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3.2青春有格学案(1)

发布时间:2019-05-25 17:06:48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学案(1)

3.2 青春有格 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难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学习过程】

漫画导入 

以上三幅漫画各反映了什么问题?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行为虽然会受到人们的不齿和谴责,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还经常发生着类似的不道德行为。它警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绝不做触碰道德和违反法律的事情。《青春有格》,青春生长的我们也要遵守社会规则,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新知探究

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新知先学】

一、行己有耻

1行己有耻的涵义

行己有耻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__________的就___________做。

2.为什么要行己有耻

(1)青春并不意味着_____________,总有一些____________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_____________

(2)我们要_____________,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

(1)_____________,不断提高辨别的能力。

(2)_________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__________________。树立_________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__________的事情坚决不做。

(3)磨砺意志,拒绝_____________,不断增强_____________

4.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

(1)引导我们判断____________,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2)在行动之前,_______愿望;在行动之中,________调节;在行动之后,________效果与影响。

5.怎样增强自控力?(方法)

(1)增强“_____________”的力量。

(2)增强“_____________”的力量。

(3)加强______________

二、止于至善

1.为什么要有至善的追求?(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1)“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_________,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_________”追求。

(2)“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____________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_____________的精神状态。

2.怎样追求止于至善

(1)____________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寻找好的_________、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3)养成____________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________,端正自己的行为。

3.好的榜样有什么作用?

(1)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________。好的榜样昭示着___________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2)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________,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小题反馈】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  )1.青春的我们可以稍许肆意放纵但尽量不要违反生活中的基本规则。

(  )2.小明说:知耻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因此人不可以知耻。

(  )3.“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  )4.“止于至善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精神追求,并应为此不懈努力。

(  )5.追求止于至善要立足于做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所谓。

要点探究 解决问题

探究一 正确认识知耻之心

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雪健曾经讲过的一段话值得所有人深思。他说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时曾有为饰演好特定角色而在一个月之内突击减肥10千克的经历靠执着追求和艰辛努力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称赞可在自己成名后饰演电影《横空出世》中冯石一角时就没有下决心再去减肥。尽管这部电影也在本世纪初获得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但他现在每每想起来、特别是看到银幕上自己略微发胖的形象时就会产生一种“耻辱感”认为那是他从艺生涯中的羞耻痛恨自己出名后曾经有过的“浮躁”。讲起这些已是花甲之年的艺术家满脸愧疚令人为之动容。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李雪健能够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的原因是什么?

(2)青春的我们需要有知耻之心吗?为什么?

温馨提示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知耻的观念要视知耻为做人之根本时时反省和检点自己。

探究二 正确理解止于至善

冼家辉至善壮举镌刻城市魂

他是工作第一的年轻人凡事冲在一线再危险都没有怕过为救管道工人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冼家辉曾是三亚城市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一分子但在关键时刻他舍生取义挺身而出用他的勇敢、无私与奉献彰显了一座城市的灵魂。

不忘初心是冼家辉至善壮举的动力源泉。“当协警也能够帮助很多人”这是冼家辉选择职业的信仰是他心中的铿锵誓词。正是因为心怀初心他才会任劳任怨在每个危险时刻冲在前面;正是因为心怀初心他才会不顾个人安危下井救人。他在最平凡朴实的坚守中爆发了人性最美的光辉。为了让城市更加美好拼上了青春汗水甚至拼出了宝贵生命一个“拼”字是冼家辉至善壮举的最好诠释。

——摘自20161030日《南国都市报》

(1)冼家辉的壮举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2)有人说:至善,是最好的境界,然而至善也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到达的彼岸。因此,至善的追求也往往都是徒劳的。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微提醒

“止于至善”不是好高骛远。“止于”告诉了我们奋斗目标的终点“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是努力达到最好。做学生就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就要成为最好的老师;做管理就要达到最佳的管理;做人当然要力争做一个“至善”的人。

课内总结 课外拓展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修身之道最难是养心养心最难之处又是慎独。慎独是独自一人时亦有一双“慧眼”观照自己不做出格事不说出格话。“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言行如一为情操;心口如一为良知;始终如一为坦荡。

启示:“止于至善”,需要慎独。慎独,既是一种态度,更在于行动。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一个慎独的人,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参考答案

【新知先学】

一、1.可耻 不去

2.肆意放纵 基本规则 逾越 知廉耻

3.知耻之心 真诚 知耻而后勇 底线

法律 不良诱惑 自控力

4.是非善恶  审查 监督  反思

5.我不要  我想要  自我监控

二、1.精神境界 至善 实践 永不言弃

2.点滴小事  榜样 自我省察 慎独

3.旗帜 做人、做事 力量

【小题反馈】

1.× 2.× 3.√ 4.√ 5.×

【要点探究】

探究一

(1)敬业而知耻的职业精神。

(2)需要。①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③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是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像威严的法官,端坐内心法庭。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探究二

(1)不忘初心、“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

(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③“止于至善”虽然只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但我们每个人仍应为自己的“至善”追求不懈努力,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汲取榜样的力量,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真正的“止于至善”。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

《青春有格》教案1

【核心素养】理性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第三课青春的证明中的第二课时青春有格,对学生青春期的思想和精神起到引领的作用。本单元着力弘扬青春中积极的、美好的要素。本框运用你的经验活动,首先选用学生熟悉的田字格,引发学生对“格”的联想。田字格,是一种用于规范汉字书写格式的模板,对汉字书写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将这层意思用于解读青春有格是说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青春要张扬,张扬要有度,青春是自由的,自由中仍然有无形的格在引导着,这个格是一种引导、引领,也是一种约束,促进青少年走向自律、自觉。并完成课标的要求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青少年,年少气盛,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青春的力量在他们的身体里生发,促使他们渴望在生活中获得力量、胜任感和成就感,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但是,现实生活和外部环境不可能完全满足他们独立性和成人感的发展需求,当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很容易陷人失落、败感中,变得敏感、脆弱和自,甚至有意逃避或者出现攻击行为。他们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矛盾状态。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化为成长中的正能量,那么,就能让他们感受到青春时光是美好的,也是真正助力自己生命成长的。引导学生探索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青春应如何度过,激励学生在青春中不断的发现自己、证明自己。

【课程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卢梭的忏悔,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探索规则种种,学会辩证的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通过增强自控力与“微尘”、慎独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4、通过学习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难点: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通过思考导入:观看视频,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任务1通过阅读卢梭的忏悔,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懂得如何把握青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探索规则种种,学会辩证的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探究活动一

运用你的经验

1、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你如何理解这些语句中的

阅读感悟

卢梭《忏悔录》

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选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其中他忏悔了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诬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

行己有耻

1. “行己知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的能力。

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探究活动二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问题与答案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校园规则、图书借阅规则、交通规则、运动规则、学习守则、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有诚实守信的规则要求,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因此,说谎、欺骗违背了诚信原则,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说谎、欺骗不论是被发现还是不被发现都是不应该做的。

行己有耻

2. 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创造着我们自己。

“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行己知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行己知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任务2、通过增强自控力与“微尘”、慎独体验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负责。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方法与技能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

阅读感悟

“微尘”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

他们说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

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期间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市民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有人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等名字。现在,“微尘”已经超越了一种称谓,成为不留姓名无私奉献公益事业的群体、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任务3通过学习榜样的力量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

探究活动三

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问题与答案

1、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你会怎么做?

看法:“他能坚持一辈子?我才不相信呢!”这一观点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没有做到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向榜样学习。“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我也当过志愿者,我去了好多次呢!”“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这三位同学做到了寻找榜样,并积极向榜样学习,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做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②我要积极寻找榜样,以榜样作为自己的镜子,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并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相关链接

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探究活动四

问题与答案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观点一说明要做到止于至善就应该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观点二体现的是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止于至善”的人应该有创新精神,有追求,有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要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要有自我省察的品质。

相关链接

《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止于至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拓展空间:

盾牌,有保护自己、应对外界之意。歌德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要主宰自己,需要我们为自己打造一个“青春盾牌”,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1、每晚睡觉之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填写“青春盾牌”:哪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哪一件事情本身应该做得更好?哪一本该读的书没有读?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抵御了哪些诱惑?在品行方面获得了哪些改进?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

2020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3.2青春有格学案(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