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质疑与探究的走向

发布时间:2019-08-21 22:15:44

语文课质疑与探究的走向
作者:
来源:《语文建设》2013年第12

        《人民教育》2013年第20教学大观栏目,以学生的思考力从何而来为题讨论。本期刊物提供了刘发建老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例,强调教师保持对于文本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应该代表着教学发展的方向。读后我感触颇多。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关于语文教学应该倡导在坚持发展感悟力的同时,培育发展理性思维能力,构建有思考力的课堂,我有共鸣。然而,课例中,出现偏离语文的做法和指向,又是我所警觉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文简称《铁球》)。文中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对于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坠落的先后存在不同认识:前者以为铁球自由落地,速度与重量有关,重者先落地;后者以为其速度与重量无关,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师有意把两个观点平列,投影之后问学生:你们是否有质疑?在教师启发之下,一位同学表示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以为重量大的先落地。这也与当初人们从生活经验出发得出的结论一致。于是,语文课转向,演变为一项科学实验:书本、橡皮、三角板等成为实验用具,被学生纷纷从书桌上抛落。由此发现,降落距离太近,无法准确反映预期结果。于是,课堂延伸,改为在教学楼上抛掷矿泉水瓶,一瓶空,一瓶装满水,以验证结果。最后发现,两者先后落地,重的先落地。这便颠覆了课文结论。

        这节课被《人民教育》引荐。编者以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老师,带着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就这样走上了一条奇妙的探索之路’”。课例之后,刘发建老师有教学后记,也以为学生的质疑代表了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学生的学习探究应该来自教师的大胆质疑,即发现问题,并在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个错误。刘老师另外举了一个课例——小学四年级上册《尊严》。该文讲述美国石油大亨哈默年轻时逃难,在得到沃尔逊镇的杰克逊大叔救济,所有落难者都狼吞虎咽吃饭时,哈默则坚持以付出劳动来赢得一餐。课文主题为,这表现了其重视过有尊严的生活。刘发建老师对于这样的一个价值观进行质疑:哈默有尊严,狼吞虎咽的逃难者就没有尊严吗?教师把这个话题延伸,街上的乞丐是否有尊严?关于尊严的话题被打开,课文的传统价值被颠覆。

语文课质疑与探究的走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