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七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9-09 21:36:44

七年陕西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给我们的启示

陕西中考语文试题从2008年开始涉及古代诗歌,现将七年来陕西中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考查的情况加以汇总,希望能给紧张复习的初三师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部分 逐题分析,体会试题特点及其答题方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2014】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21. 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2 分)

22. 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分)

试题点评这是一首绝句。诗人春天在山中行走,触景生情,抒发感情的,好读易懂。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不同于一般诗特点的是,这首诗抒情方式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借叙述抒发感情的。命题集中在两个点上。21题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即理解词语移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22题理解诗句的表达内容之一,诗句的情感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 题。(4分)【2013】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2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分)

2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 分)

【试题点评】这是一首七言,颔联、颈联对仗不是很严整,不能按七言律诗对待从题目看是送别诗。这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送别也显得豪迈大气。试题也没有考虑诗体形式特点,着重于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方面命题。考查点小而具体,设问明确。21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22题有近年命题探索意味,考查对“另类评价的看法,只要通过比较能理解这首送别诗的内容特点就可以作出判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4分)【2012】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2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2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试题点评】这是一首绝句。从题目看是诗人经过山村农家时的所见所闻,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命题着力于诗歌的两个重要特点,21题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内容,22题理解两个关键词的意思。本年度没有考查表达技巧。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2011】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2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2分)

2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试题点评】这是一首绝句。与一般诗歌不同,这首诗前两句先叙事,五年前与今日形成对比,为两句借景抒情作了铺垫命题抓住前后两句的这一特点,重在理解。21题理解对比的意义,第一句“损容颜衬托了第二句“春风;22题理解第三四句写景的内容,特别是理解写景句子里所抒发的喜悦之情。要说明的是,借景抒情是一种比较难理解的抒情方式,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却抒情,作者直接表达赞美厌恶之情,而是把浓厚的感情注进了写景句子里。命题者正是理解到了这一点,所以命题有意采取了先解说,后命题的办法,引导考生理解题意,作准答案。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l—22题。(4分)【2010】

农家望睛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21.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2.在《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2分)

【试题点评】这是一首绝句。写秦地农村夏忙时节老农盼望天晴的情形。命题点小,容易组织答案。21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效果,22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为便于控制答案,试题用《观刈麦》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加以引导。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2009】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0.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2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试题点评】这是第二年古代讨伐诗歌命题,依然照搬了上一年的试题。选取五言绝句,但内容好理解,试题难度大大降低。诗歌前两句写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后两句抒发感情,一看就是风和日丽,心情愉快的情景。虽然诗中有“乱字,但也不会想到不好的情景,无非写莺啼声多,应和鸣唱的情形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4分)【2008】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2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试题点评】这是第一次中考涉及古代诗歌鉴赏,选材相对容易一些,为五言绝句。前两句交代地点,写景,后两句叙事,抒发感情。难点是“一蓑烟雨湿黄昏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很容易看成是迷茫郁闷的情绪流露。可能是第一命题,难度没有把握好。试题有些难。两个题都着重于诗的后两句。20题考查古人炼字的用意,“湿就是潮湿、湿润的意思。烟雨打湿黄昏是和中什么意味呢? 21题考查诗人流露的感情,正是诗歌难点所在。估计当年学生很难得高分。

第二部分 总结归纳,明确复习应对策略和答题技巧

纵观七年的陕西诗歌鉴赏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中考诗歌鉴赏试题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题材选取控制在浅湿易懂的范围之内,体制小,阅读理解容易。七年中有六年选取了七言绝句。2013年选取了七言古体,虽然稍微有些难,但边塞诗风、军旅内容特点明显,“另类也容易理解。不排除2015年继续选取的可能。当然,可能选取符合浅显易懂特点的词,如小令之类。

二、命题只有两个,并且考查点具体明确,答案不容易偏。七年来主要涉及炼油字(词语理解)、修辞、诗句内容理解、诗句所抒发的诗人感情等。偶尔有探究类试题,也都在命题作了引导比较,借用课本上学过的旧知识引导探究,难度明显降低。

三、鉴于上述两明显的特点,陕西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时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重点以绝句复习为主,适当接触一下律诗,有兴趣了解一下小令,以防万一

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

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除小令外一般结构上都分为上下两片(也称阕、段)。上片或写景或叙事,反映一种情况;下片或抒情或议论,抒发词人感受。词风上,婉约、豪放两大风格区别明显。不论什么词,表达一定的内容都要运用相应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表达上不同于一般的情境、情感、状态、方法、技巧都值得玩味。

2、总结一下读诗理解诗的方式方法。一般有个注意事项。

要注意题目,明确诗句的内容要旨;要注意作者,知人论世,明确作的风格;要注意注释,了解背景、相关内容解释,正确理解内容难点;要注意的语句表达特点,如修辞、方式方法、语句特点、事项关系等。有时前有小序,还要注意序言对于诗写作的具体动机和情景的提示、暗示。

学会分步操作。一是诵读。要读出音乐美、情感美。做到: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出情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诗歌的景物造型、色彩、声音、味道、质地等进行体验,获得情感享受。二是理解。解字词是理解句子的前提。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讲究词语运用。凡是炼字得意之处,都是有意义之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准确理解语运用,对于理解全内容意义重大。理解语句其实就是理解与情、事与理等关系,理解诗所描写的事件及其描写方式,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以及描写时所运用的修辞方式。三是再现。一个是想象出全的意境,如场面、情景等;一个是想象出重点诗句的意境,如人、景、物、事等。最后再评价一下。古人讲究炼字,无非是想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且增加诗语言的形象性,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等等。评价中使用的术语在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中去感受、学习,不断积累。

3、学会组织答题语言。一般要抓住问题思考,直来直去,咋问咋答。word/media/image1.gif问的方式和角度提示决定了答案的方式和角度,试题怎么问就要怎么思考怎么作答;word/media/image2.gif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绕弯子,必须按问作答,一问一答。

录一: 七年陕西中考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014】21.“窈窕”一般是形容人形体美好的,在这里形容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轻柔的春风带给人们美好的感觉。(也可以联想为:散发着清香的靡芜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如舞姿飞扬,情态美好。) 22. 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2013】21.(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 22.(2分)示例⑴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示例⑵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

三、【2012】21.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22.“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四、【2011】21.反衬或衬托 22.(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五、【2010】21.“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希望天睛的迫切心情。(2分) 答出“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得1分;答出“迫切心情”,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22.都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2分)回答正确,得2分。共2分。

六、【2009】20.“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个要点,得l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21.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评分标准:回答正确,得2分。共2分。

七、【2008】20.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评分标准:能答出“生动形象”,得1分;能答出“清幽润泽”,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21.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评分标准:能答出“向往”“静谧”“悠闲”的生活,即可得2分。共2分。

附录初中诗词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评价

1

,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的故事。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诗歌当中虚实结合常常能收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句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后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又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题为《月夜》,实写本应是写自己看月,但此诗却未实写自己看月思亲,而主要以想象之词,写妻子自己的思念。诗中着力描写妻子“独看”思亲的情景。首先,诗人以儿女幼小还不知道思念长安,突出妻子深夜望月思亲“只独看”的形象。接着进一步写妻子久久望月以至雾湿云鬓,月寒玉臂,写出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无限怀念亲人的深情。这都是虚写,诗歌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妻子如此,诗人自己也同样如此。这就深刻表现了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和相思。

正面和侧面

直接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环境、气氛进行描绘,称为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可以使读者直接感觉到人物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貌、个性习惯以及环境的状况、事件的气氛等。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物。

如胡令能《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正面对精美的绣工的描写。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又如张祜《赠内人》: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正面对宫女的凄凉寂寞生活和愁肠万转的怨情的描写。第二句写宫女在单调环境中,无可奈何地把目光投向那唯一有生活气息的树梢的鹭窠,这一举动,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三四名写斜拔玉钗,拨救飞蛾这一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少女的善良心愿,表示飞蛾的一腔同情,对自己的哀怜。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这两种表现手法常用于咏物诗。

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使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作者曾应进士不第,长期在幕府中做事。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贫女形象寄托了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愁,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是终年为上司提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的写照。流露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首诗是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自己的郁积和愤慨。作者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藏在平淡的描绘之中。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洞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山,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时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地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

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是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如陆游的《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诗人被闲置不用,可是写景叙事均安逸、闲适,这是用来反面衬托其愤激之情。

还有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碧水之上有白鸟,青山之上有红花,是“乐景”。而游子不能回乡,是“哀情”。此诗正以乐景反衬哀情。

渲染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显出物象明暗向背和墨彩深浅。在文艺创作中,是指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先看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又如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铺垫

运用类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与叙述的主要事物放在一起,前者用作陪衬,以使主要事物鲜明突出。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又如张籍《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首句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阴沉抑郁。二句写近景则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富有朝气。一抑一扬,一暗一明,互相衬托。

再看常建的《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蹇,波涌云飞,形成高潮,描绘了一幅和平统一的辉煌画卷。

含蓄

含蓄是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但应该看到,这种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

运用含蓄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朱庆馀的诗《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是应进士科举的才子,张籍是水部侍郎。朱希望得到张的常识,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征求张籍意见。

张籍以《酬朱庆馀》作回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张籍把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必受人们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

这种手法,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是从《诗经》就开始的,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陕西七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