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典故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1714221914

长平之战的典故是怎样的
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平之战的典故是怎样的,希望你喜欢。长平之战的典故介绍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
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
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
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
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
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
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
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

痛等问题。
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
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的兵力伤亡数目令人震惊。赵国前后死伤约45万人,此后元气大伤。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内空虚。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主将赵括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赵国军队失去了主将,剩下的士兵便不成气候了,全部向白起投降。
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白起并没有放过这些降兵。
他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留下他们,可能会再生其它事端。于是,他便用了欺骗的手段,将赵国的四十余万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放回了年龄较小的240名士兵。
这样的事件的确骇人听闻,但也足以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白起临死前,也曾说过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情,早就足够死罪了。1995年的时候,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长平之战的典故是怎样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