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

发布时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年第2期第34卷№1.008 Vo1.34 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 杨丽娥 过去一直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村落。20世纪八九 旅游与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现代转变 旅游对少数民族生产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 十年代,西双版纳旅游业逐渐兴盛,曼眷满村 为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由农业生产转变为提供旅 因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为旅游胜地,但与 游服务。在传统的民族社会里,农业、畜牧业 此同时,曾经一度受尊崇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却 是人们从事的基本产业,在比较后进的少数民 遭到当地人的冷落,村民们都忙于搞旅游接待、 族地区,采摘、游牧也是人们经常劳作的方式。 做生意,旅游收入的极大诱惑令当地人无暇念 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收获粮食, 佛。② 满足温饱的需要。这种“温饱文化”在少数民 由旅游业而引起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危机 族的生活仪式中表达得十分充分。哈尼族的 可以说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致命一击,因 “新米节”仪式就是通过吃新谷、喝新谷酒来预 为它改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结构和心理状态, 祝来年稻谷丰收,越吃越多;苗族的“吃新节” 使其以宗教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民族传统文 既表达了人们收获谷子的喜悦,又蕴涵了该民 化体系趋向解体,这样,失去本民族宗教的少 族在历史上缺谷种、缺粮食的恐慌。傈僳族的 数民族也就失去了对世间万物的解释工具,其 “阔时节”与苗族的“吃新节”也有类似的含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然顺乎于世俗生活, 义。佤族的“新米节”、瑶族的“达努节”、普 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变迁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展 米族的“尝新节”、怒族的“祭谷神节”、德昂 开。 族的“祭谷娘节”、水族的“祭土地节”,独龙 三、旅游与少数民族节庆仪式的日常化 族新年“卡尔江哇”等,同样是为了祈祷粮食 “民族节日不仅是民族生产、劳动、饮食、 丰收。 服饰、娱乐、舞蹈、文学、体育、礼仪、祭祀、 但是,随着旅游者的到来,许多少数民族 社会、政治、历史、经济等文化事象的载体, 已不再从事,或者说不单独从事农业生产,生 而且是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个性、民族 产的目的也不只为了满足衣食之需,他们开始 审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民族深层次文化 转向为旅游者服务,获得现金收入,进而购买 的形象表达。”③简言之,节庆仪式既是少数民 除粮食之外的生活用品,甚至是奢侈品。泸沽 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 湖摩梭社区落水村的生产方式变迁就非常典型, 表达方式,一个民族的特性形成及其成员的民 1988年该村的旅游收入为零,而种植业、畜牧 族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本民族的各种 业、林副产品及外出打工收入合计占该村总收 节庆仪式完成的。如,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 入的99.9%,至1996年,旅游收入比例上升为 族,其民族节日“十月年”、“火把节”都与火 83.3%,而-g-,他项合比例降到 有关;傣族是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傣族 l6.7%。①总之,旅游改变了少数民族的劳动 对水的崇拜、对水的依赖非其他民族可比,“泼 场所、劳动方式、劳动目的,以往以农业生产、 水节”就是对傣族与水的关系的生动显现;摩 粮食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悄悄淡出人们 梭人以母系血缘为中心,其民族节日几乎都与 的日常生活,变得渐渐模糊而遥远。 女性崇拜有关。就一个民族的个体成员而言, 二、旅游与少数民族宗教生活的世俗化倾向 其身份的确定与强化与该民族的各种节日及相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曾全民信仰南传上座 关的仪式不无关系。如摩梭人要在春节的第一 部佛教,而当地旅游发展之后,傣族的宗教生 天为年满13岁的男女孩子举行成年礼仪式,基 活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曼眷满村就是其中的 诺族也有成年礼仪式。只有经过这种仪式的文 个典型。曼春满村位于西双版纳东南方向的 化洗礼,这些男女孩子才具有参与该民族社会 勐罕镇(这里就是旅游知名度很高的橄榄坝), 事务及其他各种社交活动的资格,也才能得到 作者简介:扬丽娥,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博士(云南昆明,650031)。 ①该数据根据康云海的《泸沽湖生态旅游研究》整理而来。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②刘晖:《旅游民族学》,jE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85~386页。 ③王子华:《云南民族节日的起源、传承与表达》,载《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45页。 l29・ 

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