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8-06-07 19:36:28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吕氏春秋》记载,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有人指出“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王)。”这段记载反映出商代实行

A.王位世袭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2.武王克商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此举

①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传播了周的文化形式

③大大削弱了周天子权威 ④构成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西周晚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上述“形势”的出现,缘于周初

A.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B.分封制度的固有缺陷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4.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5.在谈及“相”的演变时,有学者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群相”的制度表现之一是

A.三公九卿 B.三省六部

C.内阁 D.军机处

6.右图所示为元代政区。对图中标有“★”号的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腹里

C.宣政院 D.三司

7.(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出纳悉关□□……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文中□□处应填入

A.中书 B.内阁

C.都察院 D.军机房

8.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②“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

③“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④①③② B.④①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9.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抗日战争

10.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曾约定:“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包括“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该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法《天津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论文的关键词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某篇论文关键词中出现了“‘一’字长蛇阵、林永升、定远舰”等字样。据此判断,该论文涉及到甲午战争

A.黄海海战 B.威海之战 C.旅顺大屠杀 D.大甲溪战役

12.右图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西北地区的海报,斯大林、列宁、孙中山和蒋介石赫然在列。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九一八事变前后

C.西安事变之后 D.全民族抗战时期

13.“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江城”当指

A.重庆 B.上海

C.武汉 D.南京

14.毛泽东曾说,“从19377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组织了

①淞沪会战 ②徐州会战 ③武汉会战 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针对抗战初期的某次战役,西方学者称其为“自日本建立陆军以来第一次显要的战败”,国民政府宣传机构则称“歼敌三万余众”。该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南京保卫战

16.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辛亥革命。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建立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首义 D.中华民国成立

17.下列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③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④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18.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 B.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

C.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D.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19.有人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主要依据不包括这场革命

A.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

20.“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上述“革命的火焰”始于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国民党一大 D.北伐战争

21.历史地图是历史研习的重要依据。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

B.秋收起义

C.遵义会议

D.红军长征

22.《蒋介石日记》载:“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综合判断,这则日记写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3.下列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口号,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②“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③“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④“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④③

24.“苏维埃”一词源于苏联,意即革命阶级的联盟。一开始,中共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后来又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日矛盾日益凸显 D.推翻国民政府的要求

25.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多个法律文件,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些法律文件包括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任务主要是

A.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B.明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C.为新中国制定宪法 D.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7.《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右图所示自治区中,始建于1965年的是

A. B.

C. D.

28.下列关于十年浩劫中出现的“革命委员会” 的相关说法,不恰当的是

A.是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B.体现党政合一、政企合一思想

C.是政治体制建设一次重大倒退

D.严重破坏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29.197812月,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了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保障人民民主

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下列图片反映了祖国统一进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12分,3216分,3312分,总分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此外,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1)据材料一,论证“汉承秦制”这一历史命题。结合所学,指出刘邦“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所造

成的后果。(6分)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夫外郡者,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编自《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2)据材料二,元代设置了什么机构对地方实施行政管理?简述其历史意义。试用一句话概括古代地

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写出在长征途中“★”处召开的重大会议的名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是什么?(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简述党和国家是如何进行“新

长征”的。(9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写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

的意义。(7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据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

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5分)


试题解析部分

1.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信息有人指出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可知,有人反对立妾之子微子启为太子,最后立嫡长子纣为王,故B符合题意。

2.A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指分封制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以稳固周朝的统治,分封制促进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的确立,排除;西周政治的框架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排除。故A符合题意。

3.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但是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B符合题意。

4.A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郡县制下郡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A符合题意。

5.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材料关键信息是从独相到群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B符合题意。

6.A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A符合题意。

7.B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能一一亲自裁决,明朝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B符合题意。

8.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属于皇帝制度,秦朝开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属于清朝时期的措施;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属于明朝朱元璋时采取的措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属于西周的分封制;按时间先后顺序,A符合题意。

9.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设立租界、开办工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方面从儒家思想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转变,符合材料关键信息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A符合题意。

10.C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C符合题意。

11.A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日本舰队利用其军舰航速快、速射炮多的优势,将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四舰组成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的侧后翼,本队八艘军舰呈一字长蛇阵,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毫无惧色,在管带林永升指挥下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在军舰被鱼雷击中即将沉没之时,官兵仍继续开炮战斗,经过激烈战斗,北洋海军只剩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故A符合题意。

12.C

【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西北地区的海报,斯大林、列宁、孙中山和蒋介石赫然在列体现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C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时期开始于1926年,排除A;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排除B;全民族抗战时期开始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与材料西北地区不符,排除D

13.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材料关键信息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是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材料关键信息兄弟同心,共御外侮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D符合题意。

14.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抗战初期,国民党组织了十几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是典型代表,击破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A符合题意;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排除

15.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台儿庄大捷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B符合题意。

16.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关键信息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反映的是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B符合题意。

17.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19121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2月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1912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4月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故C符合题意。

18.A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的现象,A符合题意。

19.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ABC三项排除;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封建制度,D符合题意。

20.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运动。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大地从南到北,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4年国民党一大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C符合题意。

21.B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义部队以夺取长沙为目标。鉴于三路起义部队均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并以前委书记的名义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19279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19279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已不足千人,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103日,起义部队离开三湾村,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符合题意。

22.B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材料中的寇患是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匪祸是指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

23.D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属于1921年中共二大的内容;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属于1923年中共三大的内容;1937715日,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蒋介石,郑重声明:愿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准备随时奔赴抗日前线;19324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同时又强调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就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因此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D符合题意。

24.C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苏维埃革命指国民大革命之后在苏联指导下共产党发动的革命,故排除A项;材料中关键信息民族革命是指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BD两项;民族革命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可见苏维埃内涵的扩大是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

25.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多个法律文件,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法律基础,D符合题意;1954年全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

26.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954年全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符合题意。

27.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947年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故D符合题意。

28.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方式,取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分别,合为一体,人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有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组成。在这种机构中,干部由于熟悉业务,一般负责日常业务,工农兵代表掌管大政方针,群众组织代表维护本单位下层人员的利益。革命委员会是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体现党政合一、政企合一思想,是政治体制建设一次重大倒退,D符合题意。

29.A

【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月,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A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排除

30.C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19574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苏联客人时说,国共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次日,《人民日报》首次向外公布了共产党准备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消息,引来各方注意。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与其展开一系列会谈,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收回香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国防部长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真正停火。199912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故C符合题意。

31.(1)汉承秦制:汉代继承了秦代开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后果:受封王侯在其领地里拥有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2)变化:行中书省(或行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及于后世。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和元朝的政治制度。

(1)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汉承秦制的内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后果。

(2)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夫外郡者,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归纳出元代设置了行省制对地方实施行政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意义。

【备注】设立

32.(1)名称:遵义会议。意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1936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

(2)史实: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1)问,结合材料一的图片可知是遵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2)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归纳出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即可。

33.(1)观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 全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程: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恢复。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问,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材料信息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体现了法律至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全称和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2016学年第一学期 “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12分,3216分,3312分,总分40分。

31.1)汉承秦制:汉代继承了秦代开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4分)后果:受封王侯在其领地里拥有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2分)

2)变化:行中书省(或行省)。(1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及于后世。(4分)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1分)

32.1)名称:遵义会议。(2分)意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3分)标志:1936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2分,年份和地点各1分)

2)史实: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分)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分)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2分)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2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分)(本题答案中,时间不做硬性要求)

33.1)观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2分,写出1点即可)全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的建立,(2分)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1分)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历程: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文革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恢复。(3分)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