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名著阅读《呐喊》复习资料整理

发布时间:2018-10-29 14:11:24

高考名著阅读《呐喊》复习资料整理

一、简介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个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狂人日记》描写封建宗法礼教的吃人;《孔乙己》、《白光》描写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世态的冷漠与人的隔膜;《药》、《风波》、《Q正传》描写辛亥革命前后封建势力的凶残、投机与民众的麻木;《明天》描写社会的浑浊、冷漠;《一件小事》则歌颂下层劳动者,又是无情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头发的故事》、《端午节》描写不同知识分子的各自心态;《故乡》和《社戏》更是对美的赞歌。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的探求;《猫和兔》意寓对弱者的同情,对强势凶恶者的憎恶及与之战斗不止的精神;《鸭的戏剧》是对博爱、对充溢活力的生命的歌唱,又有世事并非尽如人意的叹惋。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并首次使用笔名“鲁迅”。他弃医从文,一生笔耕为辍,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生前出版了小说集三册,散文集两册,杂文集十五册,通信集一册,文学史著作两部。

三、创作背景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小说。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社戏》等。作者的创作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四、特点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五、解说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回国后,与几个人创立了《新生》,然在无鼓励甚至没有指责的境地下,先生感到了寂寞,心灰意冷起来。之后有人卷款逃走,也就趁这个时候回到家乡抄起了古碑。专心致志的研究,逃避着现实世界。一天,金心异(钱玄同)来了,看到他们抱着自己以前的希望与抱负,也就慨然奋战了。

  鲁迅又谈到他把《狂人日记》等小说投稿到《新青年》的经过。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是他便写了《狂人日记》,此后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十余篇。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六、思想内容

1.小说涉及人物较多,主要是两类,即:农民和知识分子。

2.思想意义: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揭露。同时,也探索了知识分子道路,也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

3.艺术成就:

1)典型化的手法。

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3)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4)生动精练的语言。现实主义的深广性。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划时代意义。

七、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懒惰迂腐,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离开了人生舞台)、《白光》中的陈士成(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致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八、重要文章内容解读

(一)《阿Q正传》

1.内容简介

Q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Q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他终于被剥掉最后一件布衫,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Q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Q这种性格上的“精神胜利法”。他通过夸耀过去,忘却羞辱求得满足,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通过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求得满足。“精神胜利法”使Q虽受尽剥削和欺凌却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的地位。最后在人们的讥笑声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2.作品主旨

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鲁迅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其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3.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

1)妄自尊大 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

2)自轻自贱 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

3)欺凌弱者 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4)自我安慰 由于在争斗中总是失败,便改变策略,采取"怒目主义",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谁要说"亮起来了",他便以你还不配……作为还击和报复,并因此真的觉得自己的癞头疮也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

4.艺术特色

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虽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2)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3)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4)《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二)《孔乙己》

1.内容简介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掉了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才立刻颓唐不安。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养成懒惰的恶习,不会营生。为生计,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窃的事。即使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他还要用手慢慢地走到酒店去喝酒。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孔乙己却能在瞒和骗中偷生,自欺欺人,以别人难懂的“之乎者也”为自己遮丑,显示自己的学问,并以腿是“跌断”的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作者用无情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2.作品主旨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3.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方法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文章通过多种描写方法及生动细节的综合使用,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外貌描写,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它是孔乙己一生的写照,包括他的身份、身世、性格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脸上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这些新旧的疤痕又包涵着多少社会的残酷,及他自己好吃懒做的性格;“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用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剧结局。

2)语言描写,如:①“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②“你读过书吗?”“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③“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④“温一碗酒。”“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不要取笑!”“跌断,跌、跌……” 11句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良善,有他的性格与神情,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这11句话,句句是人物的灵魂的自白

3)动作描写,如“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这是孔乙己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是自赏自傲的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的心情。“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此时的孔乙己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4)神态描写,“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鲁迅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透视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通过外在表情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总结: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孔乙己的形象如此鲜明,让我们分明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足迹。作品还清晰地勾画出那个社会的众生相,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人们眼前。作品中哄笑之声迭起,却使人感到无限悲凉。

(三)《狂人日记》

1.内容简介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主题。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路上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张开着的嘴,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他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作品主旨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3.人物形象

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

(相关情节举例):“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

1 “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

(相关情节举例):

狂人怀着“小心”的心理出门,敏锐地觉察到包围着他的是一片早已布置好的杀机。“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2“狂人”对现实的认识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

(相关情节举例):

狂人识破何先生是刽子手,发现他大哥也是“合伙吃我的人”:“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3“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封建道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反传统的疾呼!

(相关情节举例):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 样!——同虫子一样!”

“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4“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

(相关情节举例):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5“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4.艺术特色

1采用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

2独特的心理描写。

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的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又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四)药

1.简介

   《药》写于19194月,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故事。

2结构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瑜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对《药》的线索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的,确定了的。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就没有主次之分了。

3.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这句虽然字数不很多,却奠定了文章压抑的感情基调,周围事物皆死气沉沉,也可烘托出华老拴心情沉重。

  之后还有一句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其中黑沉沉灰白的路和一只也没叫,这也使气氛阴森幽暗,基调冷峭深沉,让读者不禁感到压抑。这画龙点睛似的环境描写,很自然的穿插在文章中,确实引人入胜。寥寥几句便烘托出了人物心情,定下了文章感情基调,同时暗示了人物之后要做的事一定有些恐怖,令人紧张。

  接着看,我们便可得出答案--他要买人血馒头。由于前面做了诸多铺垫,读者便可很自然地进入情节。

2)社会环境描写

  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亭口四个黯淡的金字1907年,光复会成员秋瑾被害于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这句自然描写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了秋谨的死,使文章与时代相对应了。

  《药》的后面有很大一段关于坟地的描写。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弄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段描写为情节发展作必要铺垫的作用--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先后来为各自的儿子上坟。除了这点,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一部分中孕蓄的路的意象:坟墓群被中间的路界限分明地分成了左右两边。左边的那是犯人的墓地,右边的就是群众的墓地。这实际上寓意着夏瑜等资产阶级革命者并没有和普通群众在官方地上站到一起去而是各自为营,造成资产阶级脱离群众闹革命,最终成为官方地中的一座座坟墓(一种失败的象征);普通群众没有和革命者站到一起去,最终只能是在官方地中继续由其毒害(一种愚昧落后的象征)。一个路的意象将文章主题意义凸现了出来,体现出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能力和深沉含蓄的文学艺术风格。 事实上,在小说其后的发展中,华大妈(群众母亲)和夏四奶奶(革命者的母亲)在上坟时也是向各自的那一半官地走去的。我们清楚地看出,华小栓和夏瑜两者的坟墓,中间仅仅只隔了这么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将华、夏两家分隔而开,是一道屏障。但这道屏障又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群众、革命者孕育者,在同时煎熬着失子的痛苦时,从素不相识最终能跨过这条小路,走到了一起。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作为华家和夏家两条线索的最终交融场所,将华家的可怜性悲剧和夏家的可叹性悲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华夏(中国社会)的悲剧,使小说揭示赞颂的悲剧主旨在这里得到了全面升华和开发。

再看这一句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在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句中,黄土反衬出了花环的美,尽管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是凭空添上的,但我们还是以为这个花环是对革命者精神的肯定和对革命者业绩的赞许。花环的添加只有一种可能,即同情夏瑜、支持夏瑜的人送来的,这是对夏瑜的一个最完全的赞美,表明革命者是杀不尽的,革命还是有后来人的。鲁迅先生通过曲笔置花环寄寓了他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自己的理想。由是我们坚信鲁迅还是以一种较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小说创作中的。

4主题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5题目的含义

《药》的题目含义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即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3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五)故乡

1写作背景

鲁迅于191912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故乡》选自《呐喊》。

2.小说作品

全文6000多个字。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同时还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对故乡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个人就已经与它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精神联系。童年、少年与故乡建立起的这种精神联系是一个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的。后来的印象不论多么强烈都只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发生的,而且不可能完全摆脱开这种感情的藤蔓。具体到《故乡》这篇小说中来说,故乡现实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时已经产生的感情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已经不可能忘掉少年闰土那可爱的形象,已经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时形成的那个美好故乡的回忆。此后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时形成的这种印象叠加胶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多种情感的汇合、混合和化合。这样的感情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不是色彩鲜明的,而是浑浊不清的。这样的感情是一种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的感情,不是通过抒情的语言就可以表达清楚的。它要从心灵中一丝一丝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时间,需要长度,需要让读者会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体验。这种没有鲜明色彩而又复杂的情感,在我们的感受中就是忧郁。忧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不强烈们又轻易摆脱不掉的悠长而又悠长的情感和情绪的状态。《故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忧郁是悠长的,这种美也是悠长的。

3.主题

  儿时的故乡,给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贝壳和羽毛,告诉很多稀奇的事。对友好,热情,和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的态度:对恭恭敬敬,称呼为老爷,和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变化的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 小英雄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现在的闰土

  杨二嫂:年轻 豆腐西施中年 "圆规"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地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老爷,杨二嫂认为”“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人物: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

★闰土: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羡慕向往的英雄。三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的搬家中捞点东西。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小说中的,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5问题研究

1)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样变化的原因,课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会陷入这样苦难深重的境况。从这样的探讨中也可以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2的形象具有什么意义?

  小说以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怎样对待闰土,怎样看故乡所发生的让人伤心的变化,对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通过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窥见旧中国要求变革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一角。

3)作者最后所说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怎样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旧的生活这样压抑、沉重,作者期盼什么样的新生活,是否心中已经有所设计、规划,还是感到茫然,或者只是感到一丝朦胧的希望?闰土、水生、杨二嫂或者他们的后辈能否从历史的因袭中解脱出来呢?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才能解脱出来呢(物质的、精神的)?

九、内容辑要: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14。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药》: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车夫)

《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了辫子,从而理性的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以致于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仍被辱骂,从而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风波》:这篇小说创作1920年,描写了19177月,封建余孽张勋乘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之际,带兵入京,捧出清废帝宣统(溥仪)复辟上台。作者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作品围绕“辫子”的危机,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九斤老太,赵太爷)

《故乡》: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描绘了一幅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深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闰土)

《阿Q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Q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

《端午节》:说作于1922年,其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讽刺手法。本篇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

《白光》:作于1922年,此文通过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旧知识分子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阴鸷。为揭露这种阴鸷,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为素材. 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1922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

十、简答题
1.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答:狂人:“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

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等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能写一句即可;个别字有出入,但不影响意思亦可。)

2.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

答:学医是为了拯救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促进国人对维新的景仰,战争时就去当军医。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心灵,所以弃医从文。
3.请写出《呐喊》中收集的几篇小说。(列举一个1分,共5分)
答:《狂人日子》、《孔乙己》、《药》、《风波》、《故乡》、《阿Q传》等。
4.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故乡》《明天》(药)(鸭的喜剧》
5.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答:阿Q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举一实例即可)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Q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6.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风波》《社戏》《端午节》《药》。
7.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风波》《故乡》《药》《明天》。
8.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红鼻子老拱、六一公公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药》《狂人日记》《风波》《明天》《社戏》。
9.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
10.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1)《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
11.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明天》《故乡》《社戏》《风波》《阿Q正传》。
12.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
13.《狂人日记》中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狂人性格的特点,首先便是有才气和狂气。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性格的又一特点,是他充满了义勇和正气。早在20前,他就把象征封建统治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20年后,他又质问吃人者:“吃人的事,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性格的另一特点,是充满理想和信念。他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由此可见,狂人在未狂之前,便是一位敢于斗争的战士,致狂之后,他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更加昂扬。
14.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答:《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15.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答:曲笔: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16“精神胜利法”是Q的主要性格特征。请说说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答: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
17.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礼戏》《风波》《狂人日记》《鸭的喜剧》《药》。
18.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答:《药》的深刻主题是: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以他的血来作为治病的药,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剐,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19.《故乡》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故乡》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20.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于:他的革命主张是正确的,但不为群众理解,得不到群众支持;他的牺牲得不到群众同情;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21.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22.请你说说,孔乙己为什么成为“不会营生”的废物?

答:他读的书,从他的语言中,可见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视劳动。而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
23.说说小说《故乡》题目的好处。

答: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发生了巨大变化,启发读者思考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24.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答:“白光”在结构上,作为情节线索构建全篇,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的恍惚感觉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诱惑像白光一样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25.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鸭的喜剧》《阿Q正传》《端午节》《头发的故事》《社戏》。
26《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27.《药》里的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请简述你对夏瑜形象的理解。

答:夏瑜身陷囹圄,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确是一位舍生取义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针锋相对,推翻异族统治的大清,正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精神,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28.《社戏》的题目是“社戏”,可是文章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不仅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不少对戏不满的内容,而对看戏前后的事却作了大量的精心描绘。请概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答: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真挚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所以这佯安排情节。
29.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30.请概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答: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31.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旧的生活这样压抑、沉重,作者期盼闰土、水生、杨二嫂以及他们的后辈能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32.《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14部。请写出其中五部作品的名字。

答: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任写五部即可。
33.《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怎样的双线结构?

答: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34.《端午节》里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请举例说明并作简析。

答: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作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的活灵活现。
35.《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剪去了辫子,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在艺术形式上,本篇有何特色?

答:《头发的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本篇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去掉头尾,去掉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显然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又使之与作者保持距离,以增强故事性效果。这样也使人物语言更自由更个性N先生关于“本多博士”这一段议论,读来发人深思。那篇末的话,呼应了篇首的话题,更足余音绕梁,令人倍觉警策。
36.你认为鲁迅写作《呐喊》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答:(1)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2)“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7.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答:①将辫子盘在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牌。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38.《社戏》的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答: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十一、人物鉴赏:

第一种:压迫者。

《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

第二种:是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第三种:帮闲。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人物形象。

《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都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第六种:善良人的形象。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闰土”。《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喜”、“阿发”。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双喜”、“阿发”“闰土”则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象,六一公公善良可亲。

第七种:阿Q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以作为一个最为独特的形象而独自作为一个类型人物。在他的其他小说里,没有一个人物形象具有阿Q这样的完整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Q的身上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可亲的特质。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虽然Q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特点。作为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中的一个最大的成果。

十二、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对《孔乙己》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和《狂人日记》一样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力作。

B这篇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小说选取了几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伦理制度。

C.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发生在家乡绍兴鲁镇咸亨酒店里的真实的故事,使全文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D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小说结尾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并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E.以笑贯穿全文,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2.下面有关《头发的故事》文意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

B.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

C.《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19181922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祝福》等14小说,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革命运动应当关注的问题,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D.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

E《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方玄绰,《端午节》里的陈士成,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鲁迅先生的著作中充满了对祖国人民深深的爱,这种爱具体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单四嫂子和祥林嫂这些命运凄苦的寡妇也是如此,作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更多地将批判的锋芒指向这些不争的寡妇。

B.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阿Q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

C.《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作品的主旨是要借此表现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本文可说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

D 鲁迅以其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将涤除积淀于劳动人民身心深层的病态的污垢,揭露造成劳动群众愚弱的根源,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这方面,《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是有代表性的。

E.《呐喊》中所展示的是一幅从辛亥革命前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这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是一个从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涅磐然后才能新生与腾飞的中国。

4.下面对名著《呐喊》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不止1项)

1)鲁迅的《呐喊》中的很多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

2)《呐喊》是伟大的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写的14个短篇小说的结集。取名为呐喊,意在为革命喊几声助助威,以鼓舞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话里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4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5《呐喊》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拿来主义》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大都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6)《呐喊》是鲁1918年至1922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7《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

8)为了改良社会,改变国民劣根性,鲁迅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呐喊》中塑造了Q、闰土、孔乙己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9《呐喊》是鲁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中国旧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全面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

10)《故乡》通过贫苦农民闰土父子两代的童年对比,反映了自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中国农村走向全面崩溃以及农民的悲惨生活。《明天》通过皇帝复辟的传闻在一个偏僻农村的反响,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在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动向。”

5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B.《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Q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D.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乱蓬蓬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E.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6.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B.《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C《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

D.《药》是以1911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E.《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二)简答题

1.《狂人日记》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请结合全篇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孔乙己》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3.《药》对华老栓这一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十分传神,试举一例简析之。

4请简要分析鲁迅《明天》里王九妈这一人物形象。

5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来。(《一件小事》)结合全文,探究异样的感觉的心理内涵。

6文章的结尾写道他戴上帽子说: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头发的故事》)请解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7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风波》)文中的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8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七斤手中的湘妃竹烟管有什么象征意义?

9试分析《故乡》以故乡为题的好处。

10.《阿Q正传》里作者经常站出来进行一番议论,这种议论是杂文式的,看似多余其实大有深意,试举一例简要赏析之。

11《端午节》题为端午节有什么深刻含义?

12.结合《白光》全文,请你谈谈对白光的理解。

13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兔和猫》》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14入芝兰之室, ,填写下句,联系语言环境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鸭的喜剧》

15.联系结尾: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说说题目鸭的喜剧的含义。

16《社戏》中的小朋友看的什么戏?结论是戏并不好看。可是,第二天,六一公公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吗?回答是,这是为什么?

《呐喊》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呐喊》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  )

A.“看被看是鲁迅小说经常采取的叙述角度其实质是被吃。鲁迅小说中反复描写看客现象如《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中都蕴含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体察与深入批判。

B《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是夏瑜一家的故事。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华”“夏”这两条具有象征意义的线索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C《一件小事》中车夫的负责任和的自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通过对比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崇高的品质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D《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方玄绰《端午节》里的陈士成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E从全文看《社戏》中的为什么十分怀念那夜看到的戏和那夜吃到的蚕豆,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加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那种朴实真挚、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答案 B D (B.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D.应为《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里的方玄绰。)

2.下列有关《呐喊》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  )

A.以张勋复辟事件为背景的《风波》中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相当的待遇。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虽然有一定的觉悟但也有胆怯、愚昧的缺点。

B《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在当时的社会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C《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D《头发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小说寄寓了鲁迅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对辛亥革命的强烈不满。

E“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这是《鸭的喜剧》中爱罗先珂曾经对诉苦时说的一句话。体现出来自内心的孤单,这种孤单是身处异国的孤单,这种如同身处沙漠的茫然是内心最真诚的独白。

答案 A D (A.“有一定的觉悟错,七斤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无知,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农民。D.“对辛亥革命的强烈不满分析牵强附会。)

3.下列有关《呐喊》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  )

A.《故乡》以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小说中“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B《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令人震悚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C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其精神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二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风波》中的赵七爷;三是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和破坏者如《白光》中的陈士成。

D《头发的故事》虽是对话但几乎是N先生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去掉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对话的内容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剪去辫子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的精神上造成的弊病给人深刻的启迪。

E《呐喊》的叙述角度主要有被看被吃还乡等。就还乡而言《社戏》是鲁迅精神上的还乡《故乡》中美好的人和事维系着鲁迅的精神家园。

答案 C E (C.“《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应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对换。E.《故乡》中的离乡——还乡——再离乡,“我对故乡的精神寄托已经荡然无存了。)

4.下列有关《呐喊》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  )

A.《呐喊》塑造了一系列寄寓着作者对国民性强烈批判的人物形象如《药》中的夏瑜、《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明天》中的红鼻子老拱、《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风波》中的赵七爷等均是典型。

B《药》中的茶客们是一班游手好闲、麻木不仁又空虚的小市民。他们对统治者恐惧、讨好、低声下气,对革命者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视。他们是封建秩序自觉的维护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C一般认为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受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失败主义的毒害二是受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阶级安于现状和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D《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具有不狂的两重性。表现在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以及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上;而不狂则表现在他对历史、现实超乎寻常的清醒认识上。

E《白光》《孔乙己》都是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作品但作者在《白光》中对醉心仕途、精神世界渺小而可鄙的陈士成作出了比对孔乙己更严厉的批评。

答案 A B (A.夏瑜和N先生不是国民性批判的对象。B.应为不自觉的维护者)

二、简答题

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客是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艺术形象。试从《阿Q正传》中找出两处对看客的描写,并作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Q调戏小尼姑时,看客们“大笑”,“九分得意的笑”,毫无怜悯心,对阿Q欺侮弱者采取的是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Q与小D打架时,看客们煽风点火,一直看了半点钟之久。Q从城里回来后讲述杀革命党的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得出神,心里又敬畏、又害怕、又高兴(或凛然”“悚然”“欣然)。Q临刑前游街示众,人们蚂蚁似的围观,对阿Q“过了二十年又是……”的话倍加赞赏,发出豺狼般的嗥叫,眼光如狼,“又凶又怯(或又钝又锋利)。(找出两处即可)

2.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试举《药》中的例子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在《药》的结尾作者给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既写了华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另一方面,这花圈平添上去的。所谓平添不仅指小说前面无伏笔可寻,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还指不够恰当地拔高了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

3.《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老爷的情节,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参考答案 闰土拣香炉叫老爷都说明他思想上已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这样写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4.结合《白光》全文,说说你对白光的作用的理解。

参考答案 白光在结构上,作为情节线索构建全篇,白光一直在诱惑着陈士成的思维和行动,直至他出城门,投水而死;白光的象征意义正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疯人在恍惚中追寻着穷途末路中的一丝白光样的希望,升官发财的诱惑像白光一样使追逐者为之疯狂。这就是作者所要抨击的罪恶的科举制度。

5.九斤老太是《风波》中的人物,写出她的口头禅,并通过这句口头禅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口头禅揭示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她受封建传统思想毒害至深,小生产者因循守旧、顽固保守的性格占据着她的心灵。鲁迅先生说:自大与好古,也是土人的一个特点。九斤老太就是一个深居穷乡僻壤具有盲目性复古倒退思想的土人

6.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塑造了一位自命清高又迂腐不堪的旧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请简要写出能体现孔乙己这一特点的两个情节。

参考答案 窃书不能算偷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字的四种写法。

7.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两件事。

参考答案 将辫子盘在头顶上。去静修庵革命,砸龙牌。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棍子和栗凿。(答出两点即可)

8.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请结合《药》《明天》《阿Q正传》这三篇中的任一帮闲形象作简要分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 《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茶客,《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帮闲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

9.阿Q精神胜利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请举两点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自尊自大:阿Q本是极其卑微的人物,但他不把未庄人放在眼里,甚至赵秀才进了学,他也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儿子将来肯定比赵太爷阔得多。自轻自贱: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往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己承认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③自欺欺人: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回去了。欺软怕硬:阿Q最喜欢与人吵架,气力小的他便打,对于小D和小尼姑进行挑战和动手动脚;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举两点并简要分析即可)

10.试分析小说《风波》结尾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七斤依然受人们尊敬,而六斤裹起了小脚。说明辫子风波过后,当时农村现实依旧。从而启发人们,如果不唤醒民众,就无法改变农民的悲剧命运,民主革命也不会真正取得胜利。

11.《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狂人有才气和狂气,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他充满义勇和正气,敢于质问:吃人的事,对么?他又充满理想和信念,预言将来是容不下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由此可见,他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制度的斗士。

12.《阿Q正传》中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他对革命的态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的情节简要解说。

参考答案 变化: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解说:阿Q起先由于思想深处的保守思想,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这样怕,于是他不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感到更快意。最后他准备投降革命,去结交革命党假洋鬼子,来到钱府后却被洋先生的哭丧棒打了出去,他们不准阿Q革命。

13.鲁迅关于头发的故事在几篇作品中都曾经出现过,请简述两个。

参考答案 在小说《风波》中,七斤进城被剪了辫子,听说皇帝又坐龙庭了,故而闹出了一场风波。在小说《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阿Q在辫子上都有出色的表演。

14.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这些人物分别出自哪篇作品?

参考答案 分别出自《阿Q正传》《风波》《故乡》《药》《明天》。

15.请简述鲁迅小说《明天》的故事情节并阐明小说的意义。

参考答案 故事情节:单四嫂子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四处为他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因为中医的昏庸,“明天”到来了,病魔却无情地夺走了宝儿的生命。小说的意义: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令人震悚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16.《端午节》以端午节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

参考答案 故事发生在端午节前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节气。今年的端午节和往年不一样,因为政府拖欠薪水,方玄绰失去了生活来源,节日必然过得凄惶。作者故意用节日的气氛来衬托方玄绰的自私以及假清高、真无能。

17.小说集名呐喊和其中的两个标题分别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以呐喊为小说集名是为了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以为文章题目是因为百姓以革命者的鲜血为药,显示了百姓的愚昧麻木;革命者的鲜血被百姓吃掉,说明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

18、《社戏》结尾处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从文中看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请分析文章结尾这么写的用意。

参考答案 留恋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赞美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赞美淳朴、善良、真挚的农人;留恋与朴实、善良的孩子去体验冒险的乐趣;怀恋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

《呐喊》检测题

1、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是

2、祥林嫂是鲁迅的小说 》中的主人公,而这篇小说选自鲁迅的另一部小说集

3、《头发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是 ,《端午节》的 主人公是

4、《故乡》以 为线索,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 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5、《药》以 年资产阶级革命家 (人)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 性、 性。

6、《阿Q正传》为了表现革命在 地方)引起的变化,描写了以下一些细节:

7、如何理解狂人的“狂”和“不狂”。

8、赵太爷出自 》, 赵贵翁出自 》, 赵七爷出自 》,

赵司晨出自 》,阿义出自 》,鲁四老爷出自 》。

9、描写“阿Q下跪”这个情节,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为了

10、《狂人日记》批判 , 《故乡》批判了

11、阿Q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在

等方面,其本质特征是

12、《呐喊》中带有寓言色彩的小说是 ,带有纪实色彩的是 ,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的 ,有展示中国妇女孤立无助图景的 ,有以张勋复辟作背景描述江南农村 (地方)的风波的

13、《孔乙己》是用第 人称来写的。

14、《祝福》选自鲁迅的另一部小说集

15、《呐喊》真切地展现了中国从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

16、《药》有两条线索(双线结构),明线写 ,暗线写 ,两条线索在“ ”(地点)交汇。

17、《风波》以 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

18、《一件小事》主要运用了 手法,突出了

(主题)。 端午节 显著特色是使用了 手法。

19《药》中 为小说浓重阴冷的气氛增添了一份亮色,暗示烈士的同志们仍然在战斗。

20、“狂人”是一个 的形象,通过他的叙述,揭示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 。文末,作者发出了 的呼声。

21、《呐喊》中刻画的知识分子有 等;农民有

等;“闲人”有

22、唠叨“一代不如一代”的是 ;“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出自

之口;“读书人的事儿,能算偷么?”出自 之口。

23、《阿Q正传》是 篇小说;《老人与海》是 篇小说;《边城》是 篇小说。

24、列举阿Q欺软怕硬的表现:

25、七斤是《风波》中的一个农民形象,简析这个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6、如何理解《狂人日记》结尾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喊?

27、写出下列人物出自哪篇小说

1、康大叔《 2、王朔 3、单四嫂子《

4、蓝皮阿五《 5、赵太爷《 6、赵七爷

7、陈老五《 8 闰土《 9N先生

10、陈士成《 11、方玄绰《 12、人力车夫《

13、夏瑜《 14、王九妈《 15、爱罗先珂《

16、三太太《 17、九斤老太《 18、宝儿

19、双喜《

28、《呐喊》中的作品有:带有寓言色彩 ;带有纪实性色彩的是 ;有对童年美好生活回忆的 ;有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反映知识分子反省的 ;有展示中国妇女孤立无助图景的 ;有写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遭遇的 》和《 》(主人公: );有暴露政府腐败、讽刺小官僚的 (主人公: ;有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 背景的 ;有以张勋复辟作背景描述江南农村

》; 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 为原型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悲剧的 》;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有描绘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情景的 ;还有以“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质通篇是“N先生”独白)、借议论辫子揭示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的印痕的 。最前面有《呐喊●自序》

《呐喊》检测题答案

1、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是 狂人日记

2、祥林嫂是鲁迅的小说《祝福 》中的主人公,而这篇小说选自鲁迅的另一部小说集 彷徨

3、《头发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是 N 先生 ,《端午节》的 主人公是 方玄绰

4、《故乡》以 我”回故乡的活动 为线索,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 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5、《药》以 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家 秋瑾 (人)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 妥协性 性、 软弱性 性。

6、《阿Q正传》为了表现革命在 未庄 地方)引起的变化,描写了以下一些细节:

举人老爷寄衣箱

赵秀才、赵司晨、阿Q 等人盘辫子。

假洋鬼子等人戴银桃子

7、如何理解狂人的“狂”和“不狂”。

“狂”表现在:具有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和对传统世俗的反抗

“不狂”表现在:对历史、对现实超乎寻常的清醒的认识上 而他超前的思想认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并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人们不敢说或还未说出的“骇人”的话

8、赵太爷出自 Q正传 》, 赵贵翁出自《狂人日记 》, 赵七爷出自 风波 》,

赵司晨出自 Q正传 》,阿义出自 》,鲁四老爷出自 祝福 》。

9、描写“阿Q下跪”这个情节,一方面是为了 揭露统治者的愚民政策 ,另一方面是为了 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

10、《狂人日记》批判 吃人的礼教 , 《故乡》批判了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 压迫下的的黑暗现实、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11、阿Q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在 妄自尊大 畏强凌弱 健忘麻木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等方面,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是 自欺自骗以求自慰的奴性 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思想阻力

12、《呐喊》中带有寓言色彩的小说是 兔和猫 ,带有纪实色彩的是 《鸭的喜剧 ,有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的 社戏 ,有展示中国妇女孤立无助图景的 明天 ,有以张勋复辟作背景描述江南农村 未庄 (地方)的风波的 风波

13、《孔乙己》是用第 人称来写的。

14、《祝福》选自鲁迅的另一部小说集 彷徨

15、《呐喊》真切地展现了中国从 1911年辛亥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

16、《药》有两条线索(双线结构),明线写 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暗线写 夏瑜被杀,血被当药吃 ,两条线索在“ 坟地 ”(地点)交汇。

17、《风波》以 张勋复辟 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

18、《一件小事》主要运用了 对比 手法,突出了 下层劳动人民纯朴无私的品质和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 (主题)。 端午节 显著特色是使用了 讽刺 手法。

19《药》中 夏瑜份上的花圈环 为小说浓重阴冷的气氛增添了一份亮色,暗示烈士的同志们仍然在战斗。

20、“狂人”是一个 反封建战士 的形象,通过他的叙述,揭示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 吃人的历史 。文末,作者发出了 救救孩子 的呼声。

21、《呐喊》中刻画的知识分子有 孔乙己 陈士成 方玄绰 等;农民有

Q 七斤 闰土 等;“闲人”有 蓝皮阿五 红鼻子老拱

花白胡子 驼背五少爷

22、唠叨“一代不如一代”的是 九斤 老太 ;“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出自 赵七爷

之口;“读书人的事儿,能算偷么?”出自 孔乙己 之口。

23、《阿Q正传》是 篇小说;《老人与海》是 篇小说;《边城》是 篇小说。

24、列举阿Q欺软怕硬的表现:

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却无端迁怒小尼姑

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却将不满发泄到D身上。

革命到来,他不许D革命,但被抓进县里公堂,他膝关节 自然而然地宽松,便跪下去了。

25、七斤是《风波》中的一个农民形象,简析这个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七斤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觉悟的农民。

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农民生活极其悲惨却愚昧麻木。

从而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26、如何理解《狂人日记》结尾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喊?

这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 的探索。

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未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

因此,要有美好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只能救救孩子。

27、写出下列人物出自哪篇小说

1、康大叔《 2、王朔 Q正传 3、单四嫂子《 明天

4、蓝皮阿五《 明天 5、赵太爷《阿Q正传 6、赵七爷 风波

7、陈老五《 狂人日记 8 闰土《 故乡 9N先生 头发的故事

10、陈士成《 白光 11、方玄绰《 端午节 12、人力车夫《 一件小事

13、夏瑜《 14、王九妈《 明天 15、爱罗先珂《 鸭的喜剧

16、三太太《 兔和猫 17、九斤老太《 风波 18、宝儿 明天

19、双喜《 社戏

28、《呐喊》中的作品有:带有寓言色彩《兔和猫》;带有纪实性色彩的是《鸭的喜剧》;有对童年美好生活回忆的《社戏》;有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反映知识分子反省的《一件小事》;有展示中国妇女孤立无助图景的《明天》;有写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遭遇的《孔乙己》和《白光》(主人公:陈士成);有暴露政府腐败、讽刺小官僚的《端午节》(主人公:方玄绰);有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小镇 未庄 背景的《阿Q正传》;有以张勋复辟作背景描述江南农村 鲁镇 风波》; 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为原型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悲剧的《药》;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描绘五四时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情景的《故乡》;还有以“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质通篇是“N先生”独白、借议论辫子揭示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的印痕的《头发的故事》。最前面有《呐喊●自序》

2019届高考名著阅读《呐喊》复习资料整理

相关推荐