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读书之“学胜古人”之路

发布时间:2011-03-04 15:33:26

探寻读书之“学胜古人”之路

《毛泽东的读书人生》带来的启示

在毛泽东早年所作的《讲堂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这一观念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期形成的,并且伴随其读书生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实中,毛泽东也确实是才胜今人,学胜古人。毛泽东留存世间的功业,多多少少也可以从他倘佯的书籍世界里寻觅到思想的源头。笔者探求毛泽东一生成就与读书的关系,认为打开“学胜于古人”之门的关键在于“勤、思、用”三个字。而新时代的税务干部如果能用好用活这三个字,就能指引和帮助成就辉煌的事业。

学要胜古人贵在“勤”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奋实际是学习的态度问题,也是帮助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和前提。虽然每一个勤奋读书的人不一定成才,但是成才的人一定必经勤奋之路。任何天才都具有无止境勤奋刻苦的能力。中国古代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等勤奋之士,且不论他们为之奋斗的功名是现今社会嗤之以鼻的旧事物,但是他们读书的精神确是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推崇的。

勤奋读书是广博知识的积累过程。毛泽东的一生涉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等各类书籍,广博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笔巨大的财富。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他曾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写道:“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然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毛泽东虽然没有购买并读完这些经史子集,但已读了不少,并且他的国学造诣相当之深。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宋明理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学说等,他都作过认真的研读。与此同时,毛泽东对西方近代的著作也读了不少,如在1912年下半年,他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刻苦自学,就读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书,对西方近代进步思想有较好的把握。其实毛泽东与读书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注定终身与书为伴。

勤奋读书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古语有云:“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读书贵在坚持,要活到老,学到老。有这样一个典故,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再想学习,只怕晚了吧?”师旷回答说:“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太阳初升;壮年时喜好学习,就像太阳当空照;老年时喜好学习,如同点着蜡烛照明。蜡烛之光虽然微弱,可总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强吧。”这就是秉烛之明这个成语的来历,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他一生读书、积学,恒久而不间断。他的似百丈高台的渊博学识,正是日积月累、一砖一石地筑起来的。1975年他都82岁了,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甚至于在弥留之际,他都不忘读书学习,1976 98那天,因为病入膏肓,他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37,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这种精神很感人,当前在税务系统中倡导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更显重要。从税务干部现状看,绝大多数干部是做得是好的,但少数同志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同志不比工作比待遇,不讲奉献讲报酬;有的感到政治上“进步无望”,于是工作积极性欠缺;有的不认真学习自身业务,在机关行政工作岗位不会写税收调研材料,不会调查研究,在业务工作岗位上队业务知识不精通,不会回答相关税收政策,更不熟悉企业相关财务报表。这些与税务党员干部肩负的责任和应有的精神境界是格格不入的,因此税务干部应该要适应形势和工作的需要,在“勤”字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一番事业、有一番作为。

学要胜古人巧在“思”字。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而不加思考,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便会渐渐丧失,犹如一个骑惯了马的人他的步行能力必定差。对于学而不思的陋习,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曾批判过:“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学会思考对于税务干部来讲,就是在保持“想干事”的豪情壮志的同时,还要“会干事”,多思考、多动脑筋,注意运用方法艺术,把工作做到实处。

思考是把知识转化为认识的桥梁。书本提供给我们只是前人的观点和感受,虽然是经验的总结,但终究是死板欠缺活力。读书的过程中,新知识、新观点、新思维的获得就不能指望停留在书本被动接受,需要跳出书本进行独立的思考。毛泽东读书喜欢思考,在恰当评价书中所言风物政事、以明利害得失时,总是能显露出自己的独具智慧。毛泽东喜欢读史,并且善于以史学家的眼光对所读之书作认真考证,辨别史学真伪,这一点非常难做到。比如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他认为《三国演义》虽然通俗生动,读者众多,但是对曹操的描写并不是客观公正的,认为曹操多谋善断,反对把曹操当成奸臣。同时他对刘备的评价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虽然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思考是把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载体。知识要转化为行动需要对知识进行加工转化,并且加以运用指导实践,这个过程离不开思考。毛泽东之所以博学而没有沦为别人思想的附庸,最重要的就是勤学善思。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走出家乡韶山后,在各类革命书籍中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孙中山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认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得知识和个人兴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知识转化运动到实践中,把求知、求学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于是就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思想探求,如“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等涉及大本大源的问题。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领下,毛泽东在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上,多出了一层“变革”的思想,这种思想为毛泽东后来领导中国革命工作埋下了伏笔。这里就告诉我们,在工作中仅仅蛮干是不够的,还要与实际相结合。对税务干部而言应在干事创业中应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晰各阶段税收工作和规划发展的重点,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减少盲目性,把握规律性。在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影响税收工作和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重点,善谋实干,不断增强干事的实效性。

学要胜古人重在“用”字。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试金石。如果把知识当作财富,并用知识武器来指导工作实践,就会战无不胜,一生受用不尽。毛泽东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强调读书经世致用、强国济民,强调为“大我”、社会、国家和民族读书。税务干部要做好工作,就应该把勤奋学习的精神和潜心研究的成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为指导实践服务。

注意把学习转化为谋划全局的思路。《孙子兵法》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意识到全局、整体的重要性。在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之初,他就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后得出的结论。他全局在胸,所以他非常有信心,他相信中国革命是:“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头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注意把学习转化为驾驭军事斗争的能力。《孙子兵法》里讲,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意思是周详了解敌人的战术意向,知己知彼,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一点。毛泽东吸收了这种战略思想,在战术运用中强调集中力量去突破一点。他曾经说,对于人,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由于战术思想对头,毛泽东领军作战胜算比较大,也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在当前,我们税务干部应该要始终保持勤奋敬业的精神状态,履行好税务干部的职责,明确好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所要做的工作,要恪职尽守,坚守岗位职责,要努力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

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不仅是一种人生责任,还是一种历史责任。作为一个领导人、政治家,他始终在诠释着读书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形成了他鲜明而独特的文化个性,散发出一种令人折服的文化气息和智慧力量。他将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尝试让世人看到了他读书化蛹成碟的过程,也最终让他能够学于古人并胜于古人,成就非凡的事业。作为新时代的税务干部,应该在伟人的读书人生中体会到勤奋、思考、运用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不断探索工作规律,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形势,以创新的精神谋求发展,积极寻找新视角,敢于超越,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税收工作水平。

探寻读书之“学胜古人”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