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3环境人口容量 大纲人教版必修

发布时间:2019-01-17 09:27:26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3环境人口容量(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

●备课资料

一、人口合理环境容量的内涵

人口合理环境容量是和人口发展的极限(即最低人口和最高人口)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最低人口,是指一定环境下保持人类生存下去的最少人口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统一,没有起码的人口数,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因为人口过少即或能生育第二代、第三代,但由于遗传因素的限制,也会影响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无法继续繁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资料生产,从生产、分配、交换到消费的全过程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口,离开了一定的最低数量人口,生产就无法进行。即使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条件下,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生产同样难以进行,可见,最低数量人口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所谓最高人口,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负担的最大人口数。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人类的生存空间及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极限负荷,人口一旦超过了这个极限值,就会彻底破坏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逐步恶化,进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考虑,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而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必须是具有劳动能力且与一定的生产条件相结合的人,其数量往往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规模存在一定比例的关系。当人口超过社会生产的需要时,就会成为过剩人口, 也就是说,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存在一个为社会生产水平所接受的最高人口数。而人作为消费者即是无条件的,每个人,除非其生命结束,都要参与社会产品的消费。由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消费品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这里也存在一个最高人口极限。

由此可见,要保持社会系统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寻求一个合理的人口环境容量。这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处于最佳状态的人口。在这种人口状态下,经济达到最优增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源开发日趋合理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人口在数量上稳定、质量上提高。总之,一句话,人口合理环境容量就是特定社会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量。它是诸多社会经济因素及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逐渐缩小,人口环境容量将会不断提高。因此,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必须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发展人口,以利于整个社会环境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对地球能养活多少人的问题(地球人口容量),由于假设条件和估算方法不同,存在极为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人口的极限为遥远的事,也有人认为世界人口已经超过了地球能够承载的数量并导致环境退化。这些估计可以分为三个派别,即悲观派、乐观派和中间派。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悲观论的代表人物是W·福格特。他的《生存之路》一书被看做是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他在该书中指出:现代世界人口增长已超过了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人类面临灭顶的危险;人类的生存之路在于扼制人口增长,恢复和保持人口数量和土地、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

新马尔萨斯主义者D·梅多斯等人以罗马俱乐部报告的形式,在《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了增长极限论。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假如世界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的条件下,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加、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最终会发生非常突然的无法控制的崩溃。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以实现零增长的全球性均衡。罗马俱乐部的一系列报告都不断提醒人类,应该时刻关注人类的未来。

乐观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的H·康恩、布朗、L·马特尔和伊利诺斯大 学的J·L·西蒙。康恩等人著有《下一个200年》《即将到来的繁荣》,西蒙著有《最后的资源》(我国曾以《没有极限的增长》为书名翻译出版)。乐观派认为,世界经济增长不会停止,也不应该停止,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技术创新和发明,人类才可以获得能源和生存空间。经济增长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动力。

康恩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产业活动将主要是自动化的,许多产品将更加耐用,能源利用将更有效,生物技术将有重大突破,保健和医疗成本将会有所降低,交通工具将更有效而清洁。到那时,人们将有较多时间用于康乐、个人发展和环境保护。他相信,目前存在的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将消失。人类的智慧克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人类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变化将会降低工业和人口的增长。

介于乐观派和悲观派之间的中间派的看法则较为中庸,他们接受了现代经济适度人口说。适度人口理论于19世纪中叶以后形成并流行于西方世界,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大为盛行,理论旨在寻找一种处于人口过剩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过剩或人口不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将带来不利影响。前述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研究可以用来确定国家或区域的适度人口。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地球的适度人口可能在77亿~120亿人。

三、我国的资源人口容量

我国对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前,张印堂在《中国人口问题之严重》、孙本文在《八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文汇报》,1957.5.11)曾经尝试探讨我国的人口容量问题。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完成的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该报告认为,我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极限是16亿人。

200011月进行的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人口已经达到12.95亿人,离我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极限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人地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而且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已是难以改变的趋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较少的国家,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每年还因建设而减少数百万亩。尽管从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情况看,似呼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在恶化,农民增收乏力,农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增长将困难重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人口数量高峰、就业高峰、人口老龄化高峰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达到。据预测,我国人口高峰将在16亿左右。这三大高峰的相继到来将给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带来挑战。

四、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资产阶级人口理论的代表作,影响很大。它产生于西欧社会经济政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定和发展,一方面资产阶级私有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失业队伍迅速扩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来欺骗和麻痹无产阶级,维护其剥削制度。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这样应运而生。

马尔萨斯把他的全部人口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他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得出了有名的两个级数的命题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据此,十代人以后,人类和生活资料所增殖的数量将是512100,差距是惊人的。并断言,这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律。为了实现人口和生活资料增长间的平衡,他又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科学的实质。首先,把人口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抹煞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其次,他的两个级数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而虚构出来的。若据他计算,当今世界人口应超过550亿,与事实不符;最后,造成工人失业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什么“人口增长超过食物增长”的“自然规律”。至于马尔萨斯主张用失业、饥饿、瘟疫、战争手段来消灭大量“过剩人口”,则露骨地暴露出他的《人口论》的反动本质。

但马尔萨斯毕竟在人类历史上较早地提出人口问题,并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关系明确地摆到社会面前,作为资产阶级的人口学家,他的历史局限性使他形而上学地将有生物学性质的规则当作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因而他不能创造科学的人口学。不过,他的一些有关人口的思想资料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五、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是人口学的理论基础。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人 口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深刻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并为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所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口问题最重要的著作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剩余价值理论》。 在这些手稿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对人口学说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精确的论述。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也进行了细致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人口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律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人口发展;人口过程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⑦人类要自觉地调整自身的生产

六、未来人口增长的趋势

对世界未来人口的预测,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处于急剧增长阶段,不少人口学家察觉到人口爆炸的形势,预言人口危机的到来。有人根据那时的人口增长率,推算出1000年以后世界人口将达到1016lO18人,全球平均每平方米面积上(包括海面)约有120(H.Fremlin)。如此密集的人口产生的热量将使地球表面温度达到5000℃,和太阳表面温度相当。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工作的进展,多数人口学家不断修正他们的预测。例如,联合国1973年所作的2000年世界人口预测数字(中等方案)64亿,1978年修正为 61.99亿,1980年又修正为61.19亿。迄今的人口统计数字证明,后者很接近现实情况。

据联合国、世界银行、美国人口咨询社和许多人口学家的预测,世界人口发展有如下趋势。

(1)2025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为70.4岁。从1950年算起,75年间人均寿命增加了27.9岁,即平均每3年增加1岁多。

(2)人口死亡率将稳步下降,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有些国家将出现“超老龄化”。

(3)发达地区人口增长较慢,占世界人口比例逐渐降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占世界人口比例上升。白种人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日趋减少。

(4)印度人口继续增加,即将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将退居第二位。根据1970年非洲人口高增长率的情况,有人曾预测尼日利亚人口将跃居第三位。但近年来非洲盛行艾 滋病,使人口预期寿命与增长率大大降低。近期内非洲人口剧增的情况将不会出现。

(5)欧洲成为世界人口增长最慢的地区,其中有些国家人口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6)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继续上升,超过30亿。

(7)为了追求较好的生活环境,发达国家将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而农村则出现郊区化”和“城镇化”。

(8)墨西哥城人口将超过东京,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

(9)全世界女性数量将超过男性。

七、中国古代人口压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人口的数量一直位居 世界前列。庞大的人口数量,始终对于中国环境的生态容量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回顾一下我国古代的人口问题,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凋人地关系,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如表:

上表列出了我国主要朝代,见之于正史的人口资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国的人口为2000万。然而,在其后直至清初的近2000年中,中华大地历经了繁多的治乱交替与改朝换代,人口数的峰值却总在6000余万的上限徘徊。就统一的中央王朝而言,延续时间最长的为唐代,290年。秦、西晋、隋三个短命王朝分别为18年、51年和37年。西汉和清为232年和267年。其余的则都在100余年,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有人曾经总结了中国人口朝代变化的规律性,即王朝初创时的人口凋敝转而迅速增长——中期达于极盛,而后转入停滞——末期新旧王朝鼎革之际急遽下降,即所谓的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在传统的观点上,人们往往将社会的治乱归因于社会政治因素,而忽略了非社会因素的一面,即自然生态因素的一面。这一点,我们从中国历代官方的统计田地数可见一瞥。西汉元始二年垦田数8270536顷;洪武6年全国田地总面积8507623顷;万历3011618948顷;雍正元年8901880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个朝代拥有的田亩数,自汉至清,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峰值基本上是一个恒数。倘以六千万作为人口基数,人均拥有的耕地约为十余亩。值得寻味的是,先贤孟子理想中的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模式,恰恰是这样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这里,我们不能将其仅仅理解为一种巧合,而应该认为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这种理想的状况是很难持久的。任何一个王朝,经过百年以上的治平之世,土地的兼并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洪亮吉所说的兼并之家,一人居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当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土地的占有出现严重的失衡时,新一轮的调整与重新分配,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了,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的动乱。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发生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农民起义不可能变革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它只是一定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为了在有限的生存资料当中,获取自己的一份,以求生存下去。从表面上看,农民起义是一种社会变革与国家机器的重组,就其深层次原因来说,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一种协调。一定量的土地资源,一定水平上的生产力,只能产出有限的生存资料,当人口的压力使得生存资料不敷分配时,人类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残酷的调节。因此,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容量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和调节的结果,是天地人之间以一种微妙方式达成的巧妙的平衡。

八、PPE怪圈

PPE怪圈(“贫困一人口一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 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因此,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贫困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确切地说,就是指“贫困一人口增长一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模式。

上图中,我们从①④线索中可分析PPE怪圈的基本动因是,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当在人类现有的开发能力下所能利用的环境与资源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便产生了贫困——人均资源减少、失业人口增多、人均收入减少、社会设施不足,同时产生环境问题——对大气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林木的过度砍伐、草场的过度放牧以及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及盐碱化严重,自然灾害增多。

③⑤线索入手,可推知贫困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贫困的人们着眼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需要,对环境问题无知,对当前行为的长期后果无知;而生存环境恶劣,土地生产能力继续下降,环境恶化,疾病增多。

此外,生活贫困的地区多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及高自然增长率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对计划生育的有关知识无知;社会保障很不完善,需要更多子女来防病养老。因此,生活贫困的地区反而出现人口不断增加的局面。为此,我们要走出PPE怪圈,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环境工程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合理规划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向,政府增加资金投入等,这样,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3环境人口容量 大纲人教版必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