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

发布时间:2016-05-18 21:32:01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

《红楼梦》第40,林黛玉对贾宝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林黛玉为什么最不喜欢”李商隐?在我们看来,林黛玉应该喜欢李商隐黛玉诗情才情在众人之上,其诗"风流别致、诗新、立意新"(李纨评)李商隐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可同样多愁善感的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知音?

首先必须清楚,黛玉并不是一个爱说假话的人。她宁可不说,也不说假话所以这句话并不可能完全出于这个正统教育熏陶下的少女羞于在诗中表述“怀春之情”,一定与她的诗境诗情有关。

李商隐约出生于公元811年,是大唐盛世正在衰败的时候,他只活了48岁。而这48年的生命有多半都处在内心极度的矛盾、痛苦之中。在政治上,他长期处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长期受到抑制和排挤,郁郁不得志;在感情上,他曾遇到过柳枝、宋华阳、锦瑟三次爱情,但都不得结果。后来与妻王氏感情笃厚,但其妻早逝。李商隐一生的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所以,他的诗大多隐僻甚至晦涩。

想来想去,私下以为,黛玉不喜欢李义山大概就在那"隐僻"二字之上。

第一,李商隐的“隐僻”对于自学诗歌、社会阅历甚浅的大观园少女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阅读难度。要求她们领悟、欣赏诗中意蕴,未免太过苛求,林黛玉也概莫能外。

林黛玉大多是对未来命运的展望,很少怅惘徘徊于往事,从未言及父母俱在时如何共享天伦,失去双亲时如何悲痛,也从未试图改变命运,她一直以一种近乎审美的态度预知、欣赏自己将要遭遇的不幸。所以可以说,林黛玉不愿像李商隐那样在“惘然”中体验审美愉悦,宁愿以自我欣赏的态度直面惨淡未来。且她极少从自己的爱情中取材,第34回在宝玉送来的手帕上题诗是唯一的一次。鉴于林黛玉偏于大气的诗境,也可知她并不屑于在爱情上耗费笔墨。

第二,林黛玉读诗写诗,最看重的不是“词句”而是“立意”、“意趣”真,情感真挚是她品诗作诗的基本原则;林黛玉欣赏的诗风多样,如王维的空灵、杜甫的沉郁、李白的爽朗,还有阮籍的精深、庾信的萧瑟、鲍照的忧愤等。李商隐的委婉缠绵则与林黛玉的喜好相去甚远。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林黛玉说:“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她列举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再览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和鲍照诸家。林黛玉举出的诗人里,没有李商隐。

第三,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表现的多是爱情的失望,绝望,相思的苦闷等复杂的心情黛玉本来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读了李商隐的诗后自然会更加感伤。而且宝玉、黛玉的爱情同诗中所写的也不太一样。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存一段心事”,黛玉最初时时感到自己的爱情存在着威胁,来自宝钗,来自湘云。经过两人互相的试探,在三十二回宝玉“诉肺腑”之后,二人的感情就比较稳定了。在婚姻问题上,黛玉只是觉得自己没有父母,无人为自己“主张”,经常掉眼泪,多愁善感。可她对婚姻还是抱着希望的,她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家长,特别是贾母的身上。五十七回要认薛姨妈作娘,也是有这方面的打算。正因为得到了宝玉的爱情,又对婚姻抱着希望,所以从感情上,从内心深处或说在潜意识里,她拒绝接受描写悲观、绝望爱情的诗。

第四,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为“无题”,很难看出是表达给谁这触动了黛玉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李义山那些懦弱隐忍的情感、那些令人费解的句子、那些把自己的思想、喜怒和真爱隐藏起来的时刻,黛玉是不喜欢的她喜欢的是更豪迈、更坦诚、更自由抒发胸意的诗句

然而,虽然林黛玉和李商隐审美趣味与性格差异不小,但他们的相似并不容抹煞。林黛玉欣赏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原诗应为:“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旅居在外,怀念朋友。风格一反往常绮丽晦涩,写景抒情,清疏秀朗。境界颇近林黛玉的诗作《秋窗风雨夕》。所以黛玉才说“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