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钢铁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8-01-10 21:47:48

我对中国钢铁的认识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家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它为机械、能源、化工、交通、建筑、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领域提供所需要的材料产品。学了一学期的冶金工程概论,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工业,冶金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钢铁,那么我来浅谈一下我对中国钢铁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也是一个钢铁大国。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剪影。

1中国钢铁的历史进程

1978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从1949年到1978年,毛泽东及其接班人的时代,以钢为纲的钢铁情结根深蒂固。

1.1钢铁的国度

称中国是一个钢铁的国度有两重涵义:一是借喻其产业发展的特征,一是借喻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层面,整个毛泽东的时代都处于短缺经济的饥 渴之中,物资极度匮乏,大量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凭票供应。1949年,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占据全国GDP的半壁江山,工业比重只有20%。钢铁产量仅15.8 万吨。新中国就是在这一钢铁几乎为零的起点上启动了其工业化的进程。年轻的共和国大厦急切地需要成千上万吨的钢铁栋梁!

1.2三起三落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大的起落:第一次经济灾难继发于大跃进(1958--1961), GDP的增速从1958年的峰值21.3%跌至1961年的谷底-27.3% 。GDP的总量也在1962年跌回1958年前的水平,经济倒退5年。第二次经济灾难爆发于文革浩刧(1966--1969), GDP从1966年之前连续几年的两位数增速跌至1967年的谷底-5.7% 。GDP的总量也在1968年跌回1965年的水平,经济倒退3年。第三次经济低潮受制于文革余波,从1972年到1976年,GDP增速从3.8% 振荡走低至-1.2% ,形成每况愈下的三个谷底。钢铁的痛苦轨迹与GDP如出一辙,只是起伏更为剧烈,涨时势更猛,跌时情更惨。

1.3大跃进—以钢为纲的极致

大跃进以钢为纲并将其推到极致。大办钢铁动员了一场全民运动,报纸公布约有6000万人汇入了这场失去经济理智的浪潮之中。大炼钢铁、当年翻番的手段是大 建从3立方米到55立方米的小高炉、小土炉。全民大办钢铁, 本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结果事与愿违,变成少慢差费。以军事思维和统帅之手来计划并“指挥”经济生活,败局自然难以避免。最终报废的小高炉约有5- -6万立方米,小矿山、小焦炉也随之弃置,形成巨大的浪费。举全国之力不过使钢铁产量摸高1866万吨,随后又回落到四、五年前600多万吨钢的水平,并 不得不开始推行持续数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2017对于整个钢铁行业来说,这必定仍是艰难的一年。因为钢价持续大幅下跌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经历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之后,钢铁工业已进入了加速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竞争力为主的阶段。

2.1我国钢铁行业的主要特征

主要有5点需要关注

2.1.1钢铁工业发展较快

我国目前能够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能够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有85%的钢材是按国际标准生产,其中1/3的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钢铁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国内钢铁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钢铁企业普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竞争十分激烈。目前,国内中小型材、低产品的生产能力处于相对过剩状态,而高附加值产品的自给率较低,大部分依赖进口,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产钢材面临进口钢材的冲击增大。

2.1.3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长线、低档次产品产量迅速增长,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缺口,需大量进口。

2.1.4工艺结构逐步改善

我国钢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陈旧的设备和落后的工艺逐步淘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钢铁企业已淘汰平炉炼钢。2001年连铸坯产量为12,232万吨,比2000年增长1,798万吨,增幅18.26%;连铸比为82.14%,比2000年增长0.21个百分点,接近83%的国际平均水平;全国钢铁生产板管比为40%,比2000年下降1.6个百分点。

2.1.5企业组织结构改善,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差的状况有所改变,行业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2001年,我国年产钢5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有55家,占290家产钢企业的19%。55家企业产钢13,263.85万吨,占全国产钢量的89.1%;产钢材11,996.71万吨,占全国钢材产量的76.2%。

2.2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行业集中度低,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

2中国钢铁企业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任务十分艰巨。

3钢铁企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以及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钢铁产品生产率低、成本高。

4钢材产品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

5钢铁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6钢材产品销售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3提升我国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3.1产能严重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能过剩是中国钢铁产业的“第一顽疾”,一方面落后产能没有及时被淘汰,另一方面产能又在快速增加。由于总量过高,加剧了国内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市场价格低位震荡,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低水平、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加之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3.2产业集中度过低,国际话语权轻

目前,全国有1000多家钢铁企业,排名前10位钢铁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的43.5%,而美国、日本和欧盟排名前4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在本国的占比均超过60%。所以中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铁矿石进口的“中国模式”。

3.3内部竞争无序,国际竞争力弱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分销渠道以经销商为主,重点企业直供最终用户所占比例偏低,这种营销方式,使得经销商对市场影响较大。然而,目前经销商经营模式也处于粗放阶段,追涨杀跌。市场稍有波动,企业间便竞相压价,少数企业甚至采取不理性的销售模式,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恐慌因素,造成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由于我国钢铁产业技术水平仍处于中低端,我国出口的钢铁产品,大多是中低端品种,高端产品比例很小,国际竞争力不强。

3.4布局不合理,生产成本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钢铁企业大多分布在靠近资源和大中型城市的内陆地区,多数重点大中型企业位于省会和大中型城市,不少钢铁企业还处于人口密集、严重缺水地区和风景名胜区。事实表明,我国钢铁产业现有布局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进行布局调整。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内驱力方面分析,由于钢铁工业对经济总量拉动作用较大,各地区相继开展项目,并且盲目贪大,造成钢产量迅速增长,总量过剩;从发展阶段分析,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初期,钢铁市场需求量大、利润高,造成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从技术方面分析,钢铁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造成钢铁企业遍地开花,多达千家。

钢铁工业在西方被视为“夕阳工业”已经多年。而21世纪中国的钢铁与汽车工业,仍然充满着希望,有着光辉的前景。

要着力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突破布局不合理、成本高、污染重的困局,向沿海延伸,把钢铁产业建成生态型产业。要加大节能环保投入,积极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把钢铁产业建设成为生态型、循环型产业。

我对中国钢铁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