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2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教案 北师大版

发布时间:2019-10-13 07:49:08

12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模式的推广和苏联的改革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改革的成败,使学生了解苏联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苏联模式的推广,苏联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改革与苏联解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上图中赫鲁晓夫手持玉米,喜笑颜开,似乎为解决苏联的农业问题找到了良方,但是结果真的如他所愿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二、新课讲授

()苏联模式的推广

1.教师引导:作为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模式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到推广。

2.教师提问: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有哪些?苏联模式给东欧国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欧洲: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亚洲: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朝鲜、越南等。影响:东欧国家在采纳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

3.教师引导: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大多数国家先后走上了改革的征途。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匈牙利的改革。在卡达尔的领导下,匈牙利从1968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在曲折中得到推进,经济稳步发展,国家政局基本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尽管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大都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这些改革未能探索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反而积累了大量问题,最终没有取得成功。

()苏联的改革

1.教师讲解: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改革的呢?

学生回答: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重视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从1913—1953年基本没有提高。

2.教师过渡:1956—1964,赫鲁晓夫以农业为重点对苏联进行改革。

3.教师提问: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主要内容?应该怎样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学生回答:经济改革:以农业为重点,实施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等措施。政治改革:反对个人崇拜,平反历史上的冤假错案,使不少人的冤屈得以昭雪。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旧的体制模式。

4.教师讲解: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得到加强。但改革并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苏联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国家陷入了困境。

三、课堂总结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阶段。在此关键时期,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行了改革。由于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的体制模式。其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这一模式更为僵化,如何改革苏联模式,走出合乎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功联的一道难题。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
国家的探索

2019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2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教案 北师大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