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1-15 01:14:26

第四 三角形

3.1.1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用动画三角形,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

 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

  生:认识。

  师:在生活中见过应用三角形的例子吗?

  生:见过。

  师:哪一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

  生1:三角形的屋顶。

  生2:自行车的三角架。

  师:很好。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显示自拍照片:自行车框架图 流动红旗 老师的三角板等` )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得出三角形定义

  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2页,我们来找出小木屋屋顶中所有的三角形。

    

       图4

  请同学们分小组活动,按以下要求进行:

  (1)表示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

  (2)尽可能按照某种规律来表示;

  (3)尽可能地找到多种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了解、指导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总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们找到了几个三角形?是按什么规律找的?

  生6:共有10个三角形:(1)BDF△ADF△ADE△AEG△CEG

  (2)ABD△ACE

  (3)ABE△ACD

(4)ABC

师: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教师按照学生描述画出如下图形:

师:这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吗?

  生:是。

  师:是三角形吗?

  生:不是。

  师:×××同学,你要对刚才的发言做修正吗?

  生3: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

  教师按照学生描述画出如下图形:

                  

                           图3

  师:这三条线段在同一直线上吗?

  生:不在。

  师:它们构成三角形吗?

  生:没有。

  师:哪位同学再来修正×××同学的描述?

  生4: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5:我认为还应加上在同一平面上的条件。

师:同学们有三角板吗?

  生:有。

  (教师首先用三角板演示把三角板摆在空间任一位置,三角形始终在同一平面内,渗透: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平面。然后,让学生操作,感受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后组成的图形一定在同一平面上,因而不必增加在同一平面内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操作,我们看到了三角板无论摆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三条边都在同一平面上,等同学们学习了立体几何后,你们就能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师:××同学,你现在还认为要加上在同一平面上的条件吗?

  生5:不需要了。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有关概念

    师:我们每学习一种几何图形,都要有规范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为:

  略。

()创设活动引入新知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

   师:按照书上的要求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巡视)

  

1: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也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师:不错,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

  【点评】本环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上课不久便处于积极的学习探究状态,为促进教育主体充分发展提供了基础。

   想一想,只剪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来拼(多媒体显示只剪一角的动画),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主动建构

  1.探索活动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做,同桌也可以合作,互相讨论并说说你推出结论的过程(师巡)

  2.展示探索结果

   师:哪位同学拼得了?请把你的拼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看,并说说你的推理。

  生2(展示图1)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两直线ab,再由同旁内角互补得三内角和为180°。

    师:很好!。还有别的推理方法吗?

               

                     图1

              

                     图2

  生3(展示图2)作延长线如图,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直线ab,再由ab得同位角∠3=4。因为∠1+2+4=180°,所以+2+3=180°,即三个内角和为180°。

   师:不错,。再想想看,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展示图3)延长b边,其推理是:由内错角相等得直线ab,再由内错角∠3=4∠1+2+4=180°,所以∠1+2+3=180°。

                

                      图

  师:很有创意,课本没有这个解法

  3.概括引申

  师:通过大家的探讨,同学们自己找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数量关系,哪位同学来把探究结果概括一下?

   生5: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多媒体显示)

  师:对,

 4.应用与拓展

  (1)应用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多媒体显示,如图4)根据图上给的条件,你认为还应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出∠A,或者说,还应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确定∠A的大小,说说你的设想。

    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然后派一个代表把你们小组的设想展示出来,并说说你们增加的条件和求出∠A的过程。(师巡)

              

                     图4

  生6(展示)若已知ABCD∠1的度数,便可求∠A。因为由ABCD,得∠B=DCE=60°,然后用三角形内角和关系计算可得∠A=180°-B-1

   师:这个想法很好,这是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设想吗?

  生6:是。

   师: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还有什么设想?

  生7(展示)若已知ABCD∠2的度数,便可求得∠A。因为由ABCD,得内错角∠A=2∠2已知,即得∠A

   师:这个想法更简单。还有别的设想吗?

  生8(展示)若已知∠A∠B∠C的比例关系,则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求得……

   师:这想法也很好。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各组的设想一一展示,课后大家再互相交流。

  (2)用几何语言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

    (对于几何证明题的格式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

()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师:本课时我们学习了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三要素

  3.三角形的内角和

  用它们解决了相关问题,并且同学们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交流合作,表现很好。

〖教学反思〗

  从本课时教学实际看,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让他们敞开思想反映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

  反思本课时教学,有几个环节,处理得较好:

  1.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认识。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三角形定义通常是由教师根据图形特征,直接教给学生,而学生则住就行,很难形成自己的认识。本课时中让学生观察、描述,使学生在自己的思想中逐步认识、完善,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教学效果远比教师硬灌有效。从教学中可看到,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地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明晰,学生得到了正确的观点,真正学到了知识。

  2.课件制作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形象生动,事半功倍。

  分类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初中教学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只能逐步渗透。本课时课件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了他们容易接受的三角形由小到大”“从左到右的分类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从小组活动情况看,学生思想开放,尤其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想活跃,方法较多,在他们的带动下,一部分同学受到启发,学到知识,这是传统教法中,教师一言堂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3. 学生的思维是否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与对学生各种想法如何评价有直接的关系,恰当的评价将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催化剂。本节课通过以数学素质分奖励办法给学生对问题的见解现场评价,是对教育主体的一种鼓励,使每个教育主体均获得成功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的意识强。如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评价,把评价的特权交还给学生,那么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