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昆明经开区教师上岗考试重点难点解析二

发布时间:2016-01-06 10:53: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
1、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 )
A.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唤起 
2、“浮想联翩”属于(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有意后想象
D.幻想
3、穿竖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苗条,穿横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胖些。这是(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错觉
D.知觉的恒常性
4、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减少人口数量
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5、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  )
A.积极的过程
B.能动的过程
C.被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 
6、吃了糖后会觉得桔子更酸是因为味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感觉后效
D.感受性
7、(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
8、“死记硬背”属于(  )
A.意义识记
B.机械识记
C.无意识记
D.重复识记
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表明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  )
A.等级性
B.专制性
C.刻板性
D.象征性
10、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这是因为(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此资料由云众教育提供,更多教师招聘考试情况请关注微信136********

11、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且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癸卯学制
12、孩子任性、幼稚、自私,最有可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  )
A.权威型
B.忽视型
C.放纵型
D.民主型
13、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14、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传授知识
C.发展智力
D.陶冶情操
15、(  )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A.求解思维
B.决策思维
C.经验思维
D.理论思维
16、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
A.收集资料
B.选择课题
C.提出假设
D.制订方案
17、教师讲新知识之前都要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通过找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帮助学生记忆新知识。这种记忆属于(  )
A.机械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D.被动记忆
18、张老师这段时间对工作失去了热情,觉得工作没意思,同时总是感觉很疲劳,工作效率不高。张老师目前的状态属于职业倦怠(  )方面的表现。
A.去人性化
B.个人成就感低
C.情绪耗竭
D.缺乏工作动机
19、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
A.图像编码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情境编码
20、( )不是教育研究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21、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 )
A.学习压力
B.学习兴趣
C.学习期望
D.学习知识
22、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抓“闪光点”以提高学生品德的做法,体现了(  )的德育原则。
A.说理疏导 云众教育提供更多考试信息
B.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D.可接受性
23、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是( )
A.线性关系
B.正比
C.反比
D.倒U型曲线
24、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25、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将浅色的教具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放在白墙前演示。这是考虑了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融合
D.后效 
26、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形式是(  )
A.表象编码
B.听觉编码
C.视觉编码
D.语义编码
27、关于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智力必有高创造力
B.高创造力必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C.创造力与智力无关
D.低智力也能产生高创造力
2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动机、兴趣、情感
B.动机、意志、记忆
C.意志、性格、注意
D.性格、情感、知觉
29、儿童发现塑料奶嘴需要不同的口舌活动,从而改变自己的吸吮行为以适应新环境时,就是一种(  )行为。
A.同化
B.顺应
C.分裂
D.语言
30、(  )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加涅
D.费斯汀格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31、简述常用的复述策略。
32、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3、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34、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
35、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原则? 
36、赵×,女,13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班级学习委员,进入初中以来,她觉得自己变了很多:对一件事有时非常狂热,有时又很淡漠;有时特别固执,有时又变得没有原则;特别害怕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忽视,如果那样会让她觉得特别没面子。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强烈的不安和焦虑让她手足无措。
请结合初中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分析赵×的情况。

2016年昆明经开区教师上岗考试重点难点解析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