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小孩不好好吃饭的4个妙招

发布时间:2018-11-14 20:55:12

对付小孩不好好吃饭的4个妙招

对付小孩不好好吃饭的4个妙招

“我家孩子3岁半,每到吃饭时间一家人就头疼。地上、床上、沙发、楼梯间都是吃饭的“战场”,孩子边吃边玩,一家人追在后面喂,一两个小时还吃不完半碗饭……”怎样让孩子在饭桌上顺顺利利地吃完一顿饭,难倒了不少家长。

  除了边吃边玩,类似的问题还有挑食、不爱吃饭和吃饭太慢等。排除营养元素缺乏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外,以下几点可能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罪魁祸首”。

  吃饭时围着孩子转。把食物作为爱的表现,用零食哄孩子,导致孩子吃进过多零食,胃总处于非排空状态,失去饥饿感,食欲不佳。

  辅食喂得晚。4~6个月左右就需要给孩子逐渐增加辅食,一方面可锻炼咀嚼能力,利于从流食到固体食物的过渡;另一方面也可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辅食添加不及时,会影响孩子咀嚼功能发育,导致两三岁的孩子还依赖奶瓶及稀粥,拒绝咀嚼吞咽固体食物。

  生活起居不规律。学龄前儿童的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消化酶和胃酸分泌较成人少,消化功能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饮食不定时定量、睡眠不足或过量、缺少适量的活动,都会影响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导致孩子食欲下降。

  吃饭环境太嘈杂。吃饭时开着电视、大声喧哗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胃口。在嘈杂的环境下,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也无暇顾及食物的味道和质地,久而久之会对吃饭越来越没兴趣。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针对孩子的吃饭难题“对症下药”呢?

  1.减少零食,从家长自己做起。“言传不如身教”,孩子模仿能力极强,家长饮食习惯不健康,自然会影响孩子。零食可以给,却不可过量,尤其垃圾食品应尽量不给,以免影响孩子吃正餐。

  2.增加趣味,促进孩子的食欲。让孩子一起参与做饭的过程,如买菜、洗菜等,在食物做法上要尽可能有变化,选购孩子喜爱的餐具,让孩子自己进食等等,都会增加孩子吃饭的乐趣。

  3.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这会使孩子的胃肠道功能保持在最佳状态。

  4.固定开饭时间。开饭时间一到,家人尽量一同在餐桌上用餐。给孩子适量的饭菜,家人吃完时要同时收走孩子的食物,无论吃完与否,不再给任何零食。做到正餐定时给,过时不候。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定时、定量吃饭的习惯。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 刘康香 主治医师 朱莎和宝宝一起玩的手指游戏

宝宝 1.5岁~3岁

1、“五个好娃娃”

——记住手指名称,锻炼精细动作

使小孩子在游戏中记住五个手指的名称,并通过扳手指锻练手指精细动作,促进手部小肌肉的发育;早上做还能促使赖床宝宝按时起床。

玩法:左手握拳,念儿歌:“五个好娃娃,乖乖睡着啦,公鸡喔喔啼,叫醒五娃娃,拇指姐姐起床了,食指哥哥起床了,中指哥哥起床了,四指弟弟起床了,五指妹妹起床了。”从“拇指姐姐起床了”开始,一边念一边用右手把左手的五个手指依次扳起,妈妈先做,然后帮孩子扳手指 ,熟练后让孩子自己做一遍。这个游戏玩熟了以后,孩子会自得其乐玩很多遍。

2、小妞妞爬高坡

——认识身体部位,感受身体

这个游戏教会孩子认识五官和其他身体的部位,让她增强自己的身体意识。

玩法:妈妈一面念:“小妞妞爬呀爬呀爬高坡”,一面用食指和中指模仿一个人走路的姿势,从孩子的胳膊一步步“走”到肩膀,然后念:“耳朵听听”,捏捏孩子的耳朵;“眼睛看看”,点点孩子的眼睛;“鼻子闻闻”,点点孩子的鼻子;“嘴巴尝尝”,点点孩子的嘴巴;“咯吱一下”,突然把手伸到孩子的胳肢窝处,咯吱一下,以后每次孩子都会惊喜地等待这一刻。玩熟了以后也可以让孩子唱“小妞妞爬高坡”,在妈妈身上做这些动作 。

宝宝 3岁~4岁

1、五个兄弟上山——初步数字概念

让孩子初步了解数字概念。同时这个游戏还可以增加亲子间的肌肤接触,满足孩子的皮肤饥渴。

玩法:妈妈一面念:“一个手指点点点”,一面伸出食指轻点孩子;“两个手指敲敲敲”,一面伸出食指和中指在孩子身上轻敲;“三个手指捏捏捏”,伸出拇指、食指和中指在孩子身上轻捏;“四个手指挠挠挠”,伸出除小指外的四只手指在孩子身上轻挠;“五个兄弟爬上山”,五指从孩子的下身做爬山状;“叽哩咕噜滚下来”,在宝宝身上从上往下挠。等玩熟后,孩子边唱边在妈妈 身上做动作,母子俩通常可以玩很久。

2、手指童话故事——口语表达,精细动作

游戏的参与性极强,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口语 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同时使手指的精细动作得 到跨越式发展。

玩法:可以去商店买最近很流行的指套,和孩子来个角色扮演吧。如果没有指套可买,爸爸妈妈也可先在孩子的十个手指上画上动物、人物的形象,如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王后和猎人;再如大灰狼和小羊,再如龟兔赛跑,其他动物喊加油或去推醒大意贪睡的兔子;由十个能屈能伸、能摇头晃脑的手指分别上场,可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稍大的孩子,可以自行分派小猫、小狗、小兔等角色,然后编出不同内容的故事,借由手指边唱边跳地来表演。

宝宝 4岁~5岁

1、白色小精灵

——启发想象力,浪漫情怀

这是一个启发孩子想象力的游戏,很空灵,很美,可以触发孩子的浪漫情愫。

玩法:拿一张餐巾纸包住孩子的食指,用线在手指第一关节处缠上一圈,用笔在餐巾纸上画上眼睛和嘴巴,这样就扮成了一个穿白袍的小精灵。教孩子手指如何在空中移动,假装小精灵在飞舞,随便编个儿歌都可以,比如:“一个白色的小精灵,在空中飞行;飞啊飞啊,飞得好高啊 ;碰到了星星,碰到了月亮,然后飞下来,落到宝宝的头上!”念最后一句话时,孩子往往很惊喜。要是孩子看过宫崎骏的动画片或《哈利?波特》,也可以用手指来扮演片中的精灵角色。

2、手指变变变——细心观察

通过对某些动物的动作与特征的模拟,教会孩子细心观察动物的运动特征,并用手指来灵活 表达这种特征。

玩法:妈妈教孩子一起一面唱一面做,“一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食指在桌上做一拱一拱的爬行动作;“两个手指变呀变, 变成小兔跳呀跳”,两手放头顶,伸出拇指食指 ,其他手指握拳,一面做蹦跳动作;“三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猫喵喵”,两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腮边做猫胡子;“四个手指变呀变,变成螃蟹爬呀爬”,双手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在桌上做螃蟹的八条腿横行的动作;“五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鸟飞呀飞”,双手手掌向外,大拇指靠拢交叉,双手四指一同扇动。

3、手指顶锅——更敏捷,增加亲子联系

该游戏可以训练孩子反应的灵敏性。同时还可以增加亲子间的肌肤接触,满足孩子的皮肤饥渴。

玩法:妈妈伸出一只手,掌心向下,孩子伸出右手食指,顶在妈妈手心中,大家齐声说:“手指顶锅,淘米下锅,一把抓住哪一个?”妈妈单独说三声“嗨!”当说完第三个“嗨”时,孩子迅速把手抽回,如抽得慢就被妈妈夹住,游戏重新开始。也可以由孩子来扮演那个会夹人的“锅”。玩这个游子可以让孩子情绪高涨,没被夹住得意洋洋,被夹住了笑个不停。

宝宝 5岁~6岁

1、翻花绳——手指灵活性,协作能力

锻炼了孩子手指和手臂动作的灵活性,和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与搭档交往合作能力。

玩法:妈妈先将3尺来长的绳线系成环形绷套绳,然后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套挽几下绷起来,孩子解绷时,也用4个手指,插到绷绳内往上翻。双人挑需要搭档紧密配合,你挑一回,我挑一回,几个回合下来,或缠或绕,或穿或挑,最后经过一个脱胎换骨般的关键性翻转,把缠绕于双手的线绳在手指间绷出降落伞、飞机、拉锯 、鱼网、花瓶、小鱼、松紧带、剪刀、小汽车等花样来。要是你留心《哆啦A梦》的漫画故事,会发现日本儿童也爱玩这游戏。

2、照手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手影游戏可使孩子想象更丰富,创造力强。在晚上做手影游戏还可让孩子不再看到灯光投影就害怕。

玩法:在阳光或者灯光的照射下,妈妈将单手或双手的影像投射在后面的背景上,就会出现小动物惟妙惟肖的形象。可以在教会孩子用手变出手影后,引导孩子边表演手影边编唱儿歌,如:“我在墙壁前,表演一双手。/变小鹿,跳跳跳 ,/变小狗,啃骨头,/变小猫,喵喵喵。”

一篇花了5年的世界收集,1~6岁孩子最好的管教方法。这十个广为流传的育儿「经验」都是错的!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可是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一岁以下的婴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需要父母们的精心呵护。可是某些广为流传的育儿法,或许对宝宝却是伤害。是时候和错误的旧观念说不了!误区 1:孩子要多穿衣服,千万别冻着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冻着,一降温就把孩子裹得像个粽子,却不知道衣服穿多了一样会损害孩子的健康。小孩子的新陈代谢本来就比成人旺盛,穿得太多,身体热量无法散发。孩子又小,热得受不了也不会说,严重时可能出现高热、脱水、缺氧、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也就是捂热综合征。正确做法:一岁以内的宝宝,比大人多穿一件(平均厚度的)衣服就好了。误区2:宝宝满月,该剃光头满月剃光头,是不少地方的习俗,觉得这样孩子长大后头发会粗黑亮丽。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头发的生长周期一般是 2~5 年,然后进入休止期,逐渐萎缩、脱落。满月时剃的头,即便催生出了更粗的头发,这些粗发也早在三五岁就自然脱落了,并不能对成年后的头发有什么影响。而且,婴儿皮肤薄嫩,对刮剃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在剃头后出现局部发红。满月的宝宝也往往难以安静地配合剃头,万一扭动挣扎,还容易伤着孩子。正确做法:如果不打算给宝宝蓄发,就买个儿童专用安全理发器吧。误区 3:满月宝宝枕枕头满月还有个习俗,就是长辈要给娃娃送虎头枕,寓意保佑孩子吉祥平安。虎头枕寓意虽好,实际上并没什么用,因为小月龄的宝宝根本不需要什么枕头。3 个月以下的宝宝,脊柱还没有发育完善。这时候,宝宝不论是平躺还是侧卧,头部和身体都处于同一水平线,并不需要枕头,用枕头反而会不舒服。正确做法:3 个月以下,不需要给宝宝用枕头;3 个月后,买一款合适又安全的枕头送给宝宝吧。误区 4:早早让宝宝学游泳很多有条件的家长,都会在孩子出生没几个月就带去婴幼儿游泳馆,这似乎是个「不明觉厉」的「科学育儿法」。但据最新的美国儿科学会(AAP)指南,1 岁以下的婴儿不推荐学习游泳。这么大的孩子无法掌握必要的游泳技能和水中生存技巧,在水中完全没有自救能力和意识。而且,不少父母给宝宝戴在脖子上的游泳圈,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造成宝宝颈椎关节的损伤,甚至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正确做法:做理性的父母,请拒绝盲目跟风让宝宝游泳。误区 5:「把屎把尿」要趁早在我国,有超过 80% 的父母在宝宝出生 2~3 个月就开始把屎把尿。而且,很多家长在「把屎把尿」的时候还有强迫定时定点的倾向,这可能会给宝宝造成心理压力。有大量的研究指出:排便这件事,应该听孩子的。AAP 推荐在孩子 1 岁半到 2 岁之间再训练排便,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准备好了,孩子学得快,家长也省时省力。正确做法:宝宝 1 岁半之前,如果条件允许,就用尿布或纸尿裤吧。把便也不是完全不可行,但一定不能强迫、勉强孩子。如果选择给孩子把便,请注意观察孩子的排便信号(比如扭动身体、哭闹)。而且,孩子虽小,也需要注意隐私,不要在公共场合给孩子把便。误区 6:孩子枕秃,要补钙了有些孩子生下来没几个月,后脑勺一圈头发就掉光了,不少家长认为这是缺钙,得补钙。实际上,枕秃是孩子换发导致的生理现象,并不是什么疾病,和缺钙无关。一岁以前的孩子,母乳和配方奶基本就能满足钙的需求(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另当别论)。正确做法:一岁之前,不用额外补钙。宝宝出生后,注意每天补充 400 IU 的维生素 D 就好,因为维生素 D 能帮助钙吸收。误区 7:在辅食中加盐民间常说「孩子不吃盐会没劲」,完全是个危言耸听的谣言。吃盐,是为了补充盐中的钠。6~12 月婴儿每天需要 350 mg 的钠,奶类及其他辅食中的钠已经足够了。宝宝很能接受原味食物,并不会因为不加调味料就觉得没味儿。反倒是过早吃盐会造成宝宝拒绝原味食物,影响成年后的饮食习惯。因为食盐摄入量偏高,我国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很高。要降低以后的盐摄入量,最好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注意控制。正确做法: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1 岁以内的宝宝不需要额外吃盐。误区 8:用学步车帮孩子学走路学步车不仅不能帮孩子学走路,还有巨大的安全隐患。在学步车中,孩子的重量全部集中在臀部,脚步并没有用力,就像是踮着脚尖「走路」。这样不仅学不会走路,还会影响孩子的腿部力量发育。而且,由于学步车的运动速度比孩子自己爬快很多,即使有家长在场,也可能有危险。AAP 就曾报道过学步车导致的翻下台阶、烫伤、溺水等儿童安全事故。这种鸡肋又危险的产品,父母们别花冤枉钱了。正确做法:帮孩子学走路,要循序渐进。当他开始试着站起来,你可以用小板凳或结实的箱子来帮宝宝练习;当他想要迈步时,你可以给宝宝一个带轮子的箱子慢慢扶着走。始终记得家长要在旁边看护。误区 9:给宝宝掏耳朵不少父母看到宝宝耳朵里有耳屎,就觉得不干净,总想掏出来。其实,正常的耳屎是不但不会影响耳朵健康的,还能帮助隔离微生物和小虫子。而且,耳屎自己也会从耳朵眼里掉出来,父母们无需太担心。千万不要试图用挖耳勺之类的工具自己解决,如果损伤宝宝的耳道,后果就严重啦。正确做法:如果耳屎没让宝宝不舒服,也没影响听力,真的没必要和耳屎过不去。但如果宝宝因为耳屎太多觉得不舒服,比如总是拉扯耳朵,请交给医生处理吧。误区 10:宝宝绑腿,腿会直为了能让宝宝长大以后能拥有一双令人羡慕的直腿,人民群众想出了很多方法,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绑腿——把宝宝的两腿拉直然后用布带捆好,觉得这样宝宝的腿就能长直。这其实这个大大的误解!8 岁以前,孩子有点 O 型或 X 型腿,绝大多数都是发育中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长大,自然会变直的。绑腿不仅不能让腿长直,反而可能会造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而且布带长期压迫,也可能导致皮炎和破损感染。正确做法:不用瞎操心,顺其自然就好。

对付小孩不好好吃饭的4个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