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2 关注民生与社会保障(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4-07 09:53:06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

热点2 关注民生社会保障

热点导读: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新时代的中国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举措。确保困难群体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城乡孩子学有所教,教育是民生之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本质是追求公平,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目标是满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必须以立法或法律为依据。

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美国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做出定义的困难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人提供的收入补助。《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对病残、失业、作物失收、丧偶、妊娠、抚养子女或退休的人提供现金待遇。国际劳工局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是:社会保障即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以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贴。在中国,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也给社会保障下了不同的定义。郑功成教授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在中国,社会保障应该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医疗保健、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保障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新中国建国60年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

高考风向:1)涉及教材知识点:

必修一,中国古代的德治、仁政,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政策,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

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2)高考可能考查的角度: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

热点专项练习

1.(2019·安徽合肥一模)《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

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表格中的四则材料的共同点都强调民的重要性:听取民意、保民,故选C项;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于明清之际,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意,未反映神权色彩,排除B项;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孔子,其生活年代是春秋末期,排除D项。

2.(2019·山西一模)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

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秘色彩,而西周管理国家则注重百姓的议论,鬼神等神秘色彩淡化,说明西周时治国理念从注重鬼神到注重人事,故选C项;西周在政治制度方面承袭商朝制度,如王位世袭制,排除A项;西周时期依然有着图腾崇拜,说明国家管理依然借助神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未形成集权,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二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秦朝用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说明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故选C项;材料中秦朝用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但并没有涉及对农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因而不能体现秦律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排除A项;材料体现秦律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但没有呈现具体法律条文,也没有涉及处罚措施,因而不能得出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排除B项;材料体现秦律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没有涉及贵族特权,因而无法得出秦律剥夺贵族特权,排除D项。

4.(2019·福建厦门一模)抄劄(”)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

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

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

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

【答案】A

【解析】 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抄劄(”)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排除D项。

5.(2019·四川内江二模)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这是因为这些措施(  )

A.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 B.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

C.有助于改善员工待遇 D.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得出这些措施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工人的工资,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改善员工待遇,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排除D项。

6.(2019·湖南衡阳一模)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1959—1961年中国因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发生严重经济困难,1962农村十六条”“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A项;1978年在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排除B项;1962农村十六条并未改变土地公有制,材料内容也未涉及土地所有制问题,排除C项;1978年后发展乡镇企业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7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表述笼统,体现不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反映不出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单行法的发展历程,也涉及了民法典的发展,故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8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一分配政策(  )

A.开始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C.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

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现代的政治。从题干所述可知,中共十三大召开的时间是198710月。距离改革开始的1978年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是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着力执行的,排除A;合理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缩小贫富差距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B项正确;中共一直在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排除C项;D项从题干中读不出此意,排除。

9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限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根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  )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

C.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法和法律的概念,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包括限制和禁令,而西塞罗的观点体现出法比法律更重要,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道德部分;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0美国建国初期,各州政府为复苏经济建立了由少数精英掌握并具有公共机构性质的特权商业公司。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相当多的人主张政府应该使普通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推动了商业公司逐渐向私有化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美国(  )

A.社会精英与民众的矛盾尖锐激化

B.民主政治受到极大的冲击

C.联邦政府忽视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D.社会平等化进程逐步推进

【答案】D

【解析】 社会精英与民众的矛盾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民主政治受到极大的冲击与题干意思相反,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邦政府忽视了民众的利益诉求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相当多的人主张政府应该使普通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得出更多的人想争取经营管理商业公司的权力,社会平等化进程逐步推进,故D项正确。

11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一种很有影响的论调,认为美国的经济困难是由缺乏计划造成的,经济没有统一的规划以保证企业生产正常的数量,以正常的价格出售,因此出现了经济的不平衡、失业增加。持此论调的人(  )

A.主张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B.倡导生产决定需求

C.要求实施公平竞争法规

D.强调加强产业竞争

【答案】C

【解析】 持此论调的人强调,保证企业生产正常的数量,以正常的价格出售,即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干预。A项属于社会福利制度,与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干预无关,故A项错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干预,使得企业的生产由无序变得有序,与倡导生产决定需求无关,故B项错误;实施公平竞争法规,是使企业的生产有序的有效措施,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加强对产业的监管,而非强调加强产业竞争,故D项错误。

12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答案】A

【解析】 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即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即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国家政策决裂,不涉及公平竞争的信息,故B项错误;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与农业方面的措施无关,故C项错误;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与整顿银行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3.(2019·山东菏泽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

——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得而私之耶。”“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摘编自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

材料三 中共真正开展的土地改革,始于1946年,终于1958年左右。这一轮土地改革,是分三个阶段推进的:第一阶段,按照1946五四指示,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第二阶段,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乡村旧有的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摘编自刘正山《大国地权中国

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并对此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个阶段土地政策的影响。

【答案】 (1)政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允许土地买卖。评价: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土地兼并的过度发展,会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还会使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土地被兼并后,大量的失地农民在无所依存的情况下发动起义,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

(2)土地政策: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目的:防止贫富分化和富人专制,谋求人民幸福。

(3)影响:阶段一: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阶段二: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了中农和富农,减少了土地改革的阻力;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翻了身。阶段三:使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020届高考历史高分训练热点2 关注民生与社会保障(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