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正式)

发布时间:2019-01-26 18:13:14

《赤壁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汉末时期英雄豪杰在强敌面前从容不迫的大无畏气概。

2、通过朗读体会主要人物的不同的个性特征,学习司马光高超的写人叙事艺术。

3、复习巩固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又比较浅显,这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凭借工具书弄清大意。师生互动深入体会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

2、重点:理解鲁肃、诸葛亮、周瑜的性格。

3、难点:文中的倒装句式。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朗读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着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之一,不少文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其成功的原因。例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我们虚构了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诸葛亮,归功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唐代诗人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把胜利的原因归结为自然气候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司马光是从什么角度来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

三、简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四、指导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背景:

1、文中人物:

1)曹操

2)孙权: 鲁肃、周瑜、张昭

3)刘备:诸葛亮

2、当时背景: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占领荆州,直逼江东。

A、读曹操挑战书:a、挟天子令诸侯。b、战事节节胜利。c、夸张兵力进行恐吓。

B、读张昭投降之议:a、操有朝廷之令。b、我军优势与敌共享。c、夸张敌军优势,夸大东吴困难。

C、读鲁肃语:

1)对孙权

a:言荆州之利,谈应变措施。

矛盾重重,可以利用:刘表内部矛盾,曹刘矛盾,二刘矛盾。

两种可能,两种对策:提出去荆州见机行事,联刘抗曹的主张。

b:设身处地为孙权着想。不怀私虑,忠诚可见。

2)对刘备

a. 不露焦急神色,示亲近关怀。

b. 介绍孙权仁义贤德,实力雄厚,非吴巨可比,晓之以理。

3)对诸葛亮:以亲情拉拢。

D、读周瑜语:

a. 轻蔑的口吻(年轻气盛、少年得志、自负豪迈)

我军的四大优势:武功才干,地利条件,兵力情况,人才条件。

敌军的四大困难:后方未安,以短击长,盛寒无草,水土不服。

b. 夜见孙权,再安其心,再砺其志。

E、读诸葛亮语:

a. 对刘备。实话实说

b.对孙权。(1)将刘备与孙、曹并举毫不示弱。称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兵败之事一笔带过。表面上政法分析,实则激孙权决断。语含机锋,咄剁逼人。(2)盛称刘备,再激孙权。

(3)先言刘备实力犹存,再说曹军三大弱点:远来疲敝,不习水战,军心不齐

F、读刘备语: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找托身之处,寻找托词,从善如流。

G、读孙权语:

a. 对诸葛亮。(1)反唇相讥,心有不甘。(2)决计一搏,出语痛切。问语归于理智,可见其稳重。

b. 对鲁肃。无限感喟,略释愁怀。

c. 对周瑜。(1)决计抗曹,并以大任自许。拔刀斫案,以示决断。(2)与张昭等人对比,深感鲁、周二人不负己意。(3)期望周瑜成功,又不推卸责任,大有君王之风。

五、作业:完成课后有关思考和练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二、难点、重点词语分析

()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吾祖死于是。

三、讨论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第一层(12):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1);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2)

第二层(345):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4);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5)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讲析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

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讨论小结。(内容略)

4、分析第2点内容。

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讨论小结:①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②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二、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

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引导: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讨论小结: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

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三、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分析: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

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鲁肃所说的“大事”是指什么说的?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小结: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四、本课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讲析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

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

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

引导: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讨论小结: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5、分析。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二、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讨论: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讨论: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

提问题讨论: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讲读第67段。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特点:详略分明。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四、总结选材和布局特点:(略)

五、教学后记:

赤壁之战(正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