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科学上册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发布时间:2019-06-01 01:44:13

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自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对每一个问题的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够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同学,教师都鼓励、肯定,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4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经,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6.说出血压、脉搏和心率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2.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分组对猪心脏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3. 通过学习心率及心输出量,使学生会测自己的心率及心输出量,从而会分析自己心脏的工作状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健康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教具准备

1. 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循环系统模型、心脏模型、小金鱼、血压计

2. 猪的心脏、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手套、玻璃棒、烧杯两个(其中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

3.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七、教学过程

【课时分配】 3课时

                 1课时:血液

(一)新课引入

    说起血液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我们知道医生诊断某些疾病时往往要验血,人体失血过多时会危及生命,可见血液对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血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二)新课教学

1血液的组成

1)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有什么用的?(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2)实验 :观察血液的组成

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2.取鸡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静置观察(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

观察: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记录: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血液总量(%

反馈:实验现象: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2)实验: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方法步骤:

  a.用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

  b.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c.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观察与思考:

  a.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b.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c.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d.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小结: 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2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可补充:另外还有一种气体,一氧化碳,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的160倍,所以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时就会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出现窒息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一般称为一氧化碳中毒。)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时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多媒体展示: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3)血小板的功能

提出问题: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分析: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三)巩固提升

1.解读课本中的血常规检查报告单

问题: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有到医院验血的经历,当你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后,是怎样知道化验结果的?

讨论:根据人体血液中血细胞的正常值,你认为这张报告单已告诉我们此人哪些指标不正常。可能患什么病?

说明: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当我们身体某处受伤后,受伤部位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发炎。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

结论:可能患有炎症(白细胞数量偏高)和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偏低)。

2.学生完成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3.总结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输(运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2)防御和保护;(2)调节体温等。

4.讨论某人大量失血的急救方法。

四、课外作业:作业本

八、板书设计:

1课时: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1 血浆成分、功能2)血细胞

(二)三种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含血红蛋白

男:500万左右

女:420万左右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有核

 0.5--1

 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10--30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输(运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2)防御和保护;(2)调节体温等。

九、教学反思

学习血细胞的功能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如在讲述血红蛋白的特性时,可先演示已凝固的新鲜血块,让学生观察血块在接触氧的部分,颜色鲜红;不接触氧的部分,颜色暗红,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了解血红蛋白的特性和红细胞运载氧的功能。白细胞则可联系伤口感染细菌而化脓的现象。而血小板则可联系平时受伤出血时(小伤口)能自然止血的现象,指出血小板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心脏和血管是运输血液的器官,心脏和血管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便于了解瓣膜的作用,看清瓣膜开关的情况,可演示:准备好一个新鲜、完整的猪心,先将连于心脏上的肺动脉和主动脉剪短,短至从剪口处可以看到三个袋状的动脉瓣为宜;剪掉左右心房,以暴露二尖端瓣和三尖瓣。观察时,将解剖好的心脏放入水槽浸没于水中,当用手挤压心室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水从心室经过动脉流出;在把心脏提出水面的过程中,水注入动脉时,动脉瓣的三个半月形袋因兜满了水而关闭,同时房室瓣被注入的水冲开,水流入心室。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瓣膜对于控制血液方向的作用,明确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产生枯燥感。本节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方式,通过介绍途径使学生熟悉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教学效果较好。在观察课件时,应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要编写导学提纲加强引导:(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通过让学生画血液循环模式简图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好把流动脉血的部分用红色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部分用蓝色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的介绍,让学生领悟到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辛曲折的和不断发展的,是经历历代科学家积极探索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科学上册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教案(新版)浙教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