”。司马迁出身于太史令世家,其父司马谈就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 v v 司马迁自20岁时便开始遍游祖国大好河山,在30余年间几乎走遍了整个国家,真正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第一人

(4)游玩型旅游行为• •游玩型旅游属于消遣放松性质,其回归自然的做法与今天的旅游很相近。以游玩型为目的旅游行为在中国古代居多,而且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流行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即所谓优哉游哉 • •《楚辞·河伯》有与女游兮河与女游兮河之渚,是说男巫扮河伯与女巫对唱,我和你一起游玩于黄河上,我和你游玩在河中央的岛上。此游正是今天放松之旅游或是刻意之游玩。

(5)社会型旅游行为社会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社会型的旅游与众不同的是,其主体是游食者,游食就是不劳而食。 •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在古代中国有一游侠阶层,就是居无定所行迹诡秘的社会下层人物,这也是一批不从事生产劳动而有着重大社会影响的人物。

6)出走型旅游行为 出走型旅游行为以游女、游子等为代表。而游子,则是对出游在外的统称。游子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衣锦还乡以显其贵,所谓的安土重迁桑梓之情;另一种则是事业有成则身不由己,如刘邦作了皇帝,定都于长安,但在公元前195年回到沛县,在家乡父老面前仍作游子,刘邦亦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伤感自己不能魂归故里。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反映出除夕之夜诗人于旅途当中独自一人在旅馆里思乡眷家的深切感受。 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是情意绵绵。

7)精神寄托型旅游行为 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指旅游主体的人在不离开原地的状态下,出游(达到旅游之目的)或者说是神游梦游 l 如旅游家周穆王曾经与一位会幻术的西方人神游天宫。 l 李白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就是梦游、神游之典范。天姥,今浙江天台,近临剡溪

复习与思考

略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的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的旅游意义游子神游谢公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指的是何处 简述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3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文化之探讨 传统的表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时代特征 诸子百家与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文化之探讨文化的一般的定义是: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1.文化的共性; 2.文化的阶级性; 3.文化的时代性; 4.文化的地域性; 5、文化的民族性; 6.文化的自我性。

传统的表义 (一)传统的稳定性:稳定性,是指传统是人们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历经数千年的认同和沿袭而成,作为一种社会的形式和现象一经保存下来,便得到人们的共同遵守,成为生活的指南和行为准则。 (二)传统的模式化: 模式化是传统的又一特征,模式化与传统可以说是孪生姐妹,传统一旦形成并为社会认可的同时,模式化也就相伴而生,并依附着传统共存亡。 (三)传统的排它性:排它性是任何传统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传统形成的过程中,其本身就是排它行为与融合行为相互矛盾的一个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实际上也就是不同民族强烈的排它性的结果 (四)传统的发展性:传统尽管是稳定和长期的,但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传统必然会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而变化,考察历史,就会发现任何传统的东西都躲不过历史对它的扬弃和补充。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抱残守缺是倒退,是不要前途的。

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如果说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和灵魂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旅游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扬弃和积淀才最终形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样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核与精神支柱。离开本土的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旅游文化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中又以天坛最具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时代特征l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所能的条件,所创造、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可上溯至 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早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如果说距今8000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滥觞期,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应在距今7000年~5000年之间,并且一直沿袭到今天,从未间断。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一般认为在夏商周时已经完成,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字的出现和定型;第二、政治组织的建立包括有关旅游制度的完善;第三、礼乐制度的完备。 l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是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相关联。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经学时期、宋明理学等。

诸子百家与中国旅游文化考察中国旅游文化,追溯源渊,不能不考察与诸子百家的种种关系。所谓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医家、农家等各种学派的统称。西汉初年时已不足六家。 司马迁父子作《论六家要旨》,实际上就是对秦汉间社会所传各家的一次总结,在司马迁父子所论的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中。当时只剩下阴阳、儒、道三家。随着西汉后期佛教的传入,从而形成了今天能够触摸到的儒、道、佛诸家而已。

1)儒家与中国旅游文化o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或者说主体,有儒家、道家说和儒家、道家、佛家说等。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影响最大者最莫过于儒家,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儒家的真正形成是在孔子时代,特别是孔子的发扬光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儒家,在当时并不受人尊敬,也没有登上政治舞台。给儒家最早定义的是司马迁。他说: o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 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 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o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讲、讲、讲、讲、讲、讲、讲。孟子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不但是儒家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做人做事的标准。

2)孔子与中国旅游文化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928日,死于公元前47934日,享年73岁孔子,字仲尼。孔子的祖先叫孔叔防,是宋国(今河南商丘)的贵族。宋国是由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子姓,所以孔子并不姓孔。 孔子是中国旅游理论的创立者,他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中国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旅游教育。

三)道家与中国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说是以儒家为主,道家等为辅;一说是以儒道为主,佛家等为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儒道本源于中国。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两家既有冲突和对峙,然而更多的则是交融与和谐。 道家源于道,什么是道?《说文》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道从首,首,始也,表示行走中带头的人,即引道人。所以也就是的本字,本义为引导。道的内涵主要是表示事物的本原、本体,《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同时又是事理、规律。 道是真理,道是规律,道是追求,道是希望。道家讲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天、地、人一体观,即: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三者参用之。提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家讲为人处事也要像水一样,不与物争而滋润万物。教育人们顺从自然、道法自然,凡事得有个度,不可以超出自然而违背规律。

(四)老子与中国旅游文化n老子名耳,字聃。聃《说文》曰,聃,耳曼也。曼义为长。聃即耳朵长大之意。所以以为名,以为字。 n n老子是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东人,苦县原为陈国,公元前479年为楚国灭,所以称楚人。老子为周室史官,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年长于孔子20岁,约生在公元前571年,卒年不知。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城(河南商丘上县人)关于庄子的生卒年,有五种说法: 1.以马叔伦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前286年; 2.以吕振羽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55年,卒于前275年; 3.以范文澜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65年,卒于前286年; 4.以杨荣国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65年,卒于前290年; 5.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生于公元前375年,卒于前295年。 因此,庄子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375年前~前365年之间;卒年在公元前295~前275年之间,大约活了七八十岁。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老子认为道是本源,而庄子认为道就在自然之中,道就是自然世界。现在学术界称之为庄学

5)墨家与中国旅游文化墨子名翟,为鲁国人,即今山东滕州市目夷镇人。关于墨子的生卒年有八种说法。 大约生于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68年之间,卒于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82年之间,享年80余岁。

(6)兵家与中国旅游文化兵者,诡道也,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家本来与旅游文化关系不大,但是,伴随着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以及近年来世界上战争频发,掀起了一股了解兵家的热潮。兵家以吴孙子和齐孙子等为代表,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其中吴孙子有兵圣之称。但是,据说吴孙子还是鬼谷子的弟子。

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齐国人。因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一说在鬼谷子故里陕西石泉。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有四大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鬼谷子是以纵横思想为主的纵横家、兵家、道家、法家的集大者。所谓: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其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为《鬼谷子》精髓之所在。

孙膑兵法》o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孙子,都是大军事家,一位是春秋时的孙武,即吴孙子;另外一位就是战国时期的孙膑,即齐孙子。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生于公元前年365年,卒于公元前301年,今山东省阳谷县人。孙膑是继孙武之后的又一位大军事理论家,并且著有《孙膑兵法》。 o

7)法、名、阴阳诸家与中国旅游文化法家:法家是春秋以来形成的一个学派,强调以法治国,卓有成效,曾经显赫一时很有影响。其中以李悝、商鞅、李斯等为代表。法家以法为标准,以法为手段,处理一切事务,包括人民内部矛盾在内,与传统的德主刑辅的观念相违背。 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惠施(前380-318年),魏人。公孙龙(前320-250年),赵人。一说公孙龙为平原君的门客,平原君信而厚待之。名家讲究的是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阴阳家:阴阳本是《易经》里的精华,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以阴阳作为学派,兴于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就是邹衍(约前300-240年)左右。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相结合,这样就变得神秘起来。所以梁启超批判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是很有道理的。

复习与思考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表义与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最早的旅游制度 诸子百家与今天旅游文化关系的思考

第4章 中国旅游文献与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献的定义文献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历史和经验,并且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旅游文献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旅游文献是:中国社会活动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保留和记录人类旅游活动的全部历史和经验,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的文字资料、金石图物资料、音像资料等等,而且在不断的发展当中。 狭义的中国旅游文献则指专门记录中国人旅游活动和经验的各种资料。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包括所有载体中有关或者涉及旅游活动和经验的记载,而后者则指专门的旅游文献记载。

东方见闻录》 v《马可波罗游记》又叫《东方见闻录》共四卷,223章。其中有100多章内容涉及中国。 v v马可·波罗1254年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1324年卒于故里,享年71岁。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马可和叔父马飞河都是威尼斯巨商,曾来过中国。

中国旅游文献学定义:中国旅游文献学是指以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有关旅游的文献为对象,主要考察其形式载体、发展历程、内容鉴别、分类编目、校勘整理、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主要范围及内容: 1.中国旅游文献学的形式和载体; 2.中国旅游文献学的鉴定及类别; 3.中国旅游文献学的整理和检索; 4.中国旅游文献学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旅游文献对中国旅游文化的支撑与贡献中国旅游文献是我国先贤们旅游活动的记录,并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才流传至今,其中内含着丰富的旅游信息和人文信息。尤其是作为旅游文献创造者的人,其思想意识、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现场气氛、个人情绪等无一不保留在文献当中,只有人与文献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组合。 在中国旅游文化当中,如果缺少了中国旅游文献的支撑,那么中国旅游文化就是一具美丽的空壳。

1)《山海经》《山海经》一书之名的由来,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司马迁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刘向称: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认为是大禹时伯益所作。赵晔《吴越春秋》也称:禹行走天下,由益记录之等。 《山海经》分为:《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前人考证,《山海经》本文30919字,注20350字,总计51269字。清人郝懿行考证为本文30825字,注文20383字,总计51208字。山海经》的内容《山海经》是信史,浙江之称最早的就出自《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者中,在其东,可见《山海经》作为地理著作是可信的,至少这一条就是真实的。 《山海经》讲黄帝、帝俊、大禹等,则与传统的史书多有重合。而黄河、泗水、淮水、洞庭等,是对自然地理的记述。凡此种种表明,《山海经》应该是我国上古时期一部包括历史、地理、旅游、民族、动物、植物、物产、神话、宗教等在内的大百科全书。 二)《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是记录周穆王旅游行踪的一部典籍,由周穆王的随从完成。该书完整地记录了公元前965~前961年间周穆王活动的历史事实。是一部中国最古老的旅游文献,也是一部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的旅游文化典籍。 o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一说在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当时一个叫不准的人在河南汲县盗了魏襄王的墓,取走了值钱的东西,只剩下一批竹简。这批竹简简长二尺四寸,第简40字。有人报告给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派人取了回来,让著名学者荀勖(xu)、束皙(xi)等为领导的17人的工作班子负责整理校勘。经过前后20年的努力工作,完成了由批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代典籍。 三)《法显传》《法显传》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文献,又叫《佛国记》、《佛游天竺记》、《法显记》、《佛游天竺本纪》等。《佛国记》全文14000字,记载了西域三十四国,作者是法显。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58岁高龄的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道从长安出发 ,开始了漫漫的西天取经之旅。待到东晋义煕八年(公元412年)法显在山东牢山登陆归抵塔山,次年至南京时,只剩这位73岁高龄的孤单老人。

法显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58岁高龄的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道从长安出发 ,开始了漫漫的西天取经之旅。待到东晋义煕八年(公元412年)法显在山东牢山登陆归抵塔山,次年至南京时,只剩这位73岁高龄的孤单老人。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58岁高龄的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道从长安出发 ,开始了漫漫的西天取经之旅。待到东晋义煕八年(公元412年)法显在山东牢山登陆归抵塔山,次年至南京时,只剩这位73岁高龄的孤单老人。 法显西行法显西行十分艰苦,可谓九死一生,苦不堪言。例如他在经过沙河,即今敦煌以西的白龙堆沙漠时说: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这是法显亲身经历白龙堆大沙漠的真实记录,法显在这片沙漠里艰苦跋涉了17天,行程1500余里,终于走出了死亡之海,其状况确实令人胆寒。后人评价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译载。显复具叙始末。……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 1981年斯里兰卡政府在距科伦坡约50英里的地方,重新修了当年法显生活过的村子。并命名为法显石村,村中有法显庙,法显住过的法显洞,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热点。 四)《水经注》作者北魏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州,即今河北涿县郦亭村人,生于公元466472年,卒于公元527年,大约活了五六十岁。 《水经注》是为《水经》所作的注,《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作者是战国时人桑钦。 《水经》原记水道137条,约8250字。经郦道元20余年的努力,直到公元520年为止,使《水经注》所记水道达到1252条,全书345000字,引书479种,引金石引碑357种,超过《水经》20倍。记载各种地名2万左右,其中有地名解释的达2400余处。并且指出错误60余处。郦道元对《水经》所作的注,其中有不少就是十分重要的旅游文献。 《水经注》 v郦道元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在他的笔下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是高度的融合,通过学习《水经注》促使人们离开书斋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寻幽览胜。如他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就是最杰出的旅游文献。其文曰: v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an)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空泪沾裳五)《西域图志》 《西域图志》作者是隋末唐初的政治家裴矩。裴矩原名裴世矩,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547年,或更早一些,卒于公元627年。 o 裴矩出身于世族大姓,一生曾事北齐、北周、隋、唐,因为隋炀帝经营西域而著称。其《西域图志》就是依据自己的旅行所得,以及收集诸国山川地形、民族风情、生活资料等编纂而成。 《西域图志》记载了西域44国的情况,是有关中西交通及旅游的重要文献资料。该书已佚,但《序》文却保留在《隋书·裴矩传》中,从中可以了解到隋代去西方旅游的最主要的三条道路,即裴矩所称的北道、中道和南道。(六)《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作者是誉满中外的旅行家释玄奘。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由长安经秦州(天水)、瓜州(安西)、玉门关西向印度取经,长达17年,行程五万里,周游110国,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 《大唐西域记》12卷,亲践一百一十国,传闻二十八国,附带十二国,共一百五十国。基本构架是:所游之地的位置,建置,幅员,山川,气候,物产,风俗,宗教,圣迹,传说,农商,货币,语言,文字,政治,法律等,虽详略不等,但多为亲身所践,真实可信。(七)《入蜀记》《入蜀记》共六卷,作者是陆游。陆游,字务观,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公元1125年,卒于公元1210年,享年86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二月陆游为四州夔州(今重庆市)通判,于第二年五月十八日由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到达夔州,前后五个多月。在这一行程中陆游逐日记叙了赴任途中的所见所闻,用如椽之笔记录了旅行过程中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并有所考证订误。游记行文酣畅淋漓颇富感染力,是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旅游文献(八)《吴船录》 《吴船录》的是作者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公元1126年,卒于公元1193年,享年68 o 《吴船录》乃范成大取杜甫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吴船命名。详细记录了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范成大于五月底离开成都,乘船顺江而下至同年九月抵苏州沿途见闻的日记体游记。 全书分上下两卷,书中不但记述了沿途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等,而且对传闻异事多有考订,是一部与陆游的《入蜀记》齐名的游记名篇。(九)《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作者是元代名道李志常。李志常,字浩然,号真常子,道号能玄大师。今河南省范县人。生于公元1193年,卒于公元1256年,享年64 李志常于1218年拜丘处机为师,颇得丘处机赏识,1220年丘处机西行传道,李志常是随行的18弟子之一,所以中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旅游心得,使人读起来十分亲切,大有身临其境之感。(十)《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的作者是徐霞客。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今江苏江阴市人,生于158715日,卒于164138日,享年55岁。 《徐霞客游记》有101220卷本。徐霞客一生遍及浙江、山西、河北、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凡一十四省区,或一十九省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旅游文献。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也就是与今天旅游相类似的自觉行为是在南北朝时期。而作为以探险为目的的旅游行为,最杰出者当数徐霞客。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评论徐霞客说:o 正是在明代,中国出现了一位写游记的名家,即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在三十多年中曾走遍了全国最偏僻、最荒凉的地区,饱尝了种种艰难困苦。……他的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象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专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徐霞客在科学史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学术界已形成了徐霞客学,已发表有关论文1000余篇,各种著作、资料及不同版本的《徐霞客游记》达100多种,并且已经发展到国际间的合作。

复习与思考文献 中国旅游文献 中国旅游文献学 徐霞客旅游文化节 中国旅游文献的发展与开发

第5章 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山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的关系

山水文化的定义:在旅游活动中,历史文物感受的是辉煌的过去;在当代都市感受的是现代文明;在科幻世界感受的是充满魅力的未来;而在山水之间感受到的则是大自然的亲近、回归自然的反朴归真的人地和谐。因此上讲,山水文化的定义就是: 山水文化来自于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是以大自然的山和水为对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山水文化,实质上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并由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形成的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文化现象。 在旅游实践中,不同审美层次的人看待山水也大不一样。行话讲,无山不峻无水不灵。在中国旅游文化中,山和水与文化是血肉关系,是人赋予山水以鲜活的生命。

山水文化的由来与发展Ø山,是自然的产物,由于蕴含着雄、奇、险、秀、幽、奥、旷、峻等自然美的形象,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Ø Ø《礼记》规定天子所祭者天地四方之山川诸神。诸侯只能祭自己范围内的山川诸神。大夫没有祭山川的资格,只能祭其他神,而士只能祭祀祖先。为什么会有这样严格的规定,就因为国家存亡必须依赖山川施与的供给。 Ø Ø山水与人们由依赖程度转化为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并由此产生出以山水为对象的审美意识,从而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山水文化。 Ø Ø山水作为客体,在旅游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游山玩水式的旅游出现,并一直发展到今天。

山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的关系山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是古代与今天,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山水文化在中国旅游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与自然、生命与环境的亲和是永无止境的。数千年游山乐水形成的人文化的诸多表现而构成的山水文化,同样是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下,推陈出新,绵绵延长,生生不息。

魅力杭州与山水文化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建县,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建置的钱唐县。位于北纬30º16´,东经120º12´,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杭州人文荟萃,历史悠久,风景宜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杭州是一座湖光山色与江河湿地兼备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有人间天堂之称。杭州之所以称杭,源于大禹东巡狩浙江在去会稽的途中曾在余杭一带弃舟登陆,因与航行之相通,后演变为杭州之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消灭了南方陈朝,统一了中国。在新政区建置中推行废郡存州,以州领县的措施,废钱唐郡改置为州,治地余杭,即今杭州市余杭区;于是取州治地之,另加字,遂为杭州,这便是杭州名称的由来。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市区年平均气温为16.2℃,年平均降水量为1453mm。惟春冬短而夏秋长。杭州最美的是春秋两季,西湖的春天桃红柳绿,秋天则丹桂飘香,历来为游人向往之地。南宋的杭州n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统治长达153年之久,使杭州的繁荣又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n绍兴十二年(138年)开始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在今杭州市凤凰皇山麓的行宫中增建大殿。二十八年又增筑内城,即皇城。同时扩大旧城。 n南宋临安城,城左依凤凰山,南临钱塘江,西与西湖相接,座南相北,地势狭长,有腰鼓城之称 西湖之名西湖之名称,应首先归功于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在任杭州刺史时曾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桔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白居易首次在诗名中提出了西湖的名称,而且诗中的柳湖就是西湖,是因湖上垂柳掩映故称。又在《湖上醉中代诸妓寄严郎中》中写道:借问连宵直南省,如何尽日醉西湖等。 白居易之所以称西湖者,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西湖是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明珠,因而被称之为西湖。自白居易命名西湖之后,西湖之称便正式固定下来,直到今天。白居易与《别州民》《别州民》是公元824年白居易任满三年杭州刺史,离开当地时面对依依不舍的前来送行百姓随口而出: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该诗是说白居易在杭三期间为了减轻旱灾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采取加高湖堤(也就是今天的白堤)提高水位增加西湖蓄水量的方法,使沿湖的千顷良田得到灌溉而确保丰收,受到杭州百姓的拥戴。所以,当老百姓得知白居易要离开杭州时,便纷纷前来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别州民》。林升与《题临安邸》林升的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以其辛辣的手法揭示了南宋偏安政权的腐朽,这在有关杭州的古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诗曰: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字梦屏,是南宋时今浙江平阳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这首《题临安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 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南宋小朝廷不但不想收复中原失地,反而是苟且偏安醉生梦死,林升以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讽刺当局的腐败与苟安,可谓入木三分,是为警世名言。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杭州市 2007年生产总值(GDP4103.89亿元。 200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30.06亿元,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0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接待国内游客4111.89万人次,增长11.7%。 苏州市 2007年生产总值(GDP5700亿元。超过杭州市1596.11亿元,即38.89%。 2007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接待境外游客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8.60亿美元,增长15% 苏州城市定位是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旅游形象。

复习与思考什么是山水文化 岳与山的区别 山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的关系 老子以水为道的内涵 西湖的形成 马可·波罗与杭州 你对杭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第6章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的渊源考察 关于的考察 农业发展与饮食文化 早期旅游文献中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行为发展的考察 饮食文化与社会政治

饮食文化的定义饮食文化是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关于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的生产、加工、消费以及习俗和艺术等多种文化的综合体。 饮食文化具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态文化;第二层次是制度文化;第三层次是行为文化;第四层次是心态文化。

饮食文化的渊源考察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其仍在第一位,而且永远不会改变。 饮食与饮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食是一切动物生存的本能,包括人类在内,而饮食文化则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看,悠久的中国饮食文化与世界饮食文化一样,大体经历了由茹毛饮血到今天各具特色的现代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始终处于世界饮食文化的领先地位,共分六个历史阶段。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东方人为标志,其上限可追溯到距今1400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 第二阶段从东方人开始,其下限则以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115110万年、6550万年的蓝田人为代表。第一、二阶段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初创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 第三阶段是以距今50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为重要标志。从这时起,中华的先民们开始使用火,并用火烧熟食物,为中国饮食文化迈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实现了由生食向熟食进化的伟大变革,开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新纪元,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延续到距今4070年的夏王朝建立。这一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稻、黍、稷、粟、菽、油菜等粮油作物的大量食用,以及猪、羊、鸡、犬等家畜的大量饲养,以及钵、盆、罐、瓶、碗等陶制生活用具的广泛使用,使中国饮食文化逐步走向成熟。 第五阶段:从距今4070年的夏代开始,到公元1911年为止。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在以农业为国体的政策的指导下,包括土地政策和分配政策,因此饮食被导入到国家兴衰的范畴,使物质与精神、生存与政治、生活与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第六阶段:从1912年中华民国推翻帝制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这是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后的新的中国饮食文化,也是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阶段,包括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全新认识。

关于的考察饮食,包括饮与食两个方面,饮,有广狭二义,广义上的饮,是饮食的通称。狭义上的饮,则专指喝。 o 食与饮有所不同,在作为饭食、食物及吃的代称之外,还是粮食的通称 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从宏观上讲是解决民计民生问题。 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农业发展与饮食文化关于农业起源问题,过去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畜牧业先于种植业,以后人们为了解决饲料的需要才产生种植业。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东半球(旧大陆)的农业,是游牧部落为了解决牲畜的饲料而产生的。 但是,世界各地的考古实践都证明摩尔根的说法是错误的,尤其在他所说的东半球中国的农业起源更加错误,中国的学者们用我们自己的历史实践回答了西方人的错误看法,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史、发展史和与农业文明相伴而生的畜牧史。

神农氏炎帝神农氏是神农氏的后裔和农耕部落的领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其主要经济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也就是五谷。所谓五谷,周人称有九谷,即黍、稷、稻、梁、麻、麦、大豆、小豆、苽,而孟子则以稻、黍、稷、麦、菽为五谷

五谷与九谷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其主要经济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也就是五谷。五谷,即孟子以稻、黍、稷、麦、菽为五谷。 周人称有九谷,即:黍、稷、稻、梁、麻、麦、大豆、小豆、苽。 稻:稻作物植物在我国南方至少在10000年以前有已经开始人工栽培水稻。 黍:黍作为北方的重要旱作物植物,以甘肃的大地湾文化遗存为代表,有 8200年的历史。 稷: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着突出的地位。稷原产于中国5000 年前甘肃东乡县林家遗址。 麦:麦有小麦、大麦、燕麦等。中国小麦的发源地在甘肃酒泉的民乐东灰山遗 址,有5000年多年的历史。 梁:梁即高粱。在我国已经有5000年的种植史。依旧是甘肃省民乐县的东灰 山遗址 麻:麻作为古代重要的食用作物,距今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麻最早发现于 甘肃东乡林家遗址。 蔬果:在蔬果方面这一时期是以葫芦最为突出,从栽培讲,葫芦最早发现于的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已经有7000年多年的历史。

早期旅游文献中的饮食文化我国早期的旅游文献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神话之源的昆仑山有关。在古人传统的观念中,西方为食物的收获之地,司马迁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因而西王母这个人物的产生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o 昆仑山的西王母应该是西北高原上的氏族或部落的代表,既是死神又是生育神。 o 《山海经·大荒西经》又称:此山万物尽有,其中甘怚(ju 、视肉、珠树、不死树等至今仍是人们研究的对象。

饮食文化行为发展的考察. 陶器及其他饮食器具的发明与应用。 从饮食的制作加工看,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人们习惯于对肉类施以直接烧烤,即法。而陶器的发明,人们便开始用陶器储水,同时也用陶器烹煮食物和储存食物,使食物资源与烹饪范围进一步所扩大。 从分类和品种上讲,在饮食器具方面也有所发展,常见的陶器器形中,饮食器有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盆、豆、钵、杯等,水器有小口尖底瓶、红陶瓶、双耳罐、球腹壶等,炊器有夹砂陶罐、瓮等,贮器有深腹罐、三足罐、大口粗陶瓮、壶、罐等。

5. 中国面条的发现面条是中国传统的食品,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面条源于中东,有人认为是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后才传入中国的,还有人认为是马可·波罗由意大利带进来的等等。 20005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进行了正式发掘,结果发现了距今4000年前的喇家齐家文化面条,为我们解开了古代中国典型的饮食品种之迷,成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5. 汉唐以来饮食文化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一些西方的特产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在对中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苜蓿、胡桃、蚕豆、石榴、芝麻、无花果、菠菜、黄瓜、大蒜、红蓝花、胡葱、胡麻、葡萄、胡荽等引进中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汉代的食品非常丰富,据汉简记载,其主要原材料有:胡麻、梁米、黄谷、土麦、白米、黍米、黄米、白粟、胡豆、秫、糜、石、荠、茭、谷、菽、麦、米等25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与两汉时期没有太大的差别,依旧是肉类、五谷、水果的混合。有以甜味为主,加调料,则以芳香、辛辣为主,烹调方法主要是烤、煮为主。炮炖法有炖猪、炖鹅等。炙法,就有棒炙、腩炙、肝炙、炙鱼等。还有在锅上烤的烤蚶,串起来烤肉等。而面食则有饼,面条,粥等几十种吃法。有蒸鸡、蒸猪头、蒸小猪等。

5. 汉唐以来饮食文化的发展唐代饼的种类有:胡饼、蒸饼、煎饼、胡饼、曼头饼、薄夜饼、浑沌饼、夹饼、水溲饼、烧饼、汤饼、煮饼、索饼、糖脆饼、二仪饼、等等,多达几十种。还有:馓子等。馓子古食之一,馓子又作粣子。所谓的粣子,是根据其独特的造型而来,粣子字旁是就是简册,由一条条编成,而粣子正是由一条条组合而成,与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类似而得名。的如今天闲暇时吃茶配的点心一样,不作为主食。 宋代烹饪技法的丰富多变,炸、炒、炙、煮、蒸、烤、煎、煨、熬、烧、焐、燠、撺等二三十种之多,在东京汴梁百家饮食荟粹之地,涌现出一批很有特色的饮食店,如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史家瓠羹。万家馒头;而在马行街铺席的繁荣情况是: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北食则礬楼前李四家,段家爊物,石逢巴子。南食则寺桥金家,九曲子周家,最为屈指。夜市亦有燋酸豏,猪胰胡饼,和菜饼等。用今天的话讲,那就是老字号、招牌菜。赵大饼有能造大饼,每三斗面擀一枚,大于数间屋

. 佛教与饮食文化随着南北朝佛教的兴盛,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僧人前往西方取经,他们在沟通着中外关系的同时也把西方佛教的饮食文化带到了中国,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家素食文化。 佛教饮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吃素与吃荤的问题,根据我们今天见到的佛教僧尼们是吃素的,而在《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是吃肉的,被称之为花和尚。其实最初佛教传入中国时并不忌口,没有不许吃肉这一条。僧徒离开寺庙的是靠人施舍,他们沿门求食化缘,那有那么多的讲究,只能是遇肉吃肉遇素吃素,只要吃的是:三净肉,即不自己杀生、不叫他从杀生和未亲眼看见杀生的肉都可以吃。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 主要特点是:其一,清鲜淡雅,擅烹蔬菽。佛寺素菜制作的主要原料有瓜果鲜疏、三菇六耳、豆类制品等。此四季时蔬清淡素净,给人以新鲜脆嫩的感觉;软糯的面筋豆皮之类,给人以爽口的感受;香味醇厚的菇类,给人以鲜嫩馨香的口味。其二,工艺考究,以素托荤,山珍海味及鸡鸭鱼肉,都可用素料来仿制,能使素菜丰富多彩。其三,历史悠久,影响至今。

5. 道教与饮食文化道教是中国的国教,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很大。 道教的饮食观与儒家有着很大的差别,甚至是对立相悖反其道而行之。道教规定凡食比不得求其精细凡道士皆当随分精应,不得心生贪求甘美诸味。是说粗茶淡饭是根本,只要有吃食或者说只要能吃饱就行,不要也不允许追求甘美诸味之口欲,提倡朴素的粗食观,这与孔子倡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撤姜食,不多食等大不相同。 不过道家本身也是忌口的,以韭、薤、蒜、芸苔、胡菜为五荤 值得关注的是道家在修炼时有辟谷的习惯。什么是辟谷呢?在历史上辟谷被道士们传得很神秘,其实辟谷亦称绝谷休粮等。其实,辟谷不但要吃食而且还要食气。所谓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神

5. 清真饮食文化清真饮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清真饮食源于伊斯兰教,自宋代开始繁荣,特别是明清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很大,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伊斯兰教传入被认为是在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这一年,是伊斯兰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代,奥斯曼在这一年派使节来到长安,与唐朝建立了正式关系。现在就将651年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开端和标志。 伊斯兰饮食,做法以爆、炸、蒸、烧、烤、发等为主。目前中国清真菜有5000多种,如此众多的菜肴不但是穆斯林自己喜欢,而且有不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都能够接受的美味佳肴,如葱爆羊肉、手抓羊肉等则是大众最喜爱的清真菜之一。

饮食文化与社会政治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以物质为基础,是物化形态的载体。但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单纯地为,而是深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被赋予了浓烈的思想意识、精神寄托与关国家兴衰的礼制等,才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有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道德、礼仪及政治相关,绝没有单纯的社会活动,这在饮食的礼仪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孔子好食,一部《论语》出现食与吃字就达71次之多,其频率之高仅次于礼,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里具有同等的地位。

复习与思考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的内涵 简述农业发展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陶器的发明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佛教与饮食文化的发展 道教与饮食文化的发展 辟谷 简述饮食文化与社会政治 简述墨子的饮食观

第七章 酒文化

酒的由来 酒的社会功能 酒的礼仪交际功能 酒的医药保健功能 酒肆与酒文化 酒与文学创作

酒的由来酒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对饮食文化的发展而言,意义尤为重大。酒的发现丰富了人们日常的饮食生活,同时也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 酒作为饮料,在中国起源很早,是世界上酒的发源地之一。我国造酒历史的下限当在4000年前的夏朝。 1. 距今82207800年前的大地湾时期; 2. 距今800077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3. 距今74007100年前的磁山文化时期 4. 距今70006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5. 距今70003500年前的四川三星堆遗址 6. 距今5000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 7. 距今4900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8. 距今3880356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时期

酒的社会功能酒与日常饮食活动有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凡是人们所有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道德、礼仪及政治相关,没有所谓单纯的社会活动,因此,酒又与社会政治相联系,而且还提到了事关国家兴亡的地步,足以证明其位置的重要。 o 古人之所以把酒提到与国家兴亡的地位,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的,所以大量消耗酒的背后是十分可怕的粮食危机。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多数人尚不能果腹,而少数人则以消耗大量的粮食用作奢侈,其结果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动荡也就随之诞生了。

酒的礼仪交际功能对于酒文化,儒家尚其礼,道家尚其乐,仙家尚其寿,俗家尚其饮,武侠尚其勇,文士尚其妙,谋士尚其术,官商尚其利。 酒的社会功能,包括了方方面面,人们常说“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成欢”。饮酒之礼在古代十分烦琐,如在祭祀时有祭礼,要献三次酒,谓之三献。并且规定了不同的场合下的不同礼仪,形成相互尊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酒的医药保健功能酒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功能不仅仅只是饮用,而且与我国传统的中医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汉书·食货志》称:“酒,百药之长。”说的正是酒的医药保健功能。 在中医药中经常使用,用以配药、解毒等,最常见的则是泡药酒,既能治感冒,安神镇静,又可以强筋壮骨益寿延年。如菊花酒、椒柏酒、虎骨酒、乌蛇酒、五加酒、构杞酒、松节酒、羊羔酒、腽肭脐酒等

酒肆与酒文化古代兴隆的酒肆中反映得最为突出,并且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流传至今。如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的故事,可谓盛传不衰司马相如(前179-117年),字长卿,小名尤子。今四川成都人。司马相如最初在梁孝王刘武手下,梁孝王死后相如回到四川后一贫如洗。恰好与临邛县令王吉相善,于是二人定下计策将相如隆重推出,以显其身价。 唐代虽然通行的是日二餐和三餐制,但是,唐代各地酒肆十分兴隆。如开元天宝年间“长安自昭应县至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民,当大路市酒,量钱数多少饮之,亦有施者与行人解之,故路人号为歇马杯” 。当时皇帝也常与臣下斗酒。如肃宗皇帝“退朝,亟与诸王游,或置酒为乐” 。由于酒肆的兴隆,使王公大臣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失去了传统的尊卑观。 事实上,唐代不少达官贵人经常出入酒肆,如贺知章、白居易、李白等无一不是。所以当时之风俗是:“衣冠有男女杂履舄者,长幼同灯烛者,外府则立将校而坐妇人,其弊如此” 。而酒肆列旗招蟠异常显眼,特别是由胡人开的酒肆。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诗曰:“何处为可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少年行》中之:“王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王维《过崔驸马山池》曰:“画楼吹笛妓,金碗酒家胡”,因而“酒家胡”又作为酒肆的代称。

酒肆的发展酒肆发展到宋朝可谓是更上一层楼。宋代高度发达的饮食业,带动了酒肆的发展。所以当时的东京(河南开封)和临安(浙江杭州)的酒家生意十分兴盛,其中以酒旗、招牌最为突出。据《东京梦华录》记“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多用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宋人诗云:“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矾楼”。可以想见其盛况。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向晚灯烛萤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烙呼唤,望之若神仙。……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两廊小阁子,即今天之包厢。

酒与文学创作酒能刺激神经中枢,使人可以超越日常胆识和行为去完成某项事情。如荆轲刺秦、武松打虎等,无不是在酒精的刺激下的超常发挥。在酒精的刺激下同样能使文人墨客思想解脱无所拘束,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产生出一批与酒相关的传世佳作。 文人与酒向来投缘,所谓文士尚其妙。现存的近5万首唐诗中,内容涉及到酒的就有5 000多首,占整个唐代诗的十分之一。 据统计李白现存诗1050首,饮酒后作诗170首,占总数的16%;杜甫存诗1400首,饮酒后作诗300首,占总数的21%。而且在现存的近5万首唐诗中,内容涉及到酒的就有5000多首,占整个唐代诗的十分之一。

唐诗中有关酒的数字统计以内容涉及到酒的篇数多少为序,大致如下: 白居易595首,杜甫232首,李白206首,岑参93首,许浑91首,刘禹锡89首,元稹82首,皮日休79首,陆龟蒙69首,杜牧67首,韩愈58首,李贺54首,李商隐54首,郑谷47首,高适45首,韦应物44首,王维38首,孟郊34首,张说27首,卢纶27首,王绩18首,王昌龄15首,贾岛15首,宋之问14首,柳宗元8首等,其中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但是,过量地饮酒不但会损伤身体,严重时还会要人的性命。如诗圣杜甫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夏天因避战乱到因衡州,至耒阳,因遇上水灾,直到水停才到达驿馆,因此挨了十几天的饿。这时耒阳县令聂某得知杜甫情况,便送酒与牛肉给杜甫食用。谁知道老杜因食之过度而丧了老命,确实可惜

复习与思考《酒诰》 酒肆 临安酒肆 简述酒与社会政治 用今天的眼光如何看待酒肆与酒文化 为何说文人与酒投缘

第八章 茶文化

茶的发展 陆羽与茶 茶马互市 茶风茶俗 好山好水好茶 茶与文人情结 有关茶文化著作的考察

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人类在种植、加工、饮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由于茶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茶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茶文化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1.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2.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3.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4.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

茶的发展茶又名苦搽、茗等,是中国传统的饮料之一。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最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1975年在云南省宾川羊树村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了一红土块中果实印痕标本,经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璠先生鉴定,为茶树的果实。并且宣布:它作为茶,是新石器时代首次历史纪录,也就是说茶起源于我国。 按色泽分目前我国形成了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六大茶类。 按季节分类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 按生长环境来分类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 随着中国饮茶活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饮茶法。大致而言,汉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就是将饼茶碾碎成末再放进锅里烹煮,然后再饮用,称之煎茶法。五代宋尚点茶法,就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别的竹丝子帚) 搅动,调匀茶而后饮用,较之唐代有所发展。点茶法的兴起是为清饮方式的开端,很有意义。元明清尚泡茶法。而这些茶类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今天不论那种茶类,其饮茶方法仍是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即撮泡法

陆羽与茶陆羽,字鸿渐,今湖北天门县人,生于公元733年,卒于804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茶文化专家,被称之为茶圣,也是世界著名的茶史专家。其代表作《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茶叶的著作,记载了唐代以前中国人有关茶的概况。 《茶经》成书于公元760年,公元764年修改过一次。陆羽的出生 《新唐书·陆羽传》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由此得知陆羽是个被遗弃的孤儿,由僧侣们养大成人,小时曾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陆羽生长在佛门,所以对茶道较一般人要熟悉得多。再加上他长于文学,且耻一物不尽其妙,所以茶术尤精

茶经》《茶经》共分三卷。第一卷主要讲源,又分为三部分: 一曰源,指茶的渊源及茶字的由来。并说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之人,若有发烧,胸闷等,喝四五口,如同甘露一般。 二曰具,指茶叶采制的工具,有采茶用的背笼,炒茶的灶,杵臼,规模,筛子等。 三曰造,即茶叶采制的方法。陆羽提出茶叶在三四月间为好,而且是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 第二卷讲器。所谓器者指煮茶用的用具,包括了风炉、釜、碗等。实际上只有当古人从茶叶的生嚼,进入羹饮,并使茶叶逐步成为日常饮料时,专用茶具才有产生的可能。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它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我国的茶成为饮料,应始于秦代,而作为饮茶用的茶具,至迟始于汉代。《茶经》第三卷分为六部分:一曰煮,即煮茶的方法,对火、水等都有要求,如水,陆羽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所以今有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等,就是指水质而言。煮茶时要注意不过三沸,否则水老,其味便差。 二曰饮,即茶的饮用,陆羽指出茶从神农氏开始历数周朝的周公,春秋时的晏子,汉代之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韦曜,晋代之谢安、左思等等善饮茶者,并指出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饮用时可加盐、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煮饮。 三曰事,即有关茶事的记载,陆羽将历史上有名的关于茶的事和人一一记录下来,从《神农食经》开始,到当时流行的药书中有关茶叶的用途等。 四曰出,即茶叶的出产地,陆羽列举了当时如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著名产茶之地。这些地区至今仍是产茶区,而且还较以前有所发展。如杭州,陆羽称: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今天则不然,杭州的茶叶一跃为全国之上。 五曰略,即简略的方式,指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如何煮茶和饮茶。 六曰图,即将上述内容书写出来,张挂在坐位旁,便于记忆,易于实践。

茶马互市茶马贸易首先是源自饮茶的普及与传播,根据考察,最晚在唐代茶叶就作为最重要的饮料在少数民族地区盛行。 由于茶叶具有饮料和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之功效。因而,对于生活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缺少蔬菜,长期以肉、奶为主要生活习惯的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甚至达到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 在冷兵器时代,马的机动性最强,因而从汉朝以来马就作为战略物资由国家控制。所以,从唐朝开始中央政府便利用茶就对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控制,并建立管理机构,采取以茶易马等方式进行交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或者叫茶马贸易 随着宋朝的衰落,茶马贸易也发生了变化,更由于有不少官员从中大肆贪污,从中渔利,致使大观、宣和间,茶马之政废,故武备不修,致金人乱华。由此可见,茶在古代的地位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饮料的本身,提升到一个事关国家兴亡的战略高度,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茶风茶俗考察表明茶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作饮食、饮料和调味品,其中最早是食用。这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把茶叶当作一种药物和菜蔬食用,他们从茶树上采摘茶叶后,直接用嘴咀嚼,根本谈不上使用茶具。实际上,茶作为调味品的习俗一直在流传。 悠久的饮茶历史,在长期的发展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风茶俗,成为一道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风景线,成为旅游文化的佼佼者。特别是享誉中外的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的唐朝, 中国古代的茶道概念,不仅涵盖饮茶之道饮茶修道,而且还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涵义较广泛,还包括其他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 苗、壮、瑶等喜欢打油茶;藏族喜欢酥油茶;而大西北地区的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则喜欢奶茶马奶子茶等。 茶叶已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纳西族饮茶现在有的已发展到全家每人一个茶罐,有包谷(玉米)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的谚语。因此可见其饮茶之甚,远远超过了内地,已经养成了与食粮并行的地步。

好山好水好茶饮茶的基本要素是茶、水、器,三者缺一不可。 根据研究与统计,唐代名茶55种;宋代名茶93种;元代名茶50种;明代名茶58种;清代名茶42种。 好茶名茶多产生于山上,也就是名山名茶,其中四川雅州的蒙顶茶最为神奇,据说喝蒙顶茶可以成为活着的神仙,此说虽然有夸大之嫌,但却从另一面反映出蒙顶茶的珍贵和饮茶的奇妙。采摘蒙顶茶却十分地费事,特别是要在春雷打响之际采茶,而且还在山顶上,其危险程度是可以想见的,无怪呼有如此的神奇,即所谓的仙饮。 陆羽就天下煎茶之水分为二十品, 其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龙井,全国共有4处,分别为:浙江的杭州、鄞州;湖南的芷江;安徽的天拄山。虎跑,全国共有5处,分别为:浙江的杭州;湖南的衡山;江西的宜丰;安徽的九华山;江苏的南京。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古代被认为是名泉的一些水,今天已经完全被污染而不能饮茶,如山东著名的有黄河水,安徽的淮水,杭州的西湖水等,这在今天不要说泡茶,就是用来饮用也都不可能了。

茶与文人情结茶文化是茶事的发展的文化提升,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在长期的发展当中文人士大夫充当了一定程度的主要角色,同时成为追求人格完善的重要内容。 文人与茶渊源极深,以品茶与怡情、修性、安慰人生、寄托未来和平衡心灵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讲究的是情趣,而所谓的:一品,二泉,三烹,四器,五试,六侯,七侣,八勋之品茶八要,则追求的是搏雅。茶诗中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颇为奇妙: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正因为有了在大自然中融入采茶的境界,所以产生了美妙的体验。唐代僧人皎然评论陆羽品茗是何山赏春茗?何处寻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真可谓超然脱俗悠然自得。

饮茶器饮茶器具历史悠久,名目繁多,如: 商象 古石鼎也,用以煎茶。 降红 铜火箸也,用以簇火,不用联索为便。 递火 铜火斗也,用以搬火。 团风 素竹扇也,用以发火。 分盈 挹水勺也,用以量水斤两,即《茶经》水则也。

有关茶文化著作的考察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国家统计,从唐初至晚清有关茶的著作共有500种。 o 这些著作可分为10大类,具体如下:1.综合性茶书;2.地方性茶书;3.种茶文献;4.茶园管理文献;5.采茶文献;6.制茶文献;7.水品专著;8.茶汤调制专著;9.品茶文献;10.烹饮用器文献

复习与思考茶文化的定义 陆羽与茶 茶马互市 《茶经》的内容 简论茶道与茶德

宗教与宗教文化宗教与宗教文化是有区别的,是因为宗教文化的概念要晚于宗教产生的本身。什么是宗教,目前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马克思提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朱维铮先生认为: l 马克思主义向来把宗教视作精神领域内高高在上的东西。因而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加以研究,自属必要。问题是如何从文化史角度看待历史上的宗教。宗教是虔信,是幻想,然而我们对它却不能止于憎恶,止于詈(li厘)骂。就宗教的本质而言,不妨以为都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将宗教徒一概斥之为贩毒者。在中国历史上,不少虔诚的圣人舍身求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那是人们所熟悉的。即使对宗教学说,也要分析,仔细估量它在实践中的变异和作用。例如禅宗,属于中国化的佛教。它关于佛性的见解,同古印度原始佛教将摧残人性说成修炼佛性的见解,其差别决不亚于两汉经学与原始儒学的分野。而禅宗对于传统思想所持的怀疑论,又直接在理论上影响了唐宋间经学中的怀疑学派,从而促进了由经学向理学的过渡,诸如此类,用形式主义的方法去考察,不可能得出合乎历史实际的说明。

宗教的表现形式是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无论是何种宗教都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而由宗教产生的宗教文学、宗教音乐、宗教艺术和宗教建筑等,是具体的文化表现,只有通过各种文化表现,才能体现出宗教文化的内涵。 所有这些正是我们今天旅游活动中最直观、最具吸引力和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其中又以佛教、道教为主要代表。

佛教与旅游文化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公元前565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出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所以每年的四月初八就是浴佛节。卒于公元前486年,与中国的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明珠的音译,比喻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曾经是王太子。据说他14岁时曾驾车出外游玩,在东门、南门、西门先后遇见老人、病人和死尸,因为是第一次出宫,又是第一次亲眼看见大千世界中生活的现象,所以感到非常的苦恼。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行的沙门,从他那里听到了有关出家可以解脱苦恼的道理,于是便萌发了出家的念头。终于在29岁时舍弃王太子的地位出家修行。 释迦牟尼成道后,又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也译为浮屠、浮图、佛驮等,意译为觉或觉者。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石窟群。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飞天4000余身。 其中有供养人画像的洞窟的为281个,占敦煌莫高窟洞窟总数的2/3,供养人画像9010身。时间跨度从北凉(397-439)至清朝,长达一千多年。而发现唐朝的供养人画像最多,为2115身,而且多数在旁边有题记,十分珍贵。 供养人画像是敦煌壁画中的人为画像,一般指营造石窟的功德主和出资者的画像或出行图,也有家人及相关成员的画像。 莫高窟的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198712月,莫高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法、僧三要素是佛教的主要构成佛教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门。 四圣谛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有实在真理的意思,四谛意为四条真理,即佛教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

四圣谛1. 苦谛:是讲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包括人在内的众生的生命、生存就是苦。苦的涵义,主要不是专指感情上的痛苦,而是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即恼忧的意思。 2. 集谛:揭示人生痛苦的原因,说一切众生苦恼的原因是贪、瞋(chen(发怒)、(不明佛理)、无明(无知,)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包括由于无明而贪爱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瞋怒感情,进而发生争斗,而带来的痛苦。 3. 灭谛:指灭除贪爱欲望,断灭产生苦恼的根源,也称了脱生死,获得精神绝对自由。佛教称这种最高的理想境界为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圆寂灭度等。(但是可以生死轮回,如睡佛) 4. 道谛:讲正确的道路。道谛的主要内容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 八正道指一个人从人生的苦恼中解脱出来的八条正确的道路。具体是: 正见,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 正思维,对佛教真理的正确思维; 正语,使用符合佛法的正确言语; 正业,正当的行为; 正命,按照佛教的要求去正当地生活; 正精进,勤修佛法; 正念,忆持佛法; 正定,心专注于一境。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死十二项。 前两项属于过去因; 三至七项属于现在世果; 八至十项属于现在世因; 十一至十二项属于未来世果。

佛教中的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宗派佛教,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和净土宗。 什么是?汤用彤先生指出: 中国佛教史料中,有所谓十宗十三宗之说,本出于传闻,而非真相。盖与中国佛教宗派有关,于汉文资料中所称为者,有二含义:一指宗旨之宗,即指学说或学派。如中国僧人对印度般若佛学之各种不同解释,遂有所谓六家七宗,此所谓者,即家也,如儒家道家家。上此均是学说派别之义也。一指教派,即指有创始人、有传授者、有信徒、有教义、有教规之宗教团体,如隋唐时之天台宗、禅宗、三阶教等,此皆宗教之派别,盖所谓者指此。天台宗 o o 天台宗:天台宗是智顗(yi)在陈、隋之间创立的佛教宗派。因智顗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故名。又因此宗以《法华经》为教义的根据,也称法华宗(天台宗即法华宗)。这个宗派宣称世界万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即所谓一念三千法相宗 法相宗(也称唯识宗)是由唐代名僧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创立的。又因窥基常住慈恩寺,与唐玄奘通称慈恩大师,所以法相宗又名慈恩宗 法相宗用一系列佛教名相对一切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进行概念的分析、解释,宣扬一切事物唯识所变的观点,由于法相宗过于注重烦琐的理论思辨,影响了它的发展,仅传三代也就销声匿迹了。但是,日本僧人玄昉于公元716736年在唐学习,回国后弘法于兴福寺,所以慈恩宗传入日本从未中绝 华严宗 华严宗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由武周时的法藏为首贤,所以又称首贤宗 华严宗宣称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等,从根本上否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圆满、和谐、无差别、无矛盾的世界。净土宗 净土宗以东晋慧远为初祖。但是,唐代善导为实际创始人。该宗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号称三经一论 净土宗在教义和仪式上都十分简单,宣称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就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由于净土宗理论简单简易,尤其适合在民众中传播,所以中唐以后净土宗成了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宗派。 禅宗是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传说由南朝时来中国的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传授禅法而创立,又名佛心宗 葛兆光先生认为:在中国禅宗看来,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世界万物、客体主体、佛我僧俗、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非是我心幻化,如果没有了我心,那里还有什么世事沧桑,那里还有什么日月星辰 禅宗传到五祖弘忍时创立北宗和南宗。北宗数传便衰落了。南宗主张见性成佛,逐渐取代北宗及其他宗派,中唐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一直流传至今。

道教与旅游文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国教,作为目前国内道教是指以为最高信仰、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的中国本土传统宗教。 第一,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教以老子为尊,学习《道德经》,是中国本土传统宗教的具体体现。 第二,崇奉三清,即原始天尊(天宝君);灵宝天尊(灵宝君)和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第三,追求长生成仙。追求长生不老是每一个人的希望,道教正是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和实践的,这一点与佛教大不相同。所以,我们见到的有修为的道士个个都是白鬚长髯,一副飘飘欲仙的形象。 第四,天道循环,善恶承负(因果报应)。果报对于人们平时行为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它劝导做人做事要从善如流,积德行善,福荫后代。让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做人的基本要求与社会规范,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慑,使活着的人产生惧怕死后进入未知世界遭到报应和殃及子孙后代。这虽然是宣扬迷信,但是,不得不承认对于过去社会的安定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道教把得道的地方称之为洞天,并且有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其中以十大洞天为最,如:王屋山洞、青城山洞等。所谓洞天,就是说每一个洞,又可以叫做洞天。洞天的意思,就是洞中之天。十大洞天,都处于大地名山之中,其中全部由神仙治理,但都是上天派遣的。这是道教的特色,因此,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就是最好的写照。 道教旅游胜地很多,其中以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清城山;湖北丹江口市的武当山;江西的龙虎山;山东省青岛市的崂山;江苏省句容县的茅山等最有名。

复习与思考如何认识宗教文化 浴佛节 四圣谛 八正道 天台宗 道教的特点 洞天 简述宗教场所旅游文化的关系

第十章 书法、绘画与雕塑艺术

中国书法 中国绘画 中国雕塑艺术

中国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它脱胎于中国人的书写工具,同时与中国的文字及书写方式有关。 书,《说文》释曰:書,箸也。从聿,者声箸于竹帛谓之書。《释名·释书契》称:書,述也,述事而書也。所以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出现过的籀文之,大篆、小篆之字均从竹,而典籍的也是从竹,是说用笔写于竹简之上谓之 中国的书写工具是毛笔,其制作是在小木竿、小竹杆上札一撮兽毛,或将兽毛镶嵌管内。但是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真正成型推广则是秦人,据说还是大将蒙恬的发明

书法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周颙,古人常有书家、书学、善书之称 ,而不称书法家 书与法,严格地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颁布法令: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首次以李斯书写的秦人小篆为官定的标准文字,用以书写各种文件和图书,从此文字被规范起来,加速了标准化和传播的速度,成为后来规范书写的标准。我们今天所讲的书法之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正是国家行为,而且只能在的范畴内发展自我的个性。 从艺术的角度讲,书写者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我创新,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可称之为书法。书法,经数千年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人民喜欢的书法家。 据统计古代中国著录的书法家有1669人,或是2 063人,其中最有名的在百人左右。

北碑南帖 清人将古代书法分为北碑南帖,北碑以汉隶、魏碑为代表。汉隶有泰山碑、礼器碑、石门颂等;魏碑有石门铭、龙门二十品等;晋碑有好大王碑、泰山金钢经、爨宝子碑等;隋唐有九成宫、云麾碑等。南帖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代表,以及后来唐、宋、元、明、清诸家。 书法讲究意在笔先,就是说在下笔之前要心中有数。所谓的字如其人就是最好的说明。从旅游讲,不少地方就建有碑林,如西安碑林有碑2300方,如曲阜有碑2 200方,还有不少摩崖石刻,已成为旅游胜地,如泰山经石峪,汉中的石门,以及今天郑州的黄河碑林等。

书法欣赏书法作为旅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任何一处旅游景点都能看到书法作品,无论是门额还是对联,或者是石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每一风景点或游览地都会有名人的笔迹,用传统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抒发此地此景,给人以景情交融,文入景中的感受。 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关注人格的魅力,而不计较于书写中的败笔。一副成功的书法作品就是对人生、对世界、对历史的解读。如文天祥书于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文天祥借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抒发自己铭贞的情怀,其人其词其书可谓三绝。

中国绘画中国人在讲到绘画时,常常会说书画同源。所谓书画同源是说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这两门艺术有着相同的根,严格地讲绘画要先于书法。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字的时候得力于画,是对大自然有形物体的描绘。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画形成了今天的三大科:即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其表现手段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其中写意又分大写意和小写意,工笔又分工兼写等。 中国画本为人们生活实践和精神寄托及抒发情感的产物,因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又与人的信念相关。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念,向往山水的激情,崇尚实现的艺术形象与主客观统一的神韵,强调意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形神统一。无论是国色天香、岁寒三友还是高山流水、钟馗捉鬼,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水一舟一人一鸟,内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画与人文社会 古人作画强调德行,重视其教化作用,所谓成教化,助人伦用以移风易俗理乱之纲纪,目的除了欣赏之外,看重的是通过最直观的图形方式来惩恶扬善,宣传真善美的思想,与礼乐制度一样,功用不单一是画,即便在今天,画还是以宣传历史的主旋律为主。 中国画讲究神似而非追求形似。所以上上谓之神品,依次为逸品,妙品,而善工者仅为能品,居诸品之下。 从旅游角度讲,中国绘画作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不仅仅只是表现事物,反映客观存在,而且更注重的是人文情怀,反映的是人的心声,表达的是社会的呼声和人们的寄托。

中国雕塑艺术雕塑艺术,包括雕刻和雕塑两大类。简单地讲,雕刻就是在金属、牙、角、骨、石、竹、木及其他材料上面刻出形象。 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到了秦汉,形成了以陵墓为主要的新特点,众所周知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的出土震惊了世界,客观地反映出有秦一代大气雄浑的风格。 中国雕塑艺术的另一发展趋势,就是东汉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大规模兴起的营造石窟、雕塑佛像的活动。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全国修寺兴佛风气大盛,中国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均开凿于这一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雕塑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天安门广场上英雄纪念碑等大型石刻浮雕群,可为新时期的代表作。还有重庆大邑县的恶霸地主刘文彩庄园里的大型群塑——收租院,堪称经典之作。

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是从书画中产生来的,就是在金石上刻字,在作为表记的同时,以达到与画面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现存的魏率善氐邑长魏率善氐佰长、魏率善氐仟长、魏归义氐王、魏率善羌佰长、魏率善羌仟长、魏率善胡佰长、魏率善胡仟长、以及魏归义氐侯印玺等就是民族团结最好的说明。

复习与思考 四堂 简述中国书法的特点 简述中国绘画的特点 试论石窟造像与中国雕塑艺术 试论当代城市雕塑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旅游文学与史学

旅游文学 旅游史学

旅游文学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认识,旅游文学应该是以文学的形式来表现旅游以及与旅游活动内容相关的作品。 包括三种不同含义和范围: 1)偏重于实际功用所谓旅游文学 2)广义的题材、内容上旅游文学 3)较为严格的文学意义上的旅游文学。 从分类上讲,旅游文学大体上分为:文赋、诗词、对联、游记、碑文、传说等几大类等。尤其是诗歌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最大。

在旅游文学中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当属诗歌。从《诗经》开始直到今天,久诵不衰,其中尤以唐诗为最。特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该诗是登临山西永济县鹳雀楼时所作,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诗中描写了登时所望之景象,气势开阔、雄浑,给人以启迪,授人以胸襟,其境界之高远,视野之广阔,可与黄河相媲美,成为独步千古的唐人留诗之最。 一首好的诗歌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过千百年的传诵,诗中所描述的地方和景物,现已经成为当今著名的旅游胜地。如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寒山寺等,人们在抚今追昔凭吊先贤欣赏佳作之际,同时也领悟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对联以其特有的艺术性、欣赏性和很强的实用性,成为一个个旅游景点上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如河南汤阴县岳飞庙之: — —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 —杭州岳王庙墓旁之: —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 —岳王庙是为纪念岳飞被害所建,此为秦涧泉所作,寓意极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万事可做,惟独不能卖国。

文艺节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提出:绘画、雕刻、摄影、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旅游者夜晚生活的节目。一些特色的博览会、博物馆、游乐园也是旅游收入很高的文化实施。游客在欣赏旅游地文化的同时,也把所他们居住地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所以,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交流 — —其中通过旅游地文艺节目的表演,使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又是吸引游客的根本保证 — —以中国传统的戏曲为例,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我国还活跃在舞台的剧种有267、或者是360个之多。在丰富旅游文化和旅游活动的同时,积极地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史学旅游史学与旅游文学有所不同,文学虽以游记为主,但不免夸张比兴,使作品更加鲜明生动,更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而旅游史学则更注重于纪录旅游活动的真实性。 旅游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当时环境的真实性与文化背景,因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复习与思考旅游文学的分类 简述谢灵运的《山居赋》 简述散文游记的形成 《出关记》 中国旅游文学与旅游史学之比较 略论旅游文学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关系

第12章 文物考古与旅游实践

历史文物的特点 文物的范围 历史文物的价值 考古与文物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文物是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文物的范围®1. 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 ®2.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名人物有关的,重要意义史科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 ®3. 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 ®4. 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图书资料等; ® ®5.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河南内黄县o 通过考古发现黄河泛滥的遗迹,使我们直观地看到历史上黄河对文明的破坏,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得出客观的结论。

历史文物的价值历史文物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反映,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明、宗教信仰等等,是我们认识过去,了解过去的物证,同样是旅游文化的物证。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也就随之上升。这是因为文物本身所具有的代表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的。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价值,这是一般规律。从出土的大量的生产生活的器物,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用质地纯净的陶土制做饮食器,如盆、钵、碗等。其陶器表面光滑,质地细腻坚硬,如下边带有刻画符号和彩绘的陶钵。

考古与文物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ì在现代旅游文化中,考古发现是有力的支撑、丰富和补充,不少古人在旅游活动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人们长期疑惑不解的悬念,在现代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解决,考古发现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同时吸引着旅游者的目光。 ì ì考古发现可以把匪夷所思的传说故事变成现实。大家知道历史上有个破镜重圆的典故,2003年安徽省怀宁县文物管理所在清理两座遭破坏的唐墓时,意外地发现两座墓中各出土一枚半面镜,将两半片镜断面吻合,就是一枚完整的铜镜, 从而证明了破镜重圆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文物是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独立起源而又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国在世界的神奇,不是近几年盖起的高楼大厦,也不是长江、黄河,而是孕育了5000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承载着的实体。以号称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是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所题: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开馆20多年来,先后接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中国政府领导人120余人;接待美国总统里根、克林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国家元首120余人;接待外国副总统、副总理、副首相级领导人70余人;接待外国前元首及政府首脑50余人;接待外国党的领导人100余人;接待外国议长、副议长级领导人120余人;接待外国部长及副部长级以上领导人700余人,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是现阶段惟一的选择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只有无私的奉献,才会有丰盈的回报。反之,一味地索取,必将一无所获。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有责任保护自己的文物,保护自己的传统,尽可能地延长现有文物的生命。随着更多类型的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必将更好地让文物为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日益发展的旅游活动服务。

复习与思考简述历史文物的价值与特点 论考古与文物在旅游文化中的作用 简述考古与文物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为什么说文物是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试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旅游介入

第13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实践与发展

二十五年来成功的实践 实践中的弊端 发展与展望

二十五年来成功的实践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的基石,自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回顾25年的辉煌历程从实践看,其成功与失误并存;从发展看,大有潜力可挖,前景无限光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2、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3、宣传与旅游文化; 4、旅游开发对文化的保护; 5、旅游文化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6、旅游文化成为促进和支持旅游经济发展的亮点; 7、改善 实践中的弊端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对旅游文化及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有些甚至是犯罪 1、目前中国世界遗产的状况 2、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的矛盾 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8、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的状况 中国目前有世界遗产36处,其中文化遗产27处(文化景观遗产庐山:),自然遗产9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即武夷山、泰山、黄山、峨眉山。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给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一些原本不知名的地方,一经列入遗产便名声大噪,引得世界旅游者趋之若骛,如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等。为振兴当地的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获得了金字招牌。 中国目前被黄牌警告的6处世界遗产分别是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 第一,开发利用超负荷。 第二,企业化经营带来的弊端。 第三,收入的挪用。

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愈演愈烈,愈来愈突出,如白色垃圾、黑色污染、草场退化、树木枯死等,所有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在继续扩大。以大运河的水质为例,过去是可以喝的,而在今天,连洗衣服都不干净。实际上,对生态环境破坏是很快的,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就可能丧失殆尽,而要恢复则需几年几十年甚至永远无法恢复。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将一些腐朽的东西带进旅游地,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使某些地方的社会道德风气下滑,人民群众极为不满。

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的矛盾 o 无限度地开发旅游业,无节制地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源,其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旅游业看的是利,旨在发展经济;而文物部门保护的是遗产,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由于双方的观点和责任及利益的不一致,因此发展旅游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无法高度统一与无缝对接。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一个是利益问题一个是政绩问题,但是,说到底还是个利益问题。 人类进步的实践证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寻找出能够最小破坏而又最大收益的办法,而最好的办法不是封闭而是开发,因为开发是最大的保护,但则必须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是绝对不能违背的。

发展与展望 £回顾过去,尽管有不少弊端,也有不少失败之处。但发展是主要的,成绩也是主要的。展望未来,我们认为: £ £第一、中国旅游文化继续充当着中国旅游业的基石,而且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我们的自然资源已经被破坏的所剩无几,只有传统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无穷无尽的。 £ £第二、改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依然是主要任务,在开发旅游,发展旅游文化的同时,改善人文环境,或者说社会环境十分重要。因此,无论是自然文化遗产,还是人文遗产,都必须树立起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的信念,因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在于体现和保留了当初的原始信息,并纪录了历史活动的信息。虽然有些遗产已经破损,事实上有了这些残缺才更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正因为如此,才产生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当这种价值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信息丧失和物体的毁坏。坚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发展旅游业的百年大计。

就业展望®根据国家发改委、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2008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并且以四项主要措施予以支持,1、加大财税政策支持;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完善金融支持政策;4、积极提供旅游就业援助。 ® ®在此之前的《光明日报》2006320日发表的有关文章提供的数据是:目前全国旅游从业人员600万,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以上,可见市场的缺口应该是很大的。 ® ®正是由于市场需要旅游的专门人才,在目前大学生就业不景气的形势下,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好一些,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这也是近几年旅游专业火爆的原因。

中国旅游的辉煌明天历史是在交流中发展,社会是在交流中前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居于世界之先的。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力主开放重视交流的时代,是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时代,是最有希望的时代。 旅游作为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但是,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旅游文化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基础,无论是现时还是将来,都将长效地支撑着中国旅游事业走向世界旅游的强国,走向辉煌的明天。

复习与思考二十五年来成功与失误的实践的总结 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思考 如何解决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的矛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略论你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展望 谈谈你对国内假日调整后的旅游构想

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中国旅游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