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生肖]说蛇(一)

发布时间:

[趣说生肖]说蛇(

蛇在十二生肖的顺序紧随着龙,又称小龙。的确,就形体而言,蛇与龙是最为相似的,因而有推测,龙的原型是蛇。但龙与蛇分明是两种动物,在古代文化中也被赋于不同的意义。在神话传说中,蛇的形象、习性十分怪异多变。从下列各种典籍所载蛇家族的奇奇怪怪,可见古人对蛇这动物丰富和诡谲的想象。《方中记》曰:“东海有蛇丘,地险多渐洳。众蛇居之,无人民。蛇或人头而蛇身。《室中记》曰:“昆仑西北有山,周迴三万里,巨蛇绕之,为长九万里。蛇常居此山,饮食沧海。《顾渚山记》曰:“顾渚山赭石洞有缘蛇,长可三尺余。大类小指,好棲树杪,祝之若鞶带。缠于柯叶间,无螫毒,见人则空中飞。《朝野佥载》曰:“岭南有报冤蛇,人触之,即三五里随身,即至。若打杀一蛇,则百蛇相集。将蜈蚣自防乃免。”又曰:“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乌而反鼻,蟠于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数步,直来,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乎即断足,不然,则全身肿烂,百无一活,谓蝮蛇也。有黄喉蛇,好在舍上,无毒,不害人,唯善食毒蛇。食饱。垂头直下,滴沫地,喷起变为沙虱,中人为疾,额上有大王字。众蛇之长,常食腹蛇。《山海经》曰:“泰华山有蛇肥遗,六足四翼。《博物志》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食之无心腹之

疾。《酉阳杂俎》曰:“蓝蛇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出梧州陈家洞,南人以首合毒药,谓之蓝药,药人立死。取尾脂,反解毒药。”又曰:“南安蛮江蛇,至五六月,有巨蛇泛流登岸,首如张蝐,万蛇随之入越至域。《録异记》曰:“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中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又曰:“爆身蛇长一、二尺,形如灰色,闻人行声,林中飞出,状若枯枝横来击人,中者皆死。又曰:“黄领蛇长一二尺,色如黄金,居石缝中。欲雨之时,作牛吼声,中人亦死,四明山有之。种种描述,有的不失蛇的本性,更多的却是臆想与夸饰,如能飞、牛吼、人头、六足等等。恐怕都是蛇进入神话传说后的变形与加工。因此有了五花八门的蛇的故事,其中有的壮烈,有的奇谲,有的恐怖,有的诙谐。大都是以一种文学笔调为蛇造型,为蛇立说。《蜀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能出,五丁共引蛇。山崩,压五丁,五丁踏蛇而大呼。”这故事有各种各样的记载,有的将结局写得很有韵味:“山崩,同时压杀五丁及秦五女,而山分力五岭,直上,有平石。蜀王病,复乃登之。因命曰五女塚山,于平石上为望妇侯,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塚。”此即所谓“五丁力士”的传说,它通过人与蛇的一场嘻戏以及由此引起的悲剧结局,赞颂了远古壮士那力拔山河的壮举,也

流露出对“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感伤情调。贾谊《新书》曰:“孙叔敖之为儿,出游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旦见两头蛇,恐死。母曰:今蛇安在?曰:闻见两头蛇者死,恐他人复见之也,已杀而埋之。母曰:无忧,汝不死矣,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这故事颂扬了一种高尚的牺牲精神。其中的蛇则被写成人类的天敌。《搜神记》曰:“窦武母产武,并产一蛇,送之林中。后母卒,及葬未完,有大蛇自榛草而出,经至丧所,以头击枢,涕血皆流,俯仰诘屈,若哀泣之容,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跟上则故事中与人为敌的两头蛇相反,此蛇颇通人性,知恩报恩。这一类人蛇友善的故事为数不少,同书又记:“隋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后蛇衔珠以报之。”意义与“窦母送蛇”略同,后人便用“隋珠”称赞知恩必报的美德。跟许多动物一样,蛇与人在神话故事中常常相互变幻。我们都知道《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乃白蛇所化,而这样一种幻设是早已有之,而且可以具体地落在某—历史人物身上。《世说》曰:“杜预为荆州刺史,时有讌集,大醉,辄闭斋独眠。外闻斋中呕吐,其声甚苦。有小吏开户看之,止见床有一蛇,垂头床边吐,都不见人。既出,密觉如此。连杜预这样的著名人物都被附会到蛇身上,后世那些托于人形的蛇精、蛇妖纷纷走入小说戏曲,就不足为奇了。时,蛇的出现被视为某种显灵,借以占卜吉凶。《风俗通》

曰:“车骑将军巴郡冯绲,力议郎,发缓笥。有—赤蛇,可三尺,分南北走,大用恐怖。卜云:此吉祥也,君后当为边将,以东为名。后五年,果为大将军,拜辽东太守。代历史、哲学和军事著作常以蛇入喻。来说明某个道理,从而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蛇”的典故、成语。如“常山之蛇”《孙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又如“画蛇添足”《战国策》曰:“昭阳为楚伐魏,移师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曰:有祠者,赐其舍人酒一巵。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伙。乃左手持酒,右手画地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巵曰,蛇故无足,子安能为?遂引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公攻魏,破军将,又移师攻齐,战胜不知止,犹为蛇杀足也。昭阳乃解军而归。”诸如此类,都作为成语,进入中国古代书面及日常话语,更扩展了蛇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文人墨客的笔下,蛇也受到了相当的看重,往往有文学家为之画像。晋郭璞曾为不同种类的蛇写了一系列的赞。《长蛇赞》云:“长蛇百寻,厥鬣如彘。飞群走类,靡不吞筮。极物之恶,尽毒之厉。”又《腾蛇赞》曰:“腾蛇配龙,因雾而跃。虽欲升天,云龙陆莫。材非所任,难以久托。”又《巴蛇赞》云:“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

厥大何如,屈生是疑。”又《蟒蛇赞》曰:“蠢蠢万生,咸以类长,惟速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又《枳蛇赞》曰:“夔称一足,蛇则二首。少不知无,多不觉有。虽资天然,无异骈姆。”所赞之对象,都是蛇中异者,且勾画出其异常之能。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转贴请注明

[趣说生肖]说蛇(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