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娜冷看犹太人的劣根性(图)

发布时间:2018-10-07 06:43:44

伊莱娜冷看犹太人的劣根性(图)

大卫·格德尔/舞会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著 袁筱一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

追溯反犹主义的兴起时,阿伦特独具想象,德国人无法眼睁睁看着犹太人享用着巨额马克却无所事事。即使剥削,也是一种关系,阿伦特不无嘲讽地总结。阿伦特写小说,会是什么样?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卫·格德尔/舞会》俄罗斯方块般完美地填充了这一空缺。 《大卫·格德尔/舞会》囊括了两则中篇小说。前者让伊莱娜在法国文坛一炮走红,时年24岁,沉着老练,评论家开始把她与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并论。作为早期作品,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技巧稚拙、故事处理过于戏剧化、文本略显单薄等,但贵在直率犀利,刀刀见红。 可以用冷血形容伊莱娜。她似乎一直在苦寒地带不见天光的老房子紧咬双唇为内心写作。她把爱藏着掖着,就像人们对待假和恶,唯恐被发觉,她把它们悄悄塞给了一些人,即使对她鄙夷的暴发户大卫·格德尔——一个68岁的老头,犹太人,投机者,性无能者,无情,几度浮沉,一辈子都在付钱,为妻子、妻子的情人霍约斯、为女儿,“精疲力竭”是他的口头禅,后来客死异国的船上。他具有人所能达到的最深刻的尊严感,但在原则方面却无法令人恭维。作为犹太作家,伊莱娜没有将自己扮成受害者,她不动声色揭示人性的暴烈无常,对笔下人物的冷峻取消了她与族群的联系,使她背上“反犹主义者”的骂名。她仍不低头,笃信艺术的道德高于社会的道德,她清楚阐述者应该做什么。 《大卫·格德尔》勇敢地皴擦出古老民族普适的劣根性,也是一则人与人关系的寓言。当格劳丽亚从医生口中得知丈夫格德尔命不久矣时,恐慌失措。她不告诉他真实病情,害怕他获悉后放弃生意,让她的珍珠项链失去了添置三颗钻石的机会。破产后,妻子离去,格德尔试图从充斥着“小白脸与老妓女”的肮脏世界抽身而出,深居简出,安度晚年。然而这微渺的诉求也无法满足,他再次被奴役,拖着病躯远渡海外,他知道自己必死在路上。情节简单直截,因此更显悲怆。人仿佛被诅咒过,不管周围世界多糟,都无法做出真正的抉择。解脱的唯一办法是死亡。 《舞会》可视作前者的前传,灯火通明中,对未来的希冀里,隐约翻卷起悲哀的底子。讲的是小女孩安托瓦内特对暴虐虚荣的母亲的报复,一个手势,两百张舞会邀请函旋入沉沉的塞纳河,母亲精心策划的大型舞会成了一场空宴,戈多般无尽的等待。安托瓦内特在逐步实施报复计划的同时,身体的欲念、被爱的贪求都在这一进程中小兽般磨牙、叫嚣,这是一场残酷的成人礼,以安托瓦内特伏在哭泣的母亲肩上的神秘微笑结束,她成为了母亲,甚至比母亲更有手腕。她们的结局注定是相似的,比已死的格德尔还要凄怆。伊莱娜要表达,更要追根溯源。 欲望,不管多下作,不管实现手法多卑劣,都无所谓,但要撒手不干就不可原谅,这是最后的悲剧。汉娜·阿伦特在笑,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也在笑。

伊莱娜冷看犹太人的劣根性(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