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

发布时间:2023-01-19 21:53:11

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热点背景

现阶段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建立工业化社会,它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现代化(近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经济工业化起步比先行国家晚了100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走上经济现代化的理性轨道。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是近几年高考考查密集区,如洋务运动的内容已经在往年的高考试题中屡次出现,此外,还出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现代化的相关内容,“一五计划”“工商业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恢复”等。

重点提示
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1、中国民族工业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曲折发展及影响。
2、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成就,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成就和失误,中共在各历史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影响,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等。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知识梳理

一、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历程和历史地位 (一)产生: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上海发昌机器厂、上海洪盛碾米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另外,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 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

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