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现状

发布时间:2012-10-12 10:26:37

国能源现状

一、中国能源的特点

1、能源储量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比较丰富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据资料显示,截止到 2004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 2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4%;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 2.2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可采储量总量的1.2%;煤炭剩余可采储量114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6%等。就可采储量而

言,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和东部的煤炭资源将在2030年耗尽,水力资源的开发也将达到极致。就质量而言,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按各种燃料的热值计算,在目前的探明储量下,世界能源资源中,固体燃料和液体、气体燃料的比例为4:1,而我国则远远落后于这一比值。目前,在世界能源产量中,高质量的液、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 19.1%。

2、消费特点:

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从国内能源资源条件来看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十分贫乏。截至2000年末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6%油只占2.3% 天然气仅占0.9%。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煤炭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石油仅约1/10天然气约1/20。受国内能源资源条件限制加上以往能源发展重能力增长、忽视质量结构优致使长期以来中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主导地位。1997年以前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的水平。近年来中国开始重视能源结构优化问题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8%以上。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为煤炭68.7%、石油18.7%、天然气3.8%、水电(含核电)占8.9%而同期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为煤炭25.5%、石油37.4%、天然气24.3%、水电和核电12.8%。相比之下中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严重偏离了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

中国巨大的能源消费规模、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且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每年消费的煤炭中近70%的原煤没有经过洗选直接燃烧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70~80%氧化硫排放形成的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中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排放国。

二、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国,2001~2007年,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的比例从66.7%上升到69.1%,石油的比重从22.9%下降到19.4%,天然气从2.6%上升到3.6%,水电、核电、风电三者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7.9%下降到2003年的6.8%,到2007年又回升到7.9%。中国能源消费中,煤一直占2/3以上的份额2006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的15.9%,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世界能源结构相比,中国煤消费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1.0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3个百分点和20.7个百分点。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仍较低。中国单位GDP能耗处于下降态势,由2001年的11.47吨标准煤/万美元降低到2007年的8.06吨标准煤/万美元,年均下降率为5.7%尤其是2004年以来下降更快,2004年至2007年4年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89吨标准煤/万美元,年均下降率为12.3%。这表明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节能减排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3.7和5.4倍,是印度和巴西的1.4和3.3倍。

单位产品能耗方面中国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耗普遍比国外高一般高出20%-90%平均比国外高出40%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规模、工艺路线、技术装备、管理运行等方面同国外相比存在着差异。2005年中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如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4%冶炼综合能耗高65%水泥综合能耗高45.3%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高31.2%纸和纸板综合能耗高120%。就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而言2005年中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70%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中小电动机平均效率87%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75%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整体水平低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7.6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

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相对较低。2007年中国一次能源人均消费量为1.99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1.8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低,2006年中国一次能源人均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9.1%,分别仅为美国、日本、德国的16.9%、32.2%和32.9%。从常规能源消费来看,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也逐年增长。2007年中国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消费分别为1.92吨煤、0.28吨油和57.51立方米气,分别是2001年的1.9倍、1.5倍和2.6倍。但与世界水平相比仍然比较低,2006年中国人均煤消费量仅为美国的47.9%、德国的90.9%,尽管中国的能源消费煤占主体,但人均消费量依然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中国石油人均消费水平更低。2006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4.7%,不到一半,为美国的8.5%、日本的14.4%、德国的17.7%、巴西的53.8%。中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非常低。2006年中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1%,美国的2.1%、日本的6.7%、德国的4.2%、巴西的39.1%。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的相对低水平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能源消费趋向集中,加工转换效率总体不高中国六大高能耗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6年其总量为12.60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4%,高于11%的能源消费增长率。六大高能耗产业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比例也在不断上长,由2001年的42.9%增至2006年的51.1%,已经超过了中国能源消费的一半,能源消费的集中度进一步增强。六大高能耗产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最多,而且增长最快,2006年其能耗为4.28亿吨标准煤(占六大高能耗产业总能耗的34.0%),是2001年的2.5倍(占六大高能耗产业总能耗的27.9%),年均增长20.1%;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06年其能耗为2.48亿吨标准煤(占六大高能耗产业总能耗的19.7%),是2001年的1.9倍(占六大高能耗产业总能耗的21.0%),年均增长14%;次之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两者的能耗与增速比较相近,2006年的能耗分别为1.99亿吨标准煤和1.74亿吨标准煤,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9%和12.4%;再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06年其能耗为1.24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1.6倍,年均增长率为9.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最少,但其增速较快,2006年其能耗为0.86亿吨标准煤,是2001年的2.2倍,年均增长率为17.3%。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旺盛,引起各种矿产品加工业能耗较快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尤其是铁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且价格一路狂涨,从而引起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发展迅速,耗能最多。近几年,中国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变化不大,其总效率从2001年到2006年仅提高了2.2个百分点,在70%上下浮动,总体水平不高。其中发电及电站供热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尤其低,2006年最高仅为39.87%,5年来的平均值为39%

三、能源政策、措施

1、中国能源政策、措施

  中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实现能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发展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国内能源的稳定增长,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促进世界能源的共同发展。中国能源的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将给国际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世界能源安全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优先。中国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普及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不断提高能源效率。

  ——立足国内。中国主要依靠国内增加能源供给,通过稳步提高国内安全供给能力,不断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多元发展。中国将通过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鼓励开发煤层气,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科学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能互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依靠科技。中国充分依靠能源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开创能源开发利用新途径,增强发展后劲。

  ——保护环境。中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互利合作。中国能源发展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坚持以平等互惠和互利双赢的原则,以坦诚务实的态度,与国际能源组织和世界各国加强能源合作,积极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与稳定。

中国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的措施是:

  ——有序发展煤炭。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增加供给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煤矿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支持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普查和地质详查,规范商业性勘探,提高资源保障程度,稳步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通过企业兼并和重组,形成若干产能亿吨级的大型企业集团。继续推进煤炭资源开发整合,调整改造中小煤矿,依法关闭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小煤矿,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鼓励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矿机械化水平和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推进煤炭的清洁生产和利用,鼓励洁净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替代液体燃料研究和示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加强煤炭运输体系建设,稳步提高运输能力。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防治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积极发展电力。电力是高效清洁的能源,建立经济、高效、稳定的电力供应体系,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国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电源结构。在综合考虑资源、技术、环保和市场等因素的基础上,优化发展煤电,建设大型煤电基地,鼓励发展坑口电站,重点发展大型高效环保机组。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在保护生态、妥善解决移民问题的条件下,大力发展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加强区域和输配电网络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行电力统一规划和调度,建立健全电力安全应急体系,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行节能调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油气。中国继续实行油气并举的方针,稳定增加原油产量,努力提高天然气产量。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重点加强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等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积极探索陆地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和重点海域勘查,切实增加可采储量。深入挖掘主要产油区的发展潜力,加强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积极开发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能源。继续加快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国油气管网。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优先发展的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已经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公摊的政策。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中国将推进水电流域梯级综合开发,加快大型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广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成熟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等利用技术,将建设若干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积极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扶持和配套政策,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市场及服务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中国有7.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受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仍有多数农村地区依靠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的一个特殊问题。中国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中国通过实施“光明工程”、“农网改造”、“水电农村电气化”和“送电到乡”,同时充分利用小水电、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解决了3000多万农村无电人口及偏远无电地区的用电问题,基本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中国将继续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热利用等,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继续推广应用省柴节能灶炕、小风电、微水电等农村小型能源设施。继续增加农村优质化石能源的供应,提高农村商品能源的消费比重。继续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积极扩大电网覆盖范围。积极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2、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的主导力量,其能源安全观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某种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目前,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措施有以下共性:

(1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应付石油危机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发达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美国早在195年,国会就通过了《能源政策与储备法(EPCA)》。并正式授权简历战略石油储备。

美国的石油储备分为商业储备和战略储备两类。商业储备主要是为了增强对国内原油供应的调节能力,降低国际油价波动给国内企业带来的风险,稳定国内油品市场。而战略石油储备(也称应急石油储备)则是为对付政治对抗、军事对抗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石油危机。目前美国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的进口量。法国的能源(石油、航空煤油、柴油、家庭用燃油及照明油等)战略体系由非官方储备、国家储备和机构储备三个部分组成。目前,日、英、德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简历了自己的比较了自己的比较成熟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尤其是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是一种强制性体质,它要求成员国必须储备至少相当于1自然年度 90 天原油或成品油的“净进口量”。

(2)保存国内能源资源。

美国为了其供给的长期性,采取了先不开发本国能源而向国外能源扩张的战略。美国早在1923 就把阿拉斯加北冰洋沿岸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海军油储,在这些地区,只探不采,仅在紧急情况下供海军之用。1972年,将划出来的储备地区更名为阿拉斯加国家油储,并由海军部交由内政部负责管理,依然只探不采。国家油储区内的石油储量情况一直未予正式公开,但据美国地调所报导,仅其东北角1/4的地区(约460万英亩),就蕴藏有21亿桶石油;而内政部矿产管理局则称石油可采储量微30亿桶,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对于在其他地区新勘探出的国内石油资源,美国也因战略储备而暂不开发,及时开发成油井也将其封存,以备若干年后想用。仅在1998年美国就封闭了13万口国内油井。目前主要以抢占、开发和购买国外石油资源为主。伊拉克战争也是这一战略思想的延续,是美国多年蓄谋已久的拟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控制原油产量占世界 60%以上的中东地区的总体战略的一个步骤。

(3)积极开拓新的石油供应基地。

发达国家一直都在全球内不断勘测、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加紧对世界石油资源的争夺和控制。1998年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费占全球的40%。对任何国家来说,多渠道的能源来源都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条件。近年来,美在里海地区的角逐激烈。尽管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无法与蕴藏着2/3原油的海湾油库相提并论,但作为 20实际90年代起步开发的新型能源产地,它对21世纪全球能源安全的意义却非同小可。

(4)大量应用替代石油能源。

各个主要工业国早在25年前便开始了向新能源经济的过 渡,并为抑制石油需求而对石油消费采取征收高额税等措施。如今这些国家在不断开发和推行石油的多种替代能源(如核能、太阳能、电源、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

热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替代能源因对环境危害较小,故而又被叫做“绿色能源”。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达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天然气“老三样”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风能是成本最低,发展最快的绿色能源。风能利用率最高的地方是北欧,那里 20%的能源来自风能,相当于10万兆瓦的电能,可供100座大型工厂使用。在90年代处到20年代末,全世界风力发电每年增长24%,地热能每年增长4%,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量每年增长17%。除了开发“再生能源”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把寻找新能源的目光落在了我们身边的垃圾和淤泥等废料上。日本的1900个家庭生活垃圾焚烧厂中,已有123个实现了垃圾发电。每套系统的发电能力可达 1000 千瓦,平均每天使用垃圾 50 吨。日本政府已经订出计划,到2010年时制造出发电能力400万千瓦的新垃圾发电系统。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耗增长率已明显低于经济增长率,英国的石油消耗率已呈现下降趋势。

四、新时期中国能源发展思路及对策

中共“十六大”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长远发展目标要求今后 20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年均7.2%的增长2020年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钢铁、水泥、化肥等高耗能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建筑物年新增面积将在20亿平方米左右汽车将大量进入家庭。所有这些因素将推动中国能源需求继续增长预计未来中国消费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扩张。中国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这一经济发展目标究竟需要多少能源来支撑国内外多家机构对此进行了预测虽然所得出的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的预测结果存在差异低者为20多亿吨标准煤高者近40亿吨标准煤但方向性结论趋在实现GDP翻两番这一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2020年能源需求将会在2000年基础上有显著增长。中国政府的目标是以一倍的能源增长 来支撑GDP翻两番目标的实现力争将2020年能源消费规模大体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的水平。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其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有所下降。鉴于目前第一产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已经很低故下降幅度将很有限。未来十多年里中国将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将快速发展 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高耗能行业仍将有明显扩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推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然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工作的不断推进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趋于下降。第三产业将稳步发展特别是交通、电信、旅游、教育以及新型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明显上升。相应地第三产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趋于上升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将是推动未来能源消费规模扩大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将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类支出的比例将趋于下降 而住房、交通、旅游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将明显上升。未来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将推动生活能源消费逐步增长。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至少在未来十多年里中国主要地将靠加大开发国内能源资源的力度来满足本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正努力追求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清洁化 但限于国内能源资源条件未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仍将以煤炭为主。预计未来煤炭消费规模将明显扩张但其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将趋于下降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一般地估计是 2020年煤炭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仍将在50%以上。未来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的消费规模将明显扩张。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需求为4.56亿吨但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会有大的改变。2020年以前中国国内原油年产量只能基本维持在1.6亿-2.0亿吨的水平或略有增加未来石油供需缺口将依靠国际能源市场来弥补202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目前中国天然气只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8%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国内天然气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周边国家也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可供利用。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天然气开发力度包括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等。预计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有明显增加。电力消费将显著增长有预测表明2020年中国电力消费需求将达44000亿kWh。

从2000到2020年,国家规划全国 GDP 增长四倍,而能源消耗增长一倍,这意味着能源弹性系数应为 0.5。但是最近三年,这个系数为 1.3 以上,即能源需求将远远大于规划。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工业已进入重化阶段,按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能耗迅速增长阶段似不可逾越。问题是这么大的一次能源需求我们是否能够供应,其所引起的污染是否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怎么解决

1.实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也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发挥巨大效力。

2.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和管理

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大节能技术尤其是煤的利用技术的支持力度,并迅速应用于生产中,以实际行动实现节能。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

3.重视煤的发展,大力开发油气和可再生能源

煤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占主体地位,因此煤在能源问题中是占第一位的,无沦是技术研究还是政策、法规的制定都要首先考虑煤的发展。同时加大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避免煤在能源消费中比重进一步上升。

4.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国有必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缓解目前的能源尤其是油气紧张局面,通过独资、合资、收购等各种手段迅速展开能源争夺,尤其是在中东地区、拉美地区和俄罗斯等。

5.强化节能宣传和教育

政府应该在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各种媒体上宣传节能,同时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学生的节能教育,从思想上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中国能源现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