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第六章:对联创作规则

发布时间:

第六章對聯創作規則
§6-1
詩以意為主,楹聯也如此。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裏指出,“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
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雲泉石,花鳥苔林,全鋪錦帳,寓意則靈。”意,就是楹聯中的“題旨”,作者寫一副楹聯作品,必須要明確歌頌什麼,讚美什麼,批判什麼,總得要有個明確的感情。沒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辭、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聯,不僅要寓意明確,還要立意高遠、精神。古今名聯,或言及風物,或追溯歷史,或以文采見長,或以技巧取勝,而成佳構。如明嘉慶進士陳大綱寫的湖南岳陽樓聯: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此聯獨闢蹊徑,寫風景,言簡意賅,只在出句點破而已。下聯筆鋒突轉,從四面湖山的空曠即而想到萬家憂樂,這是全聯的主題所在,立意也就在於此。作者若沒有真摯的憐憫之心,是絕不會寫出這樣的聯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是對聯之前提。對聯具有廣泛的社會效應,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題明確,意象清晰,概念具體。你要寫什麼,怎麼寫,均在立意之中。應該說,藝術的提煉往往來源於筆前的立意,點晴之筆往往來自於熟慮的思考和機智的文采。請看山海關一聯:
群山盡作窺邊勢大海能銷出塞聲
聯語道出“山”、“海”之氣勢,巧用“窺邊”、“出塞”二詞,擬戍邊將士,透出了山海關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負荷的重要性。作者猶如向人們述說歷史,把人們牽回那烽火硝煙的歲月之中。立意可謂高妙、奇絕。被人們視為不可多得之上品。
§6-2
取象,或稱物色,就是選取意象,這是在楹聯立意之後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意象呢?所謂意象,即是楹聯中帶有作者主觀感情色彩的形象。換句話說,就是作者在構思時直接浮現於頭腦中的多種形象,藉以表達自己的一種思想情感。平時我們所說的觸景生情,這個“景”就是我們說的“象”。請看劉坤一寫的題滕王閣聯:
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如何
作者在上聯巧妙地攝取了“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們提出了世事興廢的自然規律,下聯引出此時與當年的時空差,相比這下,今昔對照,令人在時代的變遷中引發懷古幽情。若無上聯出自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會有下聯作者要抒發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訴人們,“此地湖山”歷經風雨滄桑而依然無恙,得來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閣的佳麗風光。下聯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處。請看:
1

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談勝看花
聯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書”的價值。如聯句中不使用人們所認可的意象,聯句則索然無味,如同嚼蠟。在這裏,意象的作用不僅僅是比較價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讀者從中產生聯想,給人們展開一種廣闊、恢宏的藝術空間。因此,一副好聯,必須有一較為確切的意象,才能將自己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形象,使讀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認為,感情由於景物的感觸而發生,隨著景物的不同而變化,因此,山川的壯麗,可以啟發作者的文思,觸景生情,才能用語言將所要抒發之情描寫出來。這樣的對聯,在風景聯、名勝聯內,比比皆是,無所不在。請看陳熾所撰九江煙水亭聯:
勝跡表宮亭,況恰當蘆阜南橫,大江東去平湖波煙月,誰補種四周楊柳,十裏荷花
此地乃當年周瑜點將臺處,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曾在此講學,取“山頭水色薄笑煙”詩意,名煙水亭。此聯借“蘆阜南橫”、“大江東去”、“四周楊柳”、“十裏荷花”等物象,為讀者營造了煙水亭的佳麗勝景。更巧以“況恰當”、“誰補種”二句以成佳構,使得聯內景色不虛,觸之有物。可使讀者神思馳騁於聯外,而發懷古之幽情。
取象,特別要做到自然、真實。《文心雕龍·原道》雲:“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蘇東坡也強調“文理自然”,並自道其文“如行雲流水,舒卷自如。”這些見解,對於我們的對聯創作十分有用。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實,首先要對所寫的景物或對象要有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對寫作對象有深入的瞭解。請看清人朱藍坡撰東坡赤壁聯:
勝跡別嘉魚,何須訂異箴訛,但借江山攄感慨豪情傳夢鶴,偶爾吟風弄月,毋將賦詠概平生
東坡赤壁古稱赤鼻,也稱赤鼻磯,在今湖北黃崗縣城西門外。宋代大詩人蘇東坡隱居此地時,曾作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為與三國“赤壁之戰”的赤壁相區別,在清康熙年間重修時,定名為“東坡赤壁”。《陽春白雪》一書在《念奴嬌》注釋中寫道:“‘人道是’者不過是供一般人的說法而懷古,並非東坡不知三國赤壁。”作者在聯中證實了周瑜破曹的赤壁應在湖北嘉魚縣境內。這一點蘇軾在《赤壁賦》後記裏有“江漢之間,指赤壁者三”,可見他是清楚的。後來一些好事者認為蘇東坡弄錯了地方,不斷有人來“訂異箴訛”,作者作此聯匡謬,指出蘇東坡不過是“借江山攄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確的。蘇東坡是通過作品來表達對祖國河山的摯愛,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思慮。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曠達情懷,才是緊要之處,何必拘泥去考證哪里才是“赤壁之戰”的故址呢?從聯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對所寫對象做了深入的考證。如果不是對歷史的深思和熟慮,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如此佳聯的。
其次是要用語貼切,即不可嘩眾取寵,也不能堆砌華麗辭藻。所謂用語貼切,就是內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為一紀念地題聯,就必須對歷史人物、歷史事蹟說得恰如其分,使人讀之親切、真實,有個性、針對性,最忌諱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將士萬古流芳”之類的詞,美侖美奐,卻不著邊際,是必須忌諱的。請看安慶市徐錫麟烈士紀念樓聯:
登百尺樓,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應識四方思猛士留一抔土,以爭光日月,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
聯語氣勢磅礴,雄渾壯麗,一氣呵成,然細心斟酌,聯中字字句句都飽醮真情,用詞得體,張馳適度,並無造作之辭。徐錫麟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的傑出反清志士,與秋瑾計畫聯合起義,在謀刺皖撫恩銘時被捕,不久遇

2

害。作者“登百尺樓,看大好河山”才引發“天若有情,應識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發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爭光日月”,下聯最後的“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則是作者驚世之筆,不禁使人們想起文天祥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語中的,鏗鏘有聲,讀後令人感慨萬千。在選取意象時特別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要選取最能表現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這樣一副聯: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聯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馬”即是意象,以比喻“學”和“心”的某種程度,這裏的意象可以說再確切不過了。在確立下聯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馬這句成語,然後將其化開,把“心”這一抽象之詞處理得如此活靈活現,撫之有物。
二是要選取含蘊豐富的意象。因每個人的經歷、地位、水準、年齡都有差異,即使是寫同一體裁,其結果也會千差萬別。顯示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藝術效果。揚州史公祠為紀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聯,乃清代文人張爾藎所作,聯曰:
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聯中以點點梅花喻淚,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國之音,催人淚下。可以說聯中之字,動一處則全聯失色。“梅花”、“明月”兩個具象詞,用在這裏,十分貼切、含蓄。梅花喻高潔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飾亡國之淚,個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從徐凝《憶揚州》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在揚州”所化,這裏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聯不但感情豐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詞精妙。不妨將梅花換成其他什麼花,勢必會減了分數。所以說選取意象必須精確。更要注意某種現象的基本含義,避免牽強附會,淺嘗輒止。
§6-3
舜帝曰:“詩言志,歌詠言。”這是在說詩體的文學宗旨。楹聯也同樣如此。孟子亦雲:“讀其書,不知
其人可乎?”意思是講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對其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反過來講,我們可以通過瞭解作者的人品。劉勰在其《文心雕龍·明詩》中首先給詩下了定義,認為“言志”就是“持人情性”,而所含的就是“無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實的思想感情。自古至今,詩人們一直恪守這一格言,認為“言志”是詩的本質,詩不言志,作者無法將自己的理想、抱負、志向、情趣抒發出來,從這一點說,“志”應是詩的靈魂。聯與詩同,細細分析,一副好的對聯,都是或明或隱地向人們表達自己的心志。“詩言志”應該做兩種解釋,一是詩必須要言志,二是你不管採取何種手法去寫,最終你的志也會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來。因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的內在情性、社會經歷和語言風格,即使寫同一題材,也會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然言志這一宗旨都是統一的。在對聯中,有人將旨在抒發自己情致的對聯稱之為言志聯,比如徐悲鴻在解放前寫過的一副聯:
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作者有意利用貶義詞組成聯句,藉以抒發自己追求自我、不與惡勢力隨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懷。聯語正氣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膽識浮於紙上。
在寫法上,言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意的表白,一種是無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寫的自勉聯:
3

《中华对联》第六章:对联创作规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