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0-07-01 23:04:4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搞清楚“三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是深化和拓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科学研判中国的国情国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基本前提,重中之重是明确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发展程度等;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资源,重中之重是结合现实赋予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新解释和新内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基本途径,重中之重是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而展开的实践探索活动。实践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各国特点、适合本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要动态反映时代发展的时间历程,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时间历程中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也要动态反映与时间历程相伴而行的时势和时务,主要体现为对时代任务、问题、矛盾的科学把握;还要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回答和展现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根本上决定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营养和质料。马克思主义只有面对新形势、分析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切实反映已经变化的实际。“一国胜利论”之与“共同胜利论”、“农村包围城市论”之与“城市中心论”、“实践标准论”之与“两个凡是论”、“中国特色论”之与“苏联模式论”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伟大力量。而苏东剧变的教训之一就是用僵化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结果窒息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面对新变化和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应当将理论创新的基点牢牢地钉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上,从不断变化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出发,从不断变化的社会意识和群众需要出发,及时反映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化和规律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采取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刻的道理,让受众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坚定群众的信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变成强大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是及时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系统的理论,使党的理论切实反映民声,合乎群众需求。大众化既体现在传播形式和宣传手段方面,也体现在党的政治立场和根本观点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从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总路线,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无不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基性作用,无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政治立场。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为民谋福祉的过程。当然,大众化不是低俗化和庸俗化概念的偷渡,并非桎梏和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体系性,而是以恰当的方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和影响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各具特性、各司其能,它们之间功能各异。中国化是核心、灵魂、总原则,中国化规制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本性质,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方向必然受到中国化的约束。没有中国化的科学引导,时代化和大众化就丧失了主心骨,党的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时代化是关键、形象、标识,中国化和大众化是在时代主题中实现的,时代化彰显了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时间序列和空间结构特征。没有时代化的充分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就黯然失色,党的建设就缺少了时代的生机活力。大众化是基础、前提、条件,只有将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成果真正地贴近群众生活、进入百姓头脑,才能表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没有大众化的充分实现,中国化和时代化就难以为继,党的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