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湖北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含详细解析和答案)

发布时间:2022-12-24 20:16:40

2017武汉中考语文解析第Ⅰ卷(选择题30一、(12分。每小题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愧怍zuò)吹毛求疵cī)钟灵毓B.狡黠xiá)繁琐qián)滋暗长尽态极妍C.lǚ)力商酌荒谬miù)绝伦重峦叠嶂D.悲怆cāng慰籍飞珠迸bìng)玉悲天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给加点字注音,千万不可秀才识字读半边,如果按照这种错误的做法,“怆”“迸”可能就会误读,两字的正确注音分别为chuàngbèng“慰藉”,因“藉”“籍”是形似字,容易误写,可采取记住常用词的方法来记忆并加以区分,“户籍”“籍贯”“狼藉”“慰藉”等。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只有完善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才能做到寻觅人才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使用人才A.求贤若渴如获至宝不拘一格各尽其能B.如获至宝求贤若渴各尽其能不拘一格C.不拘一格各尽其能求贤若渴如获至宝D.各尽其能不拘一格如获至宝求贤若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句子,弄清句意,理解待选词语的意思。“求贤若渴”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如获至宝”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各尽其能”意为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了解意思后,再根据词语的使用时要注意前后搭配的,第一个空前的“寻觅”意为寻找,四个词语中只有“求贤若渴”与此照应;第二个空前是“发现”,有得到的意思,只有“如获至宝”与此照应;由这两个词语就能判断选项是A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武汉第一高楼,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主轴”B.武汉市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C.今年6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查语病的判断能力。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应该在句末添加“的问题”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老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悠闲漫步。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的正确使用能力。第二个逗号应改为分号,因为这里说的是两种并列的情况。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读书的“体”与“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然而,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意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人们常说,读书的根本意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作者:杨平,有删改)5.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湖北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含详细解析和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