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1)

发布时间:2016-03-14 09:08:54

《琵琶行》教学设计

甘肃省庄浪县第四中学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白居易仕途和人生走入低谷时的一次失意的感慨,饱含情感的诗句里流露出诗人满腔的不满和悲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沦落天涯的失意使诗人由己推人,将狭隘的一己之愤扩展为冷静的思考,作者痛苦的思考了琵琶女的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对不合理的社会提出了批判。这篇流传千古的诗篇不仅文辞优美,更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读本文,学生能够把握作者内心深处的伤感和失意,但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情共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教师要设计恰当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这一人生感慨。

三,教学策略

根据学情分析和模块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应该以学生自主研读、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具体为学生课前预习并完成导学案,教师课堂讲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命、数、是、语、为、泣”等重点字词以及名句。 

2,了解歌行体的特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篇。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文学生态、社会环境、作者处境,知人论世,从文章外围切入,直指文章内核,以“社会”的视角感知文章深邃诗文文化内涵。

三、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古文化知识是感知和理解古代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了解一定的古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梳通文意,思考问题: 

问题: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 

     ②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问题: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问题: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设计意图】问题是独立阅读的开始,阅读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问题不断闪现随即寻求答案的过程。只有带着问题的阅读才可以算作积极阅读,也只有这种阅读才能达到阅读主体与文本、与作者有效对话的可能,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七、深度研讨: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问题:“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3,问题:“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什么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

明确:主要有两方面

1 伤琵琶女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4,问题: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诗人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②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③第二段的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凄然,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④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⑤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5,问题: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思考下列问题:

①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明确: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动词有:”“”“”“”“”“开宴”“”“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②问题探讨: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

明确:共三次演奏。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这次是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暗写。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这次属于明写琵琶女。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属于明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

6,问题探讨: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想想作者在表现琵琶声时使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明确: 作者在表现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时,大量使用了比喻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手法,使抽象的音乐描述变得生动、直观。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的比喻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银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 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设计意图】设计这几个问题,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由表层的语言感知向纵深的思想认识维度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而感知课文博大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经验。

琵琶行(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