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沿线地区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16-06-17 16:53:35

1、红军长征基本情况

经历时间:从193410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1022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途经省市: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28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甘肃、陕西、青海、河南、湖北、宁夏。

总里程: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其中,

红一方面军:从19341017193510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1119日至193610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3月下旬至193610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1116日至19359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翻过的山峰: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岷山、六盘山等。

渡过的大河: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胡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2、红军长征沿线地区的基本特征

 红军长征经过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西康(今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等10省(区),是名符其实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军长征沿线两翼地区经济社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大部分区域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制约,至今仍然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快,农村贫困人口多,呈现出区域性连片贫困的特征。

  1、高原山地为主。红军长征共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主要山脉有罗霄山脉、六盘山、五岭山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岷山以及横断山脉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等。受山地自然环境约束,长征沿线两翼地区呈现出自然地理的“峰谷”与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低谷”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平原丘陵地区,成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到如今的11个连片贫困区中,均是以山地为主的区域。山区是中国区域综合扶贫的主战场,而红军长征沿线山区自然环境条件更为恶劣,消除贫困促进区域发展的难度更大。

  2、省(区)行政区域的跨界区。红军长征沿线两翼地区大部分为省(区)行政区域的跨界区域,远离各省(区)的经济、人口与文化中心,处于区域发展的边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性特征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区域中心区,经济发展不快、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连片贫困突出。而边缘地区受制于资源配置、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地域文化影响,在区域空间发展上面临的挑战更大、困难更多,发展难度更大。红军长征翻越的山脊、河流又多为省(区)行政区域的边界线,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水平长期低于中心区,所面临的发展难度更大。

  3、重要水源涵养区。红军长征所经山区多为自然地理分界线、山区平原过渡带以及主要水系的分水岭,承载着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如苗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大娄山是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自然界限、乌江水系与赤水河水系的分水岭,乌蒙山是金沙江与北盘江的分水岭,邛崃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地理界限与农业界限、岷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大雪山是雅砻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在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约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威胁粮食安全的今天,保护好具有水系分界线的山区生态环境就更为重要。当长期的贫困落后对水源涵养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区无疑是重大威胁。

  4、少数民族世居区。红军长征沿线两翼地区以少数民族世居之地为主,穿越了广西、湖南、云南、四川、贵州、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福建、广东、江西的跨省山区(亦为各省的少数民族杂居区)。民族地区特别是红军长征经过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跨省地带的山区,社会发展水平低,贫困状况触目惊心。红军长征所经的西康省(现川西藏区)部分地区依然是全国藏区最为落后的区域之一,2010年甘孜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744元(仅高于扶贫标准444元),大雪山所在地小金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50元。

  5、农村连片贫困区。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设定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特殊贫困区中,有7处部分涉及到红军长征沿线两翼地区,分别是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罗霄山区和四川藏区。红军长征沿线两翼地区的区域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受山区与生态脆弱环境特点制约,长征沿线两翼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农村人口比重高,贫困人口对山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遇灾害即返贫,脱贫人口返贫问题严重,持续发展能力低。

  6、西部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红军长征经过东部的福建、广东,中部的湖南、江西和西部的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10省(区),西部所占比例高、涉及县(市)多、民族成分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从东到西呈逐渐减弱,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境内的红军长征沿线至今仍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也是所在省区内最贫困的地区,更是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但扶贫工作重点县所占比例较低,大部分红军沿线经济落后、贫困人口较多的县未进入扶贫工作重点县范围。

红军长征沿线两翼地区曾是最艰苦的区域,目前状况并未发生多大改变。这种艰苦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恶劣,山高坡陡,山地灾害频繁,而且还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红军长征沿线两翼地区还是全国乃至各省(区)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载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生态服务功能。而农村人口的大面积贫困以及区域性连片贫困,挑战“长征精神”,挑战生态安全保障,挑战包容性发展,挑战社会公平。

附件一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附件二 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山脉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1.五岭山的越城岭:位于广西东北部与湖南省的交界处边境,南岭之一。

  2.苗岭:是云贵高原的主要山脉之一,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贵州东南部,是苗族集中聚居区。苗岭山地喀斯特地貌相当发育,亦是贵州省主要林区。

  3.大娄山:位于川黔边境,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自然界限,系乌江水系与赤水河水系的分水岭。为我国珍稀植物集中分布的山区,建有多个自然保护区。

  4.乌蒙山:云贵高原山的主要山脉之一,为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

  6.邛崃山:是青藏高原至四川盆地之间的一条重要山脉,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地理界限与农业界限;主峰四姑娘山。

  7.岷山:蜿蜒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北起甘肃岷县、南止四川都江堰,西从郎木寺、毛尔盖,东到岩昌、武都、青川一线,为主要地震带之一,多民族混居区。

  8.大雪山:由南向北由党岭山、折多山、紫眉山等组成,是四川西部的一条主要地理界限,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藏族聚居区。

  9.夹金山:四川小金县南部,属于邛崃山脉,红军长征数次翻越夹金山,山顶终年积雪不化,为藏族聚居区。

  10.六盘山:又称陇山,北起宁夏海原县,南抵陕西宝鸡,而与秦岭山地相接,为干旱半干旱性山地。

  11.武陵山:湘、黔、鄂、川四省边境的界山,长江支流乌江与沅江、澧水的分水岭,贵州高原向两湖平原过渡的地带。

  12.武夷山:是福建、江西两省的界山,闽江、汀江和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也称大杉岭。武夷山是一条重要的气候界限。

  13.罗霄山脉: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大部分在江西境内),是万洋、诸矿等山和武功山的统称。

  14.武陵山:是湘、黔、鄂、渝四省边境的界山,是长江支流乌江与沅江、澧水的分水岭。

  15.凉山:是大小凉山的总称,位于岷江、大渡河、金沙江和安宁河之间,因周围河谷气候干热,而山地气候十分凉爽。人们称之为凉山。凉山山地多地震且水土流失严重。

  16.横断山:指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和藏东南部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地总称,是全国第二大林区,也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17.秦岭山地: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

18.

三、长征经济带

长征经济带,覆盖红军长征过程中途经的15个省市,分别为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重庆、青海、湖北、河南、宁夏,共计1个直辖市,65个地级市、247个县。面积约 万平方公里,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分别占全国的比重。。。

1: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2:红军长征经过的省市县一览表

228个县中有。。个贫困县

3:长征经济带贫困县一览表

4:长征经济带贫困村一览表

4、长征经济带沿线省市县基本情况介绍

长征沿线地区基本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