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一书产生背景

发布时间:2013-09-05 17:36:2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产生背景

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产生于一个特殊国家的特殊时代,这一特殊的背景以及作家自己的特殊经历,使得它有着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它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和阶级内涵,但同时,小说也是在继承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

关键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斯大林时期 奥斯特洛夫斯基 自我牺牲精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一书文学价值不高,但是在中国和苏联俄罗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演绎了跌宕起伏的文学命运。这是与小说产生的特殊背景息息相关的,分析《钢铁》一书产生的特殊背景有利于我们对小说的文学命运进行整体把握。

1.时代背景

奥斯特洛夫斯基自1927年开始写作《钢铁》一书,到1932年小说正式出版,正是苏维埃政权逐步巩固、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苏联人是乐观的、精神抖擞的,他们对自己以及国家都抱有莫大的信心,为自己的国家骄傲,有一种蓬勃鼎盛的时代气氛。自1929年开始,苏维埃农业开始全面集体化,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苏共党内的政治斗争却愈演愈烈,斯大林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由于这一残酷激烈的斗争不断加强,并最终造成了对他的个人崇拜。苏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保证了集中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高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从根本上限制了一切个人自由,严重阻碍了文化与文学事业的正常发展。

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文艺界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斯大林时期的国家用“一统化”思想教育青少年,尤其重视文学艺术在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斯大林要求文学作品要“追求直接的宣传目的”,许多作品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向青年灌输“共产主义理想”。官方强调文学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文学艺术要完成这种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塑造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英雄人物。这一时期,苏联文学的主题是歌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歌颂党和领袖,塑造苏维埃新人的光辉形象,苏联文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绝对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物并把他描绘得真实可信。奥斯特洛夫斯基响应官方的号召开始撰写《钢铁》,保尔朴素的阶级感情、狂热的献身精神、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正是斯大林推行其路线所需要的,斯大林以政治家的敏锐意识到,这本书“对我国文学来说是重要的不可轻视的正面现象”[1],小说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与宣传,许多情节被苏联当局用来作为学习斯大林版的联共党史的文艺参考资料。

《钢铁是怎样炼成》一书产生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