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理论现实张力 彰显政治教学魅力 - 如何实现理论力度与现实温度的有机统一

发布时间:2017-08-29 08:33:40

考量理论现实张力 彰显政治教学魅力

——如何实现理论力度与现实温度的有机统一

王振华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710119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社会主义蓝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提出,既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更看到了动力。可是,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暴力恐怖活动以及“十面霾伏”、塌方式腐败等问题,让人们在解剖现实中生出了诸多无奈,更使理论在解释现实中显得捉襟见肘。于是,理论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交织而行,形成“反差”。这种反差,反映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会给处于正在确立“三观”关键时期的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一、理论与现实张力的课堂生态描述

1、谈现实时“抬头”

无论是常态政治课,亦或是政治公开课、优质课,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只要当老师谈及或者展示时事政治、生活事例中一些有趣的话题时,原来埋头于桌面心不在焉的学生,大多都会饶有兴致的聚精会神的暂时驻足于课堂;但只要当老师展示完话题并开始分析时,部分学生就会习惯似的、条件反射似的醉心于自己的事,“不暇他顾”,还有部分学生在没有听到老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解读时,就会“神游课堂之外”。所以,很多政治老师经常会套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运动与静止”的术语无奈的感叹道:“低头”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抬头”才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讲理论时“埋头”

课堂本应呈现出师生良性互动的生态,在这里,应当有师生真诚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升华;在这里,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当是新鲜的、好奇的,充满了探索,满是期待。但是,在很多课堂上,学生要么忙于聆听、记录,做新时代的“留声机”“搬运工”,要么忙于与课堂无关的事,鲜有有疑而穷追不舍者。于是,长而久之,这里没有了一种叫做期许的目光,也没有了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更没有了课堂内外知识所焕发出的无穷魅力;有的只是课堂上的循规蹈矩,课堂外的灵动身影,课堂内外的豁然不同。无怪乎张晓风女士会发出“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的发问。

3、理论联系现实时“无厘头”

同在《中政参》2012年第6期上旬刊的两篇文章中就列举过这样的两个事例,第一则是:“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讲‘三个代表’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一男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不对,生活中的贪官还少吗?报纸上经常有被抓的报道’”;第二则是:有一位老师刚准备上课,有位男生忽然站起来发表了一番义正言辞的演讲,他说“在黑河有位人大代表夜间闲逛时被一大型犬咬伤,于是连夜招来人大代表开会,第二天早上就公布了‘在黑河,所有大型犬一旦带入公共场所就捕杀’的命令。另外,三鹿奶粉事件被撤职的几十位官员,居然在事件平息不久,又回到了与以往职位相差无几的位子,这是对民众的愚弄。如此这般的党和政府,又怎么能做到他们一次次重复的‘三个代表’,我想请老师给我一个回答”。

事实上,在生活中或者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你可以认为这是某些同学的故意诘难,但他确实也是大多数同学的共同迷惑。也正是如此,这种表面上看有点“无厘头”的举动会在课堂内外不断上演。

二、理论与现实张力的教学成因分析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偶尔“抬头”、不时的“无厘头”和经常性的“埋头”,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是学生所要的课堂吗?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教学吗?答案不言而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知,每个人都会有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恰恰这种需求是每一位置身于课堂的教师和学生都有的需要。既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期待,那么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会呈现出学生与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又为什么会出现理论缺少现实的有力印证、现实又缺少理论的温情反照呢?

1、注重生活现象的列举,缺少理论升华,少了理论力度

鲁迅先生曾说,“选材要严,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灌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我们大力倡导生活化教学,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不仅要求教学结论和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认知,还要求教学取材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老师的教学素材确实取材于学生已知的生活实际,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同质信息铺天盖地,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让很多老师陷入信息量大、难以筛选、重复筛选、不忍割舍的困境。于是,课堂上事例繁多、素材堆砌,表面上老师为了印证某一观点左右逢源、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胜枚举,实则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猎奇心理,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一头雾水。

长此以往,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展和获得信息途径的不断增多,他们不会只满足于信息的罗列,他们需要理论的提升,更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进行恰如其分的解读,对现实进行理论升华,从而增强理论的现实感染力,使学生不仅仅只是偶尔“抬头”,更不会“无厘头”。

2、侧重理论讲授,缺少生活现象的联系,少了现实温度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也指出:“如果有了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用的”,这两句话都旨在强调如果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用理论解构现实,即使这种理论再好,也只不过是缺少现实温度的理论,了无生机、毫无生趣。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其实大多不乏理论的深度与思辨,缺的只是运用这种理论对生活实际恰如其分的解释,所以当课堂只剩下纯理论性的讲授,只见理论不见实际,学生们也只有“埋头”做做记录的份了。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用一种理论阐释另一种理论,还要注重运用理论分析生活实际,以备教学中增强现实印证理论的温度,对理论进行现实着色,增强现实的理论吸引力,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经常“埋头”,更不会“没头绪”。

3、理论和现实不能有效对接,造成理论力度与现实温度的脱节

在不同的场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成年人带有某种偏见的评论当下发生许多事,更有甚者很多政治老师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课堂内外妄加评点,这反映到“三观”确立处于关键时期的高中生身上,在政治课堂上他们就会觉得“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于是他们就半推半就的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是为了考试不得不接受的理论,另一边则是理论与现实强烈反差带来的将信将疑。

诚然,社会和他人的传递的“负能量”确实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但是假若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内外能加以正确引导,特别是在课堂内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运用课本知识做出科学的有力度的评判,在讲解课本知识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运用当前一些社会现象做出有温度的注脚,而不是表面上看既有理论又有生活,却不能使理论和实际有效对接,造成了理论力度与现实温度的脱节。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觉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致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不爱学,教师不好教的学科。

三、理论力度与现实温度有机统一的策略探究

1、教师要善于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就像之前列举的,政治课堂出现的种种,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教师要么偏重于理论讲授,要么太过注重生活现象的列举,要么不能使理论和实际有效对接,从而使缺少理论力度和现实温度的课堂也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之殇。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在日常教学中转化为对理论深入浅出的、形象生动的阐释,从而增强理论的魅力和感染力;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不是相反。在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不能持“多多益善”的心理,更不能为了摆脱理论缺乏力度的困窘而大量堆砌素材,而应该在选择素材时树立“泛泛条陈莫若一夫当关、多亦不善莫若思辨对举、一点一例莫若一例多点”的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素材的粗放型使用,以一当十,恰到好处,如邻家女孩般“多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从纷繁复杂的素材中选择恰如其分的备课材料,还要注重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提升,以备教学中增强理论剖析现实的力度,对现实进行理论升华,增强理论的现实感染力,使学生不仅仅只是偶尔“抬头”,更不会“无厘头”。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正视现实,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训练,使它们在积极参与中增强对理论的正确理解和现实的科学评判。为此,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每节政治课上的五分钟时政链接、时政演讲、时政评论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对时政的认知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将一些引发学生深思、对学生具有启迪意义的事例开发成课堂资源,引入课堂,以调动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比如我们可以将“双11购物狂欢节”引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正视现实;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在讲解课本知识中,引入生活中的相关典型案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形式,透过现象抓本质,在具体中把握抽象,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与合理处看到不合理,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正视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不带偏见

在大多政治课上,有不少老师本着给学生以积极价值观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信念,大谈社会主义优越性,放大现实生活中正能量的事例,很少谈及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还有极少数老师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带有明显的个人偏见,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本身,反而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是一种误导。而我们老师要做的恰恰是通过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列举,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还原生活的本色,哪怕是负能量的事例,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其实并不完美,正是这种不完美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慢慢改变它,而不是讨厌它、指责它、唾弃它,因为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我们缺的并不是尖锐的抨击者,缺的是合格的建设者。

的确,在我们的社会里,甚至是课堂上,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疑问,“你看人家欧美国家怎样怎样,我们国家怎么就这样……”。当遇到这样的发问,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求全责备只是希望我们变得更好,而不是相反,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因此怀疑理论的科学性;其次我们要肯定我国确实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奋斗,慢慢改变它;再次我们要树立合理的参照系,不能凡事都跟欧美比,跟欧美相比是为了寻找差距变得更为强大,跟国情相似者相比是为了增强自信、不断进取;最后,我们不仅要看到这种“反差”不是我国的“特色”,在大量发达国家也大量存在,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现状,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

总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首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理论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是理论在实践中被扭曲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差”的存在会否定理论的科学性,却恰恰说明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缩小这种“反差”。我深信,我们政治教学与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认识,也有这份自信和自觉,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陈蕾,赵才甫.素材得当VS素材堆砌[J].求学(高分作文版),20147.

[2]朱建国李勇斌 .一节无法“生成”的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6.

[3]宋景堂学在问中 以问促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6.

作者简介:

王振华,男,1987年生,二级教师,现任教于宁夏彭阳县第一中学,并在职攻读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

考量理论现实张力 彰显政治教学魅力 - 如何实现理论力度与现实温度的有机统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