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网络教育本科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

发布时间:


0022《普通心理学》2015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入门课,主要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 单项选择
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 2 判断题
判断表述是否正确。 3、简答
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 4、论述
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并展开论述,最好能结合实际,再整合进行说明。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 历史和现代的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现代心理学 (一)构造主义 (二)机能主义 (三)行为主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2)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四)格式塔心理学派 (五)精神分析学派
主张对人的无意识进行分析,并认为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支配。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开辟了潜意识领域,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等。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七)认知心理学 (八)神经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步骤
1. 确立问题,提出假设。 2.进行研究设计
3.对结果进行审慎的解释和推论 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心理测验法 (四)调查法 (五)实验法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元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最基本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在单个神经元中,由轴突负责刺激传导。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神经网络,又叫神经回路。

第二节 神经系统
根据结构和机能的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一、脑包括: 1.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桥脑是除嗅觉外,感觉信息进入大脑的最后一个信息中转站。 2.小脑 3.间脑
间脑包含边缘系统,其中的海马与记忆功能有关。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与功能
大脑皮层可以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包括初级运动区)语言产生、记忆、注意、问题解决、人格。顶叶负责接受有关温度、疼痛、触压等方面的信息。颞叶主要负责听觉、语言理解、记忆等。枕叶负责视觉。 按功能,可以分为: 1.感觉区 2.运动区 3.言语区 4.联合区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一)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有对比现象,如先用冷水洗手之后再用手碰触常温的水就会觉得热。 (二) 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阈限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二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 (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
(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的大小由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数值上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如何计算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KΔ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需要注意的是,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各种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在极端刺激(过强或过弱时)的条件下就不正确了。



第二节
一、视觉的生理机制 1. 网膜的构造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可分为三层,按照光线传入的方向依次是,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棒体细胞对弱光很敏感, 但不能感受颜色和细节,锥体细胞则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刺激,能分辨物体颜色和细节,但在暗光时不起作用。 2. 视觉的中枢机制 1)感受野
2)大细胞通路和小细胞通路 二、视觉基本现象
光线的基本特性有:波长、强度、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反应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
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三、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1.视觉适应
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第三节 听觉
人耳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a. 频率理论 b. 共鸣理论
c. 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d. 神经齐射理论

第四节 味觉
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的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 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 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

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1.定义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就是的对象与背景,又叫做知觉的对象性。 2.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首先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其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例:两歧图,背景和对象互相转换,知觉到的是不同的图案。
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受到前后发生的事物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 1.形状恒常性 2. 大小恒常性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第二节 空间知觉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 2.辐合
(单眼线索
1.对象的重迭(遮挡 2.线条透视
3.空气透视:比如判断远处的山峰间距离远近 4.相对高度
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 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双眼线索一两眼视差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

第三节 运动知觉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睡眠与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
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α波、β波和⊿波等几种脑电波都有,脑电波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人的身体状态处于放松状态,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这一状态,处于轻度睡眠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很难被唤醒。这一状态大约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脑电波。身体状态处于继续放松状态。这一状态大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身体状态处于各项指标都变慢的状态,梦呓、梦游、尿床等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性指标变慢。


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阶段,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的话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快速动眼睡眠
当上述的四个阶段过去以后,(持续的时间大约是1小时到90分钟,是有一定个体差异的)就进入到了快速动眼睡眠阶段。

第二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特性:1.指向性。2.集中性。3.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的注意范围是有关系的。
注意的基本功能 1.选择信息。
2.保持一定的时间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对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精细的加工。 3.监控动作和行为。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
在注意之前没有事先的目的,在注意过程中也没有意志的努力,不需要克服困难,自然而然地去注意了。这样的注意就是不随意注意。在遇到一些新颖而明显的刺激时,感官就会自然到朝向刺激,不需要事先安排或者努力就对对象产生了注意,这就是不随意注意。比如大的广告牌、夸张的图片等。 (二)随意注意 (三)随意后注意
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一)选择性注意 (二)持续性注意 (三)分配性注意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或自动化程度。2活动的性质。注意,分配在技能上比较容易,分配在智力活动上比较困难。

第三节 注意理论 注意的认知理论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注意的机制。主要涉及到注意的选择功能和注意与认知资源的分配两个问题。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 2.衰减理论 3.后期选择理论 4.多阶段选择理论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的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
将注意看做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用资源有限的观点来解释注意的分配现象的理论,侧重解决注意的分配性。
认为注意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的参与。 根据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有限的认知资源,是否能进行分配要看从事的活动是否都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 2.双加工理论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分类
(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二)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第二节 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一种观点认为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即记忆了以后,如果没有及时的复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就会自然的消失。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由于加入干扰信息需要时间,因此分离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提取失败说:没有找到恰当的提取线索。在记的阶段建立线索,在回忆的阶段利用这些线索。

第三节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遗忘的进程除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 想象
(二)思维的特征 1. 概括性 2. 间接性
3.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第二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策略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 (二)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是:①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②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③实现子目标。④提出新的子目标。这样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2.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

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其它心理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 2.定势:由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3.功能固着。 4.动机 5.情绪 6.人际关系
三、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创造性的测量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他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数量较多的项目,亦即反应迅速而众多。比如砖可以做什么?他在短时间内说出很多用途。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2.远距离联想能力
3.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第八章 语言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能够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
(一)创造性: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二)结构性 (三)意义性 (四)指代性
(五)社会性与个体性

第二节 语言的生理机制 一、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布洛卡区
此区的损伤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也称为表达性失语症。这种病人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 (二)威尔尼克区
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三)角回
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第九章 动机
第一节 动机与需要 需要的结构
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核心内容就是阐述了需要的结构,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等级。
生理需要: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最有力的最基本的。
安全需要:对稳定、安全、得到保护、秩序等的需要。幼儿的安全需要很强烈。 归属和爱的需要: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自我实现需要: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


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的等级。
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从力量上来说,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随着层次的上升,需要力量在减弱。
从需要满足顺序上来看,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谈到高级需要,但是有时候,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从需要的满足与健康上说,低级需要又叫做缺失需要,它的满足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高级需要又叫做生长需要,它的满足则可以使人更健康,更有活力。 不足:强调需要是天生的,模糊了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差别。

第二节 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驱力理论 三、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的三个原理:
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2、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会使唤醒水平降低。
3、经验对偏好的影响。经验丰富的个体喜欢复杂的刺激。 四、诱因理论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期待价值理论 (二)动机的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来寻求行为的内在因素,这称为归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人们在成功和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对自己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最早把归因分为两种:内因和外因。从内外纬度上进行归因。
内因是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 外因是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根据因素能不能被我们所控制,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两种。内控的人常把成败归为内因,是自己的因素在控制着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外控的人把成败归为外因。 维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提出行为归因的另一个因素稳定性。
他认为行为的成败归因有三个纬度:外因和内因、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他还发现新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不一致,人们容易归为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如果一致,容易归为稳定因素。一般来讲内部动机对行为的促进大于外部动机对行为的促进。 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会感到内疚和羞愧。但是,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为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 (三)自我功效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功效理论:人对行为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期待是正向的则他的行为就是正向的,反之行为就是负向的。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做出行为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自我效能感建立的四种信息来源的基础: 1、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2、替代性经验,个体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 3、言语说服。 4、情绪唤起。
(四)成就目标理论



第三节 意志行动 一、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一)冲突的种类 1、接近-接近型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 3、接近—回避型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和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或者一种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的表现形式:高兴、生气、痛苦、憎恶、恐惧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一)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典型的有三种: 1、心境
比较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强度不是很大但是时间较持久。 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使个体对所有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态度体验。 2、激情
这是一种强烈的、有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通常由重大事情引起。激情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人常出现“意识狭窄”现象,自控能力减弱。虽然自控能力减弱,还是可以控制自己行为,因此不能以此作为不良后果的推脱。 3、应激
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的反应。
应激状态产生:与人对情景和人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有关。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一系列生物反应。如呼吸,心率、肌肉上的变化,以维持机体功能的完整性。人长期持续的处于应激状态会击溃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导致身心疾病甚至死亡。

第四节 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离不开中介评估的,简单的描述就是:刺激——评估——情绪。他们认为首先有的是刺激,必须要有刺激才能产生情绪,有了刺激以后我们的大脑一定要对这个刺激进行评估,评估它到底是对我们是有害的还是有利的,评估完了后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所以,如果是不同的刺激,被我们进行同样的评估以后有可能产生同样的情绪,也可能同样的刺激被我们做了不同的评估,最后产生不同的情绪。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1、个体必须感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沙赫特认为来自三方面的信息同时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这三种信息就是:环境中的刺激、生理因素、认知评估。
在这三种因素里面,他们认为认知因素是最核心的一部分。
沙赫特研究认为,生理唤醒可能是同样的,但是我们对生理唤醒有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需要对刺激事件与自己的关系进行不断评价,包括三个层次:
初评价:确定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如认为对自己有贬低和攻击性,就会出现发怒的情绪。这对个体的适应生存很重要。 次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反应行为,在做出反应之前需要根据自己经验判断怎样做出合适反应。
再评价: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这是一种反馈性的行为。必要时要改变自己行为反应。

第十一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一)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1、流体能力也叫流体智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流体能力和遗传的关系非常密切。 2、晶体能力也叫晶体智力
是一种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
晶体能力比较少的受到遗传的影响,主要取定于后天的学习。

第二节 能力的测量 一、一般能力测量
比奈是第一位系统采用测验法进行智力测验的心理学家。 (一)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知识、能力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决定成功。成功除了具备一定的智力因素外,还需要诸如社会交往能力或者某方面的特殊能力等;还与非智力因素有关。

第十二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理论
当代人格理论有很多,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特质论和类型论。 一、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做了大量的研究,最后得出了16种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只是量上不同,并编制了卡特尔人格因素量表。 (三)现代特质理论 1“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根据因素分析法得出的三个维度: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2“五因素模型”
五个因素: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求新性(openness随和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神经质性维度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神经质性的测量上会得向分。消极情绪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第二个人格维度是外向性,其一端是极端外向,另一端为极端内向。
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 在随和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是乐于助人的、课信赖的和富有同情心的,而那些得低分的人多

抱有敌意、为人多疑。
尽责性,是指我们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 3“七因素模型”
二、类型理论:气质类型学说 现代四种气质类型对应特征:
1)胆汁质:情绪体验强烈、爆发快、平息快、思维灵活、精力旺盛、争强好胜,为人直率但是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情感丰富、外露不稳定,思维敏捷、不求甚解,善于交往、但交情浅,缺乏耐心,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黏液质:情绪平稳,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周到,踏实沉默,沉思自制交往适度,交情深厚。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自制力强,胆小,优柔寡断。 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他根据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即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 强、平衡、不灵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不可抑制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气质类型 胆汁型 多血型 黏液型 抑郁型


第二节 认知风格 一、什么是认知风格: (一)定义
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就是指一个人在进行信息加工的时候,总是喜欢用自己独特的一种加工方式,这种独特的,并表现得很稳定的方式就是认知风格,也叫做认知方式。
二、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一)两种认知风格的含义
人在进行信息加工时,根据人对外界环境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二)两种认知风格的差异

第三节 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
(一)自陈量表的优缺点:
优点:题目数固定,内容具体清楚,施测方法简单,计分方便,客观化的计分。 缺点:1、缺乏客观标准,很难确定效度指标。
2、测验内容属于情绪、状态方面,所以对某一问题的答案会随着不同的测量时间和不同的测量气氛而发生变化。
3、会受被试的主观性影响,受社会赞许现象的影响。 二、投射测验
形式:给出模棱两可的刺激,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自由反应。主试对被试的反应进行分

析,归纳,从中推论出被试的人格特点。 两种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 2、主体统觉测验(TAT

第四节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是人格因素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 3、人格的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类教养方式: 1、权威型:对子女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孩子表现通常是: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乏自主性。子女的性格特征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放任,根本不控制,甚至达到失控状态。孩子表现通常是: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
3、民主型: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控制,也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正确指导。孩子表现通常是: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同的教育环境也会塑造不同的个性。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象家庭的经济能力,社会经济地位,母亲的职位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孩子人格的塑造。 四、早期童年经验

第十三章 学习
不管是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还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都是影响人的行为巩固和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强化指凡是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叫做强化物,强化物起作用的这一过程就叫做强化。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影响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指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
2.环境因素:指在个体的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包括两种: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适应分为两种:
1.同化:将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比如我们开始用爬可以拿到物体,后来又发现我不用爬,用棍子也可以拿到,这就扩大了我们的知识。 2.顺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三、重点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单个神经元负责传导刺激的部位是:
A 树突 B 胞体 C 轴突 D 突触
2.流体智力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A 后天的学习 B 先天的因素 C 社会文化 D AB 3.除嗅觉外,感觉信息进入大脑的最后一个信息中转站是:


A 海马 B 下丘脑 C 丘脑 D 桥脑
4.有关情绪与情感,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情感是情绪在基础上形成的 B情绪具有情境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 C情绪具有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持久性 D情绪具有深刻性,情感具有激动性
5.同样是遇到交通堵塞,张力焦躁愤怒,而李飞却很平静。下面哪种情绪理论能解释这种情绪反应的差异?
A 评定-兴奋理论 B 两因素理论
C 面部反馈理论 D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6.某病人把杂志读了一遍又一遍,但记不住内容,该病人损伤的脑区是:
A 小脑 B 海马 C 杏仁核 D 下丘脑
7. 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是:
A 色调、波长和饱和度 B 色调、明度和照度 C 波长、明度和饱和度 D 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8.小明要出门旅行,妈妈叮嘱他带上大约15种左右的必备物品,根据Miller的观点,若小明没有用笔记下妈妈话,他大约记住物品的数量是:
A 少于5 B 10-12 C 5-9 D 15
9.学习后休息,比学习后继续学习其他材料记忆的效果好,这是由于:
A 过度学习的作用 B 记忆恢复的作用 C 倒摄抑制的作用小 D 前摄抑制的作用小
10.乔姆斯基认为,我们生来就有一种( ,儿童期只要接触语言就会学会语言。
A词汇理解装置 B语言获得装置 C语言和语法转换装置 D超神经机制装置
11.“窥一斑而见全豹”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理解性 12.远处的山峰层峦叠嶂,此时判断山峰间距离远近的最佳线索是:
眼睛的调节 视轴的辐合 空气透视 运动透视 13.问题解决的启发性策略优于算法策略的原因是:
A 它保证问题的解决 B 不需要尝试 C 受定势影响小 D 节省时间 1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15.下列属于负强化的选项是:
A 表扬一个孩子让另一个孩子看着 B 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C 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喜欢的玩具 D 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16.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 神经突触 B 神经递质 C 神经网络 D 神经元 17.亮亮头部摔伤后,不能移动右手,他的头部损伤最可能发生在: A左半球的感觉联合区 B右半球的感觉联合区 C左半球的运动联合区 D右半球的运动联合区
18.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说出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体现了语言的:
创造性 意义性 指代性 社会性 19.大脑负责分辨语音、理解语义的脑区是:
A 威尔尼克区 B 角回 C 中央前回 D 布洛卡区 20. 使用模糊刺激是人格哪一种测量方法最主要的特点:


A 访谈 B 自陈式量表测验 C投射测验 D情境测验

二、判断题
1.奖励是一种形式的正强化。
2.布洛卡区损伤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
3. 知觉受客观线索的影响,不具有主观性。 4. 深度睡眠阶段的脑电波主要是Δ波。
5. “姜还是老的辣”说明老年人流体智力没有衰退。
6.注视瀑布的某一处一分钟,然后看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物体有上升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诱发运动。
7. 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句子。 8.记忆就像一部“录像机”,能够精确记录经历过的事件。 9. 人长期持续的处于应激状态会击溃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导致身心疾病甚至死亡。
10. 一般来讲,儿童不仅在外貌上,而且成就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常常与父母相似,这说明人格是遗传因素造成的。

三、简答
1.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假如你是一位教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对比分析行为主义和经典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说明它们如何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3. 一项研究显示:黑、绿、蓝等颜色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于嫩黄、米色、奶色的汽车。请根据所学颜色和注意的相关知识对此结果进行解释。
4. 王振是一个初三的男生,他经常说谎,逃学,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意见。王振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再婚。妈妈和后爸对他很严厉,非常蛮横,又经常不管他。上学后,由于成绩不好,教师经常批评他,后来干脆被当作差生对待。同学都不愿和他交往。请根据上面案例,分析王振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四、论述
评述阿诺德评定-兴奋理论和沙赫特的情绪两因素理论,并分别用两种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情绪现象。

四、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CBDDA BDCCB DCDAB DCAAC
二、判断题
√√×√× ×√×√×

三、简答
1.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假如你是一位教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体验成功,利用榜样的作用,言语说服以及唤起积极情绪等方面提高自我效能感。
2. 对比分析行为主义和经典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说明它们如何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的行为;影响行为的因素。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开辟了潜意识领域,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等。
3. 一项研究显示:黑、绿、蓝等颜色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于嫩黄、米色、奶色的汽车。请根据所学颜色和注意的相关知识对此结果进行解释。
(1)颜色胀缩性不同;(2)颜色的亮度不同;(3)嫩黄、米色比黑、绿、蓝和周围环境对比度高,更易引起注意。 4. 王振是一个初三的男生,他经常说谎,逃学,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意见。王振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再婚。妈妈和后爸对他很严厉,非常蛮横,又经常不管他。上学后,由于成绩不好,教师经常批评他,后来干脆被当作差生对待。同学都不愿和他交往。请根据上面案例,分析王振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童年经验;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师的不公平教育的方式的影响;同伴的影响。

四、论述
评述阿诺德评定-兴奋理论和沙赫特的情绪两因素理论,并分别用两种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情绪现象。
参考答案:评定兴奋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评估情绪。提出情绪通过认知评价产生;强调环境、认知、生理的多种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两因素理论认为,情绪体验离不开生理唤醒和对生理唤醒的解释。在解释情绪方面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有时认知可能先于生理唤醒而起作用。需要举例说明。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5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北师大网络教育本科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