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9-03-26 21:54:55

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耒耜——松土工具(原始社会——商周)

2)、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器牛耕(体现生产力的发展)

铁犁牛耕:A、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B、普及全国:汉代【耦犁(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东汉)】

C、发展: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1)、水利工程A战国时期都江堰(李冰、成都地区、秦国)郑国渠(水工郑国、关中地区、秦国);

B、西汉:井渠法(新疆等干旱的地区) C、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农业灌溉工具:三国曹魏的翻车(动力:人力);唐朝筒车(动力:水力);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

A、性质:奴隶制土地国有(国王所有) B、特点:奴隶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标志: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伴随封建社会两千多年)

B、产生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征:一家一户为单位规模小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 了解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A、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明朝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B、 官营手工业的评价(包括特点):利: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技术水平

弊:只为帝王贵族服务,不服务于社会;行业间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加重政府的财政支出

2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①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②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汉代丝绸之路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明代: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清;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铜:商周进入繁荣时期(青铜时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冶铁:①西周晚期有铁器 现在已知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是春秋晚期。

②两汉:开始用做燃料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③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非灌溉工具——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3)制瓷:中国是瓷器故乡①商朝原始瓷器 ②东汉成熟青瓷 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③北朝成熟白瓷

④唐代制陶技术代表是唐三彩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代期首创釉下彩绘

⑤宋朝五大名窑(汝窑、定窑、钧窑、官窑、哥窑)

元代:成熟的青花瓷

清:粉彩瓷珐琅彩(清朝)景德镇为瓷都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北宋为转折点)

汉唐:1(商业区)(居民区)分开;(2按时开闭市;(3)官府严格管理。(唐后期夜市繁荣)

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宋朝:(1)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2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

3官府不再直接管理 4草市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

“市”

“草市”

出现地点

城市

离城镇较远郊区

形成方式

政府规划设立

自然形成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1)商业城市:①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②唐代: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成都),扬一益二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③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商业繁荣。④清代苏州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等)

2)商帮(明清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晋商伴随商帮还产生了会馆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

具体原因:A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B、封建剥削沉重,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C自然经济的抵制等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苏州、杭州)

2理解“重农抑商”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1 首倡:战国商鞅变法

2 含义: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3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4 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实质:维护封建统治)

5 影响: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潮流

3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原因:明太祖倭寇之患,下令海禁(最早)。清代为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含义: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是禁止;保留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

③影响: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消极)

B.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一定程度抵御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积极)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③自然经济开始的解体标志:中国棉纺织业的衰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史实: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东南沿海

3)代表:①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主要原因)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诱导

5)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3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1)时间:甲午战后(19世纪末)

2)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列强侵略的两重性)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目的是扩大财源)

“实业救国”思想

3)代表企业:状元张謇南通大生纱厂;(荣崇敬、荣德生无锡面粉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98戊戌变法、1911辛亥革命)

4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一战期间(或1912-1919

2)原因:①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主要内因

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③群众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3)特点: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②主要在轻工业方面(新式工业:纺织业最大、面粉业第二);

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因此,带有半殖民半封建性特征。

4)“短暂”的主要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5)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5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时间:19271936

2)发展原因:①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南京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币值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短暂”的原因:官僚资本1927——1949,四大家族)的控制;抗日战争的发生。

6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1)时间:抗战期间(1937-1945

2萎缩原因: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2)原因: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压迫、繁重的捐税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7、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因素;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

3)、作用: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近代化

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定义: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3)、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实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了解“一五”计划

1时间:19531957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旧中国重工业薄弱;增强国防;借鉴苏联经验)

3意义(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

3理解三大改造

1)概况: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途径: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途径: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途径:全行业公私合营(伟大创举:和平赎买)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了解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内容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主要内容: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

当前主要任务: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3)评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5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

1)、概况:大办工业农业,在农村建人民公社。时间:1958

2)、实质:“左倾”错误;

3)、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大跃进)共产风(人民公社化)

4)、危害:A、大跃进:片面追求生产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生产力B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混乱

5)、三年19591961严重经济困难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

6)、纠正错误: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主要措施

启示

正确探索

56年《论十大关系》

56年中共八大(主要矛盾)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探索失误

左倾错误

58年大跃进运动

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

行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

相适应

纠正失误

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992——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的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把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代领导集体;

④、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2)意义: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

2、了解经济体制改革(对内)

1)、开始:农村。(2)、扩展: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3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体制改革)

1)时间:1978

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实行——安徽、四川——全国推广

3式:包产到组、包干到户

4)特点: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不享有所有权,享有经营权)

5)意义: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时间:1984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4)所有制:单一公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5)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

6)意义:调动积极性,企业增强活力,经济发展

5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新增)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1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厦门珠海汕头1988年,海南省。(最大)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为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有连云港、南通

3经济技术开发区:汇集人才,先进技术,有知识密集特点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4)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环渤海

5)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重点和标志

6、了解“南方谈话”1992

1)、背景:①、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

2)、内容: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⑥关于发展问题

3)、意义:极大解放人们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7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1)、中共十四大(1992年)A、主要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意义:与“南方谈话一起,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3)、中共十五大(1997年):A、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B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1)、男装:

①、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仍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特点中西结合)出现

2)、女装:

①、旧式旗袍:宽松肥大新式旗袍:合身适体(特点:中西结合)。

2、了解现代的服饰变迁: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式服装。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化。

2、 ①、四大菜系——菜、菜、菜、淮扬菜。

②、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3、 ①、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

②、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4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维新主张“废止缠足”、“断发易服”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2)婚姻自由: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清末明初:新潮男女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就简,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3)广大农村传统风俗仍然沿袭

5、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6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

②、19世纪70年代,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

②、辛亥革命前夕,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③、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1909建成、詹天佑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

4)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空事开始,

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民航拉开序幕。

7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有线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2)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1932年底,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8知道中国近代前期一些代表性报刊 9了解影视事业发展标志性事件

1873年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②、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申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国闻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11905《定军山标志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2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31935第一部获国际荣誉影片《渔光曲》

4《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国歌

51958北京电视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

10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被称为大媒介互联网它被称为第四媒介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3中国第一条互联网开通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一节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15-16世纪)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社会的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控制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4)精神动力: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B条件

1)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是最突出的表现。

2)造船技术:已出现了新型的轻便、多桅多帆、快速、舱宽的大船,

3)地理知识:欧洲地圆学说开始流行,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C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方向

到达地点

王室支持

1487

迪亚士

向东

西欧→好望角

葡萄牙

1492

哥伦布

向西

西欧→美洲

西班牙

1497

达伽马

向东

西欧→好望角→印度

葡萄牙

1519

麦哲伦

向西

环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西班牙

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初具雏形)

①、商业革命:商品种类(美洲生产:可可、马铃薯、烟草、玉米)----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

②、价格革命:A、货币贬值:金银贬值,商品价格上涨

B、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3、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4、思想震撼之路:地圆学说 冲击了神学理论。

第二节 血与火大的征服和掠夺

1、了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史实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扩张:

、方向和地区:

扩张方向

地区

葡萄牙

亚洲非洲

非洲沿岸;印度西岸;马六甲澳门巴西

西班牙

美洲

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菲律宾

衰落原因:掠夺了大量财富,没有用于发展本国工业,而是用于封建王室的奢侈消费

2)、海上马车夫荷兰(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特点:商业资本发达

②、殖民概况:

地区

殖民地

亚洲

印度沿海,马六甲和锡兰,印尼,中国台湾

非洲

好望角

美洲

新阿姆斯特丹(后来的纽约)

3日不落帝国英国(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手段

概况

成立贸易公司

东印度公司

殖民战争

西班牙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霸主地位

荷兰:《航海条例引起矛盾,三次战争,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法国:打败法国,获加拿大新法兰西,最终确立霸权,“日不落帝国

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常用手段:抢掠欺诈

2)影响:①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亚非拉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早期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式和影响

1)、方式:野蛮的掠夺;残酷的屠戮;罪恶的黑奴贸易;不平等贸易;

2)、影响:、对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②、对宗主国(欧美):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原始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A、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和贫困破坏性

B 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进步建设性

第三节 “蒸汽”的力量

1、 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资金

海外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

劳动力

圈地运动

市场

国内市场

圈地运动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国际市场

海外殖民扩张

2、了解工业革命中主要发明创造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行业

发明者及其成就

意义

棉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 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

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动力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推动机器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

轮船1807、美国、富尔顿

火车1814、英国、史蒂芬孙

各地联系更便捷

3了解工业革命影响

(1)、积极影响:①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②城市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③文化思想:促进了科教事业的发展及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④社会关系: 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无产阶级

⑤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盛行

⑥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⑦英国地位:“世界工厂” 19世纪中期

(2)、消极影响:

①、工业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②、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无产阶级日益贫困,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激化

4、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和早期的殖民扩张的不同之处?

早期(16——18世纪)

工业革命后(19世纪)

目的

 掠夺财富,积累资本

 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方式

 赤裸裸的掠夺为主

 经济和军事侵略结合;商品输出为主

第四节 走向整体的世界

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政治前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市场)

3)、开始的标志:1866德国西门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4)、两个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要发明创造

 主要行业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与创造

电力的广泛应用

1866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开始标志

1870

格拉姆

比利时

实际可用的发电机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885

本茨和戴姆勒

德国

开始生产最早的汽车

1903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844

莫尔斯

美国

有线电报

1876

贝尔

美国

有线电话

1896

马可尼

意大利

无线电报

化学工业的建立

1867

 诺贝尔

瑞典

炸药

3.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影响

①、生产力:极大促进了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关系:垄断组织的出现,资义过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③、国际关系: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3)、形成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4)、实质: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①、经济: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正在进入成熟阶段)

②、政治: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

③、国际关系:刺激列强瓜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A技术来源看

 来源工匠实践,科学和技术未结合

 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

B从进程上看

 一国(英国)扩展到多国(欧美)

 主要资义国同时发生(美德中心)

C工业部门看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主

标志成就(生产力)

 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

 电力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

 垄断组织 (公司制)

对世界市场影响(国际关系)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销售矛盾

具体原因:贫富分化;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股票投机;自由放任政策。

2)时间:19291933年;导火线: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国际贸易锐减。

4)特点:范围广(经济领域和地域)时间长破坏性大 来势猛烈

5)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胡佛政府措施:“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结果:危机恶化

2、理解罗斯福新政救济复兴改革三个方面3R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1)、目的:①直接: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混乱状态,摆脱危机

②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内容:

项目

内容

目的

整顿金融(首要)

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稳定金融秩序

复兴工业(中心措施)

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蓝鹰标志)

防止盲目竞争恢复工业生产

调整农业

行政手段调整农业,减耕减产

缩减农产品规模、提高农产品价格

社会福利

A举办救济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田纳西水利工程

B保护劳工权利(最工资、最高工时)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

增加就业、刺激内需、稳定社会秩序长远促进经济发展

3)、特点: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作用:对美国:①经济:一定程度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②政治:缓和美国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对世界:①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战后资本主义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局限性: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当代(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主要变化)[首创:罗斯福新政;普及:二战后]

②社会政策:建立福利国家

③产业结构:第产业(服务业)比重上升

④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

4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

2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特点: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失灵。

380年代,各国减少干预,发展出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5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1直接目的:缓和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2)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3)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过程:①、开创:罗斯福新政;②、普及:二战后;③、高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④、缩小规模:80年代。

5)评价:①利:缩小贫富差距,缓和阶级矛盾,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弊:加重国家财政支出,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劳动者积极性降低

6、了解美国“新经济”(又称知识经济)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

2)原因: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推动

3)定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特征: 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内忧:地主资产阶级叛乱

外患:协约国(英、法等)的武装干涉

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面临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苏俄落后的生产力

目的

直接目的: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农业

余粮收集制中心措施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大小企业一律国有

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

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商品价值规律。

“新”的主要表现: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影响

积极

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主要方面)

恢复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巩固工农联盟;

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消极

①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②战争的结束后,继续推行,造成经济政治危机

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二)、苏联的成立

11922年苏联成立;

2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通过;

1917年前)沙俄1917—1922)苏俄1922—1991)苏联1991后)俄罗斯

(三)、“斯大林模式”。

1、国家工业化:

1)、原因:①、国内:苏联仍是落后农业国;

②、国际:面临资本主义包围

2)、方针提出:1925联共(布)十四大提出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28年开始)

4)、成就:1937 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5)、局限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

2、农业的全盘集体化

1)、原因:①根本: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②直接:1928年的粮食收购危机

2)、方针提出:1927联共(布)“十五

3)、特点: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消灭富农阶级)

4)、过程:逐步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5)、影响:A、积极性: ①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粮食、原料、资金等)

②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

B、消极性: ①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造成农业长期落后,也不利于工业长远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

表现: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特点);农业农业全盘集体化

5、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功绩: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与当时生产力基本适应)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农民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企业积极性 ④僵化的体制成为以后苏联解体根本原因

(四)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

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必要性)

②、斯大林逝世(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可能性)

2)、内容:

经济上:A农业改革:(突破口)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B、工业改革: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上: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平反冤假错案

3)、评价:A进步性:首次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局限性(失败原因):①.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

. 思想上急于求成没有总体规划和科学实验

.改革没有从根本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根本原因)

2、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

1)、内容:工业方面(改革重点):“新经济体制”;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A、前期: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军力、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B、后期:70年代改革停滞——困境

3)、失败原因: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修补性的改革;(根本原因)

②执政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3了解戈尔巴乔夫(1985-1991)的改革

1)主要内容:

A、经济改革(前期改革的重点):加速战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承认

市场调节作用

B、政治改革: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②、提倡民主化 公开性

③、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实质:放弃党的领导权)

2结果:失败,最终导致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

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国防工业

成为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转向政治

领域

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体化的发展

1、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经济:加强经济上的联合与合作主要原因)

历史:两次大战的惨痛教训,法、德和解

政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在美苏争霸的态势下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心理认同感

欧共

11951 欧洲煤钢共同体 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

2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1967年三者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性质:经济一体化组织)

4199311月,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成立(性质:经济、政治

一体化组织)

欧元诞生

199911欧元诞生200211正式流通。

欧盟东扩

2007,成员增至27个。

演变

趋势

规模:成员国不断增多,规模扩大

性质: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影响

A对欧洲: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地位

B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与发展

原因

⑴西欧、日本崛起的挑战;⑵美、加、墨三国经济发展需要

标志

1994 11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

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前景

将自由贸易协议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建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影响

三国相互弥补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加强规模经济的优势

3、亚太经合组织(APEC

背景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亚洲经济崛起

成立

198911月,澳大利亚、美国等12国在澳大利亚堪培拉成立。

特点

1)、范围广(最大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2)、差异大(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不同、文化风俗迥异)

扩大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香港以地区经济体的名义加入

2001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影响

有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

4、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原因和影响

1)根本原因:生产力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2)影响①积极:促进了区域集团内经济的发展在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从而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消极: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比较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名称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

建立时间

1993

1994

1989

成员国之间的

差异性

发达国家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

合作领域

经政军

经济

经济论坛

有无超国家的

权力机构

欧洲议会

其他

欧元

美国主导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70年代初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

①背景:二战后,欧洲国家实力大大削弱美国实力膨胀,要求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内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特点:  

  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③结果: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主要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宗旨

初期复兴欧洲经济

后期:全球长期贷款、技术支援

短期贷款稳定汇率、稳定秩序

都成立于1945年;股金来源投票权大小规则相同;成立初期都受美国控制;总部都设在华盛顿。

⑤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消极: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瓦解: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美、日、西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2、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1)背景:①1929经济大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必要性

战后西欧各国实力大减,各国纷纷乃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了让自己产品更畅通的进入世界市场

2)建立时间:1947年,美国、中国23个国家签署了“关贸总协定”

3)宗旨:削减关税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

4)评价:①积极作用: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有利发达国家对外倾销商品,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成 (2个体系,3个支柱)

2)影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

4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评价

1)、积极作用: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②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③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

2)、消极作用:美国在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1、世界贸易组织(WTO

1)前身:1947关贸总协定(弊端:临时多边协定,缺乏法律性强制措施)

2)成立:199511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3)宗旨和目的:促进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贸易自由化

2、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

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1986年中国申请复关1995年转为入世谈判

正式加入200112多哈会议中被正式批准加入。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A机遇:①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分工

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

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⑤有利于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4)中国(发展中国家)应对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3探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

③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赶超发达国家);也是挑战落后技术、资金、经济安全、政治压力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对世界: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

专题一 第一节

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的时间?在汉代和唐代时如何发展的?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它的性质及特点?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它产生的标志及根本原因

4、中国古代兴修水利的成就(战国、汉代);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出现的时间及动力区别?

5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及特点?

第二节

6、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是什么?在管理方式、产品的用途及流通方式上有何区别?

7、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明朝前期以前)?特点及评价?(概括记忆)

8、古代纺织业的主要成就(原始社会、商、、宋元、明清)、古代冶金业成就(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南北朝);古代制瓷业成就(原始、商、东汉后期、唐代、元、清

第三节

9草市出现并发展的过程?与相比有何特点?是否受政府的管理?

10、古代的区别?汉代和唐代发展的概况宋代的市与汉唐的市相比有何突破?

11、商帮出现于什么时期伴随商帮还产生了什么?最大的商帮是(山右和新安:别名)

12、汉代、唐代和清代商业都会发展概况?

第四节

13、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的时间?提出的根本原因和实质?影响

14、闭关锁国政策提出的原因(根本原因)和评价?(注:是限制不是禁止,清保留广州十三行)

1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标志?缓慢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

第二章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地点、代表企业、原因(主要原因)?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代表企业、影响?

3、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主要原因)、表现、特点、短暂原因分别是什么?

4、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的时间、原因分别是什么?

5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首先出现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因?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哪些条件?

6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7、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原因?

8、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9、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指什么?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何特点?

第三章 第一节

1、建国后(1949—1956)、(1956—1966)、(1966—1976)、(1978—)分别属于什么历史时期?

2、过渡时期的定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实质?

3一五计划的时间、特点、成就、意义?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方式(或途径)、实质、意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伟大创举是什么?

5、中共八大的时间、背景、内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意义?

6、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的时间、实质、各自的特点危害1960年,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三年经济困难的时间、出现的主要原因

7 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有哪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探索?从中我们能吸收哪些经验教训?

第三章 第二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大决策)、意义

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后扩展到什么领域?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要性、过程、特点、意义?

4、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的时间、中心环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的改革?

5、我国对外开放开始的标志?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是什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

6、经济特区开始设立的时间、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7、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调整的核心内容?其根本调整的是哪两次?

第三章 第三节

192年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

4、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5、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第四章

1、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中山装什么时候流行?旧式旗袍和新式旗袍的区别?哪些服装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总趋势?

2、中国的四大菜系?西餐传入中国的时间?

3、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是什么?西式住房开始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4、古代——近代(清末明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婚俗变化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丧葬风俗发生怎样的变化?

5、剪辫易服最初提出的时间?正式实施在什么时候?近代以来社交礼仪发生什么变化?

6、自行车传入中国的时间?第一个有轨电车建成的时间和地点?公共汽车开始运行的时间和地点?地铁开始运营的时间和地点?

7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的时间?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时间、名称、设计者)

8、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的时间?1872年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意义?

9、中国航空事业诞生的标志?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的标志(时间、航线)

10、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建立标志(时间、地点、建立者);无线电报产生(时间、地点)

11、电话传入中国的时间、地点?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时间、地点)?

12国人办近代报的先例的标志(时间、名称);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有哪些报纸?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通俗性报纸名称?

13、第一座广播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分别的时间、名称、地点?

14、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标志、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或中国电影事业诞生)的时间、名称?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名称)?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时间、名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时间、名称)

15、互联网诞生的时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的时间?四大媒介指的是哪四大媒介?(互联网是第四媒介)

第五章 第一节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重点: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2、 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内容

第二节

1、 16—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中殖民霸权的更替?

2、 西班牙和葡萄牙扩张的方向和主要地区?它们后来衰弱的主要原因

3、 17世纪荷兰经济的特点、主要殖民的地区?

4、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时间过程(三次战争)、战胜荷兰、法国分别说明了什么殖民霸权地位变化根本上取决于什么

5、 英荷战争的直接原因、性质?

6、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7、 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影响(对世界、对宗主国、对殖民地)?

第三节

1、 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起止时间

2、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尤其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3、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行业开始、结束的标志标志性的发明?交通领域的发明(美国领先)?

4、 工业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 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和早期的殖民扩张的不同之处(目的和方式)?

6、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时间和原因

第四节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主要原因、开始标志、中心及发源地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哪些领域的成就、分别有哪些重大发明

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实质

4、 两次工业革命特点比较

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专题六 第一节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重点: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标志(或导火线)、表现、特点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原因?(重点:主要原因)

4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发展有何启示?

第二节

1、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直接、根本)、主要内容及各项措施的目的

2、 罗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和中心措施

3、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作用?(罗斯福新政代表的阶级利益:牺牲垄断资产阶级的眼前利益,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

4、 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第三节

1、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最主要的变化)?

2、 政府干预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二战后、70年代、80年代)

3、 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目的、实质、过程、评价

4、 美国“新经济”产生的时间、原因、含义、特征?

专题七 第一节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背景、目的、内容(中心措施)、特点、影响?

2、 新经济政策时间、背景、目的、内容(中心措施)、特点、影响?

3、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4、 苏联成立的时间及历史?

第二节

1、 国家工业化的原因、方针提出、特点、成就及局限性

2、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农业全盘集体化得原因、方针提出、过程、特点、成就及局限性

4中国和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什么?

5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什么?

6“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7“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绩和弊端)

第三节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突破口)评价(进步性、局限性)、失败原因(根本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改革重点)、结果、失败原因根本原因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结果?

4苏联解体的标志、解体原因、实质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和结果分别有何不同?

专题八 第一节

1、 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2、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者的关系

3、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4、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过程、演变趋势、影响?

5、 欧洲共同体和欧盟成立的时间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6、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原因、标志、地位

7、 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的背景、标志、特点

8、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时间?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9、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原因和影响?

10.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的时间、背景、内容、主要机构、影响、瓦解的时间?

11.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异同点(重点:贷款期限、宗旨目的)

12关贸总协定建立的背景、时间、宗旨、评价?

1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成 (2个体系,3个支柱)

14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评价?

15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16、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的前身、标志、宗旨和目的

17、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过程、机遇和挑战、应对策略?

18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评价及应对策略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